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对“相信”的非常梳理
书法
蜀南观海
那些活在我们灵魂中的人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8年10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些活在我们灵魂中的人

 

●磊子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人类凭什么而高贵?靠物质和金钱吗?答案从来都是否定的。无论你是腰缠万贯还是富可敌国,无论你是良田千顷还是坐拥天下,终究不过是金钱的奴隶和物质附庸罢了。舞榭歌台,声色犬马,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盛世浮华,朱门酒肉,虚荣总随肉体的消失而消失。而永不磨灭的,则是那些从纯洁高贵的心灵里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最纯最美最真的文字,灵犀有感,风追云接,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里获得永生。

近日,偶读诗人马长风的文集《长风文选》,悚然有愧,爱慕频生,似乎在习焉不察的平庸中蓦地感受到了一阵阵清风洗心,仿佛整个灵魂都得到了净化。在他那平静、淡雅、朴实的文字后面,实在是有一颗无比圣洁而自尊的内心世界,让我情不自禁地生出高山仰止之叹。

马长风是我的故乡叶县人。一生历经坎坷,艰辛备尝,早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他就主动投身到宣传抗日的活动中,以青春的热情和出众的文笔崭露头角。新中国成立后,正当他满怀激情,准备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之中时,风雨骤起,接踵而来的政治运动席卷全国。马长风因与胡风见过一面而受到株连,先是被单拉划入“胡风分子”的另册,继而干脆又被打成了右派,判刑入狱十五年。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却一下子跌入深渊,怎不令人痛心?

这样的人生遭际,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不幸,足以让人万念俱灰、沉沦不起。然而,也正是这些生活的磨难和打击,才进一步彰显了马长风精神世界的高贵与不屈,使他的灵魂在自己的文字中开始凌霜傲雪、熠熠闪光,成为一盏照耀黑暗的明灯。

1969年5月2日,马长风带着未满的刑期被解送到原籍——叶县任店郭营村,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改造,从此当上了村里担茅缸的义务大粪工。面对这件带有明显侮辱和歧视性质的工作,他是什么反应——“对于担担挑挑,我倒不怯乎,本来我是个小文人,没干过体力活,在监房里蹲了半年,身体变得更弱。判刑以后,去到劳改队,猛然同别人一抬大筐大筐的土,就浑身发疼,两个肩膀都肿了,两条腿都先后累瘸了。经过这样一冬脱胎换骨似的磨炼,身体才渐渐变得更强壮了,后来经过背坯和拉车运石头,又得到艰苦的锻炼。干这些活,为了减轻劳累,都必须走得快,久而久之,我就养成了走得快的习惯,现在担起茅缸,当然能够走得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在队里担了十多年的茅缸,竟然越来越爱干这种脏活。因为它具有很多的自主权,上工下工、干多干少、歇长歇短,都不受任何限制。如果遇到天快下雨,就赶快收工,绝对不会让雨淋湿衣裳,还可以抽空干点家里的活,所有这些,都是比参加队里集体劳动灵活的地方,特别是这样单独劳动,能够平平静静、清清气气,在精神上不受任何外来的刺激,更是让我热爱它。”

真不知道他是以一种怎样平静超凡的心态来写自己的苦难的,写得那么明净、那么坦然,居然从中找不出一丝一毫的怨气。担大粪,这个别人都不愿意干的活儿,在他的眼里居然成了宝贝,还能苦中作乐。没有一个强大灵魂的支撑,又怎么可能写出如此明净脱俗的文字?

其实马长风先生的日常生活要比我们想象的艰难得多,作为那个革命年代的“五类分子”,他不仅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而且完全沦为了人人可以呼来喝去随意使唤的工具,他不但要担茅缸,还要看庄稼、运煤、帮人盖房子、为生产队拾粪等等。让我再抄录一段他写自己拾粪经历的文字吧:“说到牛屎,我们拾粪的人都希望拾到牛屎,而且越多越好。要知道一泡牛屎,往往都是二三斤,拾到一泡牛屎往往就等于一下子拾到半个多工分呀……以前,不论是在阴天或者有星星的深夜,只要我拾够半箩头粪,总是坐在街旁的石板上,掏出纸条和碎烟叶,卷一支‘两头停’,一面吸着,一面歇着。这时候,街道两旁各户的大门当然照样关闭着,照样听不见狗叫,也照样看不见一个人影,觉得格外的寂静。我敢说,凡是这个村里睡在温暖被窝里的人们,谁也不会想到,在这滴水成冰的深夜,竟然有一人会来到本村拾粪。

现在不是前些天的深夜,而是有月光的深夜,我拾够了半箩头粪,照样坐在街旁的石板上吸着烟休息,而且,还在百无聊赖中赏月,但我没有联想到李白的月亮、杜甫的月亮、苏轼的月亮和西厢下的月亮,也没有回忆起自己以往那个非常浪漫、非常甜蜜的月亮,我坐在这里赏月,只是觉得月亮怪明,照着我拾粪,怪美。”

把苦难的生活写出一种欢乐的境界来,没有对苦难的深切体会,没有从苦难中升华出来的认知,绝对是办不到的。我真不知道这样的文字是怎样从他的心灵里流露出来的,那么纯净,那么自然,那么清亮,使我想起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人可以被打败,但永远不可能被征服。在这个月光如水的静夜,世上所有的灾难都变得苍白无力甚至不值一提了。

说来惭愧,我与马长风只见过一面,那还是在病房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匆匆一面,实在无法了解更多。近日阅读他的学生孙理君女士整理出版的这本《长风文选》,感叹唏嘘之余,总不免追思怀远,心向往之,怅然若失。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精神高贵的人也许是无足轻重的,甚至穷困潦倒的,形而下的生存智慧并非他们所擅长,然而这些丝毫不能影响其骨子里的高贵与圣洁,越是经过岁月的磨难越是能够历久弥香。

我相信那些在痛苦和磨难中淘洗出来的文字,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如圣水、如明月、如清风,足以荡涤这尘世的污秽和卑劣,散发出属于整个人类的高尚的光芒,从而引领后来的人们,在诗性的灵魂中,开放出一朵朵鲜艳无比的花来,美丽这人间。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