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今日天气
新华区坚持问题导向整治环境问题
我市1.3万余名考生本周末参加成人高考
植绿
石龙区集中销毁不合格食品药品
石龙区抽检非道路移动机械燃油
贫困户依靠政策支持当起小老板
平煤神马集团加强环保治理助推企业转型发展
石磙,新农村的一抹乡愁
新闻短波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0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磙,新农村的一抹乡愁
——南庞庄村76岁村民李青彬的“三夏”记忆
为了记住乡愁,村民们把石磙、石碾(上图)、石牛槽这些被冷落的“劳什子”收集了起来,巧妙点缀在花园里。 本报记者 杨沛洁 摄
 

10月23日上午,叶县仙台镇南庞庄村76岁村民李青彬像往常一样来到村文化广场旁的花园散步,忍不住走到花园里安放的石磙旁,弯下腰轻轻抚摸。石磙上边的槽已经深浅不一,铁环早已锈迹斑斑。“年轻人都快不知道它是干啥的了。”李青彬喃喃地说。

李青彬是村上有名的庄稼把式,分田到户时,他正值壮年。“每年收麦前,总先在地里碾出一块场,好打麦子。”他回忆道。

当时一块场三四分地大,因为是在庄稼地里打场,天干的时候要往地里一遍遍地洒水碾场,免得地皮起尘土,雨后要等地皮快干了再用石磙碾,这样场就不会裂缝掉麦粒。

“让牛拉着石磙碾麦子更是技术活儿。”李青彬说,摊在场上的麦秆差不多半人高,石磙要一圈圈地碾,要均匀地碾,才能把麦粒脱净。先小圈后大圈,一圈圈向外拓,碾够三四遭后,翻一遍让牛休息一下,就开始碾第二遍,如此,需要碾三遍甚至四遍,麦秸才能挑起,再开始扬场等下面的工序。“天越热越要打场。”李青彬说,因为天热麦穗能晒焦容易脱粒,也就是好打场。于是,每天早上天不亮去割麦,半晌(约上午10点)回来就摊场打场。他光着脚站在半人高的麦秆堆上,麦芒扎得直咧嘴,碾二遍时,正是中午,光脚站在里边,汗水砸在脚面上,分不清哪儿出的汗。每天只能打一场,一场也就能摊亩把地的麦。接下来,还要扬场,就是把麦粒与麦芒分开。扬场得需要风,往往到傍晚来风,于是晚上扬场,风小了扬不成,就弄个铺盖睡到麦堆旁石磙旁,有了风,赶紧爬起来扬。“要腾出场,第二天还要割麦、摊场、打场……”

李青彬还回忆道,天有不测风云,有时候刚刚摊上场,或者正打着场,天上忽然飘来云彩,他们就赶紧收。老天还会故意捉弄人,刚把麦秆收起来,太阳又出来了,再摊开又下雨……人累牛更累,有时候牛累得不走了甚至就趴卧在麦秆上,他就使劲拉牛鼻缰绳,甚至用锥子扎牛屁股。“没办法呀,那时候真是抢收呀。”

李青彬说:“幸运的是儿子没有和他一样,因为后来有了拖拉机,带着大石磙,比牛拉着快多了,人也不用光着脚站在麦秆堆里。再后来,出现了脱粒机,麦子直接填进去,麦粒就脱了下来。接着就有了联合收割机,不用出地头,麦子就装进了口袋。三夏抢收也由当初的一个月变成了一两天。”

慢慢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李青彬当初用一袋麦子换来的石磙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村民盖了新房,村道修成了水泥路,砌了下水道,还建了文化广场、花园,安装了路灯,连村子的卫生都有专人打扫了……

为了记住乡愁,在建花园的时候,村民们把石磙、石碾、石牛槽这些被冷落的“劳什子”收集了起来,巧妙点缀在花园里。“看到它们就知道现在变化多大,现在的生活多么好!”李青彬感慨地说。 (本报记者 杨沛洁)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