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市食药监局全力推进 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
跨省异地就医可即时结算
新华区狠抓整改严控工地扬尘
徐玉诺故事成功 申报市非遗项目
我市残疾人运动员加紧 备战省第七届残运会
尊老敬老 传承“孝道”
新辟56路公交线路试运行
“一台纺花车,供俺三代暖”
第二届鹰城大工匠评选活动申报开始
9月份我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完成整改75%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0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式纺花车虽被现代纺织机所替代,但它深深地印在王海民的心里——
“一台纺花车,供俺三代暖”

 

斑驳的老物件刻满时代印记,流淌的光阴里尽显岁月柔情。在舞钢市八台镇泥沟陈村农耕博物馆,一台老旧的纺花车格外引人注目。

“记忆最深的就是小时候俺奶奶深更半夜在昏黄的油灯下纺花织布的身影,在‘唧唧复唧唧’的纺花织布声中睡去醒来,一堆棉花变成丝丝缕缕的棉线,再变成尺尺丈丈的棉布……”10月18日,纺花车的捐赠人、今年57岁的泥沟陈村村民王海民细数着这个老物件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80年代前,纺花织布是中原地区农耕妇女除去参加农业劳动外的一项主要营生。“那时候,条件好一点的自己家有一套纺花车、织布机,条件差一点的两三家合用一台或合作纺花、织布。白天忙农活,一到天黑,家家户户都传出纺花车的声音。”王海民说,“从记事起,奶奶就常在这台纺花车前纺花织布,然后再送到染坊浆洗浸染,一家人的穿衣取暖全靠它。”

“用纺花车纺线,得掌握好两项技能:纺花前,要先将棉花搓成内虚外实、一尺来长、指头粗细的长棉条,俗称棉捻子;纺出线锭子后,还要经过倒线车,倒成线把子,这样才能从棉花做成棉线。”王海民介绍说。

王海民的奶奶去世后,这台纺花车传到他母亲郭然手中。今年80多岁的郭然摇动纺车轮,随着棉捻子一收一放,不大一会儿工夫,棉花便在转子上拉成了线。“在那个年代,纺花、织布是农村大姑娘小媳妇必须掌握的劳动技能,不会纺花织布婆家都难找着嘞。为让一家人穿暖穿好,整夜整夜地熬着。”一年四季,寒来暑往,这台纺花车是王海民家几代人穿衣的保障,也累积了老人几十年的记忆和感情。

“到后来有了布票,虽说条件有所改善,可毕竟供应有限。俺娘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身上穿的衣服和床上铺的床单、盖的被子面还是坚持自己做,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王海民说,“再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像纺花车、织布机等这些老式工具都被淘汰了,有些家里嫌碍事占地方,就把纺花车、织布机拆了烧火做饭,怪可惜的。”

如今,在泥沟陈村,保存完好且能继续使用的纺花车、织布机,仅剩王海民家的这一台。2016年12月,泥沟陈村在全平顶山市建成首家农耕博物馆,王海民毫不犹豫地将这套珍藏了几十年的“宝贝”捐了出来。

截至目前,泥沟陈村农耕博物馆里收藏了用于农耕生产、生活的大大小小老物件1000多件。“这可是俺这儿的‘镇馆之宝’,附近的年轻人经常来看稀奇,农闲时村里的老婆婆们还时不时过来练练手、找找回忆。”泥沟陈村党支部书记韦天义说。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纺花车完成了使命,纺织机前满是俏“织女”。作为该市实施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以银龙纺织、中昌纺织物流、真源制衣等为龙头的十余家企业实体,生产设备现代智能,生产工艺日臻先进,现代化的纺织产业在舞钢大地竞相呈现出华丽身姿。“至2020年,舞钢市将持续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力争建成中原经济区重要的优质纺织服装生产基地。”该市相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杨德坤)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