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多措并举 确保实现总量控制目标
从吃不饱到“不敢吃太好”
全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召开
提高认识 强化责任 做出成效
喷淋防尘
切实保障河势稳定、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0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吃不饱到“不敢吃太好”
——老矿工方文江40余年生活变迁
 

68岁的方文江和老伴两人住在90多平方米的楼房里,还有一个30多平方米的小院,种着蔬菜和瓜果。老两口在洒满阳光的小院里看报纸、侍弄花草,生活惬意得很。

“现在的日子跟过去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过去吃不饱饭,现在怕得富贵病,不敢吃得太好了。”10月23日,方文江说。

1970年,平煤神马集团六矿投产时,20岁的方文江高中毕业,离开南阳农村老家,到六矿当了维修工。从维修工干到在原维修队班长、队长、区长,在井下一线工作了32年。2003年,他被调任矿清欠办任副主任,直至退休,方文江在六矿干了39年。

初到矿上是个冬天的晚上,已过了10点,下车后看到一片灯火通明,方文江觉得矿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那时,我在老家还没用过电灯。家中兄妹7人,一年到头吃红薯,小麦亩产上百斤已是高产,粮食很金贵,过年才能吃上一半红薯面一半白面的花卷儿馍。”方文江说,因为在农村经常食不果腹,能吃饱饭养家糊口成了他当时的梦想。

方文江清楚地记得:到六矿的当晚,吃的是肉丝面条和白面蒸馍。这是他至今都觉得最好吃的一顿饭,方文江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同来的伙伴抢着吃,有的都吃噎着了。当矿上工资科领导安慰他们慢慢吃,能吃多少吃多少,以后天天都吃这样的饭时,方文江和伙伴们觉得掉进了福窝儿里,梦想一下子实现了。

煤矿让方文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尝到了幸福的滋味。他决定扎根矿山,为还在老家的父母和妻儿创造幸福生活。

虽然方文江的理想很美好,但煤矿的现实条件也很残酷。

20世纪70年代,井下条件很差,出煤主要靠人力,支护主要是木材,少数地方使用工字钢。由于巷道断面小压力大,井下经常出现冒顶现象。在他当队长的十年间,曾经处理过中大型冒顶问题上百次,井下安全隐患很多,管理也不太正规。

1976年11月13日4点班,六矿发生特大煤尘爆炸事故,死亡75人。方文江在井下亲历了那次劫难,并和工友们按安全规程选择了正确的逃生路线,顺利升井幸免于难。血淋淋的事故教训为他敲响了后来30多年安全生产的警钟。

方文江谨记带班师父的教导,学习各种煤矿安全规定,严格按章程操作,养成了随时消除安全隐患的习惯。他在井下工作32年,没出过一次安全事故,没歇过一天病假,他带领的班组和区队多次获得矿“安全生产先进”称号。退休后,方文江把自己的安全经验分享给了更多的人。作为集团“六老话安全”老区队长的代表,从2011年到2017年,他下矿做安全报告达70多场,受益人数达数万人。

“1978年以前,六矿的年出煤量不足90万吨,现在已达320多万吨,相当于一个六矿变成了好几个六矿。”方文江说,现在矿井的支护十分先进,采用大型液压支架联合锚索梁、锚索网和中空注浆锚索等支护方法,生产安全第一,出煤都是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各种设施齐全,管理十分到位,矿井安全系数很高。

矿工素质也有了大幅提升。当初矿工以农民为主,现在大学生比比皆是,研究生也屡见不鲜。矿上设立创新奖,鼓励职工搞研发,职工们发明的液压起吊装置、无人值守自动排水装置、风水联动喷雾等井下装置,不仅成了市场买不到、生产还需要的香饽饽,还有力地促进了矿井安全高效生产。

“这张照片是我最珍贵的记忆。”方文江拿出了一张发黄的老照片。照片拍摄于1971年劳动节,是方文江和班里13名工友在六矿副井灯房门口的合影。照片中的背景是破旧低矮的平房,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坐在草地上绽放着笑脸,而今他们中一半人已不在人世。

那时,矿院内没有一栋楼房,唯一的办公场所是一排红瓦房,院内很多地方都是齐腰深的野草。职工上班要穿过铁路轨道,非常不便。高中毕业的方文江已是当时的高材生,工作报告都是他写在稿纸上,写错了还要重抄,非常麻烦。

现在,职工工作在干净整洁的园林式矿院里,铁道架成了天桥,职工在桥下通过,院内假山、喷泉、盆景、艺术照明灯随处可见,宽敞的柏油路设置了人车分离车道,还修建了两个大型停车场。职工办公室里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写材料有电脑,送材料有网络,十分方便。

方文江刚到矿上时住的是4人一间的小宿舍。现在,他们家里冰箱、彩电、电脑一应俱全。他的两儿一女均已成家,有房有车,工作收入稳定。老两口很放心。

“儿子当兵时,我每周都到邮局给他寄信。现在,孙子在外地上大学,手机一点,隔着千山万水两人就能见面,这可太好了。”方文江说。

虽然现在过上了好生活,方文江还是不忘节俭的老传统。家中的拖鞋掉了底儿,他缝补后接着穿。

“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看病住院管报销,坐公交车能免费,没事儿还能出去旅游。超市的商品应有尽有,没有买不到只有想不到,现在过的就是天堂的生活。我很满足了,只想多活一天,多感受一天,饮水要思源,我还要尽力发挥余热,回报社会。”方文江说。

(本报记者 高轶鹏 通讯员 孙静)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