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条要闻
下一版4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召开
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动员暨培训大会召开
干群同心共建美丽乡村
养殖业助力脱贫攻坚
我市社会组织到贫困山区结穷亲
港珠澳大桥用上“舞钢板”
我市“人才新政31条”激活“人才磁极”
平顶山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告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0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干群同心共建美丽乡村
——叶县仙台镇南庞庄村人居环境整治小记
 

10月16日,叶县仙台镇南庞庄村,干净整洁的绿化村道直通每家每户,精美的墙绘把村庄装扮得格外靓丽。秋收后,村内道路上连一片玉米苞叶都见不到。“村民全都自觉地运到村外深埋了。”村干部庞来明说。

“这是我们干群共同建出的美丽乡村。”该村党支部书记韦锁柱说。

脏乱差的穷村想要改变

几年前,南庞庄村还是脏乱差的穷村。村里有174户64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251人。村内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外村的姑娘都不愿往村里嫁。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水、电、路、网全都通进了村。但村里没有下水道,污水仍旧到处流;排间道没有硬化,雨天还是泥泞不堪……

“不能让老百姓生活在这种环境里。”韦锁柱是一名退伍军人,工作中还保持着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他的想法得到了驻村第一书记赵战胜和驻村工作队长焦克涛的支持。

叶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任世奇分包南庞庄村,得知村“两委”干部改变人居环境的愿望强烈,就为该村申请到60万元资金。满心欢喜的镇、村干部找来专业施工队做规划,结果预算资金需要110万元。最后,大家决定自己动手干。

2017年11月,南庞庄村掀起为期一个多月的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热潮。

干部带着群众一起干

经村“两委”商议,全村18-60岁的劳动力每人义务挖两米长的下水道,贫困户每天补贴30元钱。

听说要家家动手,村民们有了顾虑。另外,修路挖下水道还要拆违建,伐掉一些村民家的树……

任世奇带头来到治理现场,接水管、和水泥,干起活来丝毫不含糊。镇党委书记虎永福、镇长刘科伟等干部积极投工投劳。副镇长王丹凤虽是女同志,可到了工地一干就是大半天。对口帮扶单位叶县物价局组织70名机关干部成立帮扶小分队,分两班到村里参加义务劳动。

看到领导干部、帮扶人员为自己生活的家园费心费力,不少村民坐不住了。

87岁的潘秀兰主动加入到搬砖行列,村“两委”干部看她年纪大,劝她不要干了,她却说:“我年纪虽然大了,但是还能劳动,一次搬不动两块就搬一块,我多搬一块,你们就少搬一块嘛。”

越来越多的人拿着工具,主动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甚至家里用不上的砖石也贡献出来。

精打细算用好每一分钱

该村成立人居环境整治专项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成立理财小组用好用准每一分钱,成立监督小组督导工程质量。

韦锁柱给大家算了一笔账,每天参加劳动的外来人员百余人,如果在饭店订餐,按每人每天20元的标准,每月仅吃饭就要花掉约6万元。为了节约资金,他们支大锅台,做大锅饭,蒸大笼馍,喝大碗茶。

这些做法打动了村民。村民庞全德以前做过厨师,就主动担起买菜做饭的任务。一些没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就帮着择菜洗菜等,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由村委会主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村会计、党员代表组成的村理财小组管理资金,每笔资金的出入,都要由5人共同签字才行。

“想买几块钱豆腐给大家做饭,都要5个人同时签字才行。”庞全德回忆道。

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更是做到了精打细算。当时由于百城提质建设工程,县城道路上的一些旧彩砖要被替换掉。听到消息后,韦锁柱带上两辆拖拉机进了城。他们穿着棉大衣蹲在施工队跟前,人家拆掉一块,他们装车一块,最晚时直到凌晨才回到村里。最终,他们共拉回来6000余平方米的彩砖,把全村的人行道铺了一遍。

一个多月里,干群团结一心,硬化排前路和主干道2400余米,铺设下水道1337米,铺设主干道道牙2610米,铺设彩砖6000余平方米,累计节约资金60余万元。

今年以来,南庞庄村借助全县“千村整治 百村示范”活动陆续对全村环境进行提档升级,安装了83盏路灯,栽种2000多棵绿化树,规划小游园3处。而且,该村以“记得住乡愁”为主题,不搞大拆大建,用石磨、石碾和辘辘等旧物展现农耕民俗文化,既节省了资金,又留住了乡愁。

爱我家园理念深入人心

自己干出的成果最珍惜。如今,各家各户每天都会把门前打扫一遍,精心照料房前屋后的绿化树。

每天一大早,74岁的村民宦藏就会带着扫帚和自备的小垃圾桶到路上去打扫卫生。村“两委”干部和家人都劝她注意身体,她却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干不了多的干少的,能出把力就行。”

村里的臭水坑被填起来建成广场后,几户村民将自家的树伐掉,让村里在旁边又建了个广场。庞留记的家紧邻广场,他自觉担起了为广场的花草浇水的任务。“这也是俺的后花园,俺不来浇谁浇!”他说。

“现在,人居环境整治的事儿,招呼一声,大家就出来了,全是义务的。”韦锁柱说。

“我平时在外地打工,很久没回来了,这次回到老家,感觉变化太大了。以前吃过口香糖随手就扔了,现在看着家乡这么干净,自己都要用纸包起来扔进垃圾桶。”一位在外务工的年轻村民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杨沛洁 通讯员 乔培珠)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