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见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3上一版
 
奋力描绘幸福民生新画卷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8年10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奋力描绘幸福民生新画卷

奔赴农村基层卫生第一线。 李志勇 摄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乐融融。 牛智广 摄
廉租房钥匙拿到手。 李志勇 摄
筑牢农村甲流防控线。 李志勇 摄
五保老人敬老院享福21年。 李志勇 摄
马湾移民新村鸟瞰。
李志勇 摄
 

40年光阴似箭,40年万象更新。历史进步的印记,常常在回望与比较中更加明晰。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医疗、就业、养老……皆浓缩成沉甸甸的“民生”二字。40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把造福鹰城人民作为一切重大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伴随着一项项民生新政、一桩桩民生实事的落地生根,我市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群众期盼解决的就医、就业、养老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社会保障让群众病有所医

“那时候医院少,医疗条件差,普通老百姓都是小病拖、大病扛,得了很严重的病才往医院送。那个时候就想,得让孩子学医,这一行很‘吃香’。”10月15日,湛河区曹镇乡银王村七旬村民王营说。

王营口中的“那时候”指的是40年前。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王营真把儿子培养成一名医生,在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说起这些,王营连连感叹变化大:“就拿我自己来说,现在就是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孩子连小诊所都不让我去,得去大医院。都说是老百姓的命金贵了,其实要我说,还是现在医疗条件发达了。”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市全面加强了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病房大楼、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专科楼、市中医院综合门诊楼、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大楼、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病房大楼以及市疾控中心、市传染病医院、市紧急救援中心等一批市级医疗卫生建设项目;新建和改扩建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舞钢市人民医院、宝丰县人民医院、郏县人民医院、鲁山县人民医院、叶县人民医院等县级医疗机构的病房楼或门诊楼,对全市乡镇卫生院全部进行改造,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器械等,并对所有村卫生所(室)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实现了“一村一所”的目标。我市医疗卫生机构软硬件水平都实现了质的飞跃,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近年来,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的新院区和市第二人民医院病房综合楼等一批医疗卫生机构相继规划建设,将来市民就医将更加方便。

让群众生了病“有医可寻”,只是一个方面。40年来,我市不断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扩大救助对象范围,保障群众“有病能医”。

2000年1月,我市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2001年起,我市制定《特困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意见》《城镇灵活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建立困难企业军转干部和离休人员医疗费财政支持机制等。

2004年以来,我市又把破产企业欠缴的医疗保险费和退休人员缴纳10年的费用纳入政府改革成本,使弱势群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

2007年,我市下发《关于建立全市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的通知》《城镇居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率先在全国建立全民医保体系。

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正式过渡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目前,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共同构成了覆盖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2015年1月起,我市建立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并实现了与省人民医院等17家市外医院转诊即时结算。

2017年8月30日,我市46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基本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初步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的运行新机制。

“更想不到的是,近年来我市又全面推行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王营说,改革开放40年来,医疗方面的改善让他不断感受到惊喜。

据统计,我市常住人口签约241.2万人,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已达到59.79%,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76.8%,贫困人口签约率为98.9%。

近年来结合脱贫攻坚实际,我市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强化健康服务专项行动,并实行县域住院先诊疗后付费、9种大病全市三级医院先住院后付费,开通贫困人口就医绿色通道,实行贫困人口“两免五优先”政策。

一项项暖心举措,一件件惠民实事,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来市委、市政府的为民情怀。

拓就业渠道稳民生之基

就业乃民生之本。让群众稳得住、有尊严地生活,就要使其“饭碗”端得牢。

40年来,我市时刻把就业放在突出位置,连续出台覆盖范围更广的促进就业再就业规定,鼓励、引导全民创业,着力拓宽渠道,筑牢民生之基,近年来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趋势。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我市下岗职工问题开始突显。为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2003年我市出台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落实再就业补贴政策、提供小额贷款担保等措施,为下岗失业人员搭建更多的再就业平台。

“2002年左右,我下岗了。但是,我下岗不失志,在国家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多种政策的帮扶下,这些年先后从事婚庆、保险、美容等行业,干得也挺好。”叶县粮食局田庄粮管所原职工赵理想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我市持续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圆满完成省、市重点民生实事中就业工作目标任务。仅2017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3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66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21万人。此外,我市保障重点群体充分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并加强对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过去在农村,几乎全部要通过和庄稼打交道来谋生。如今,俺们农民也有了‘工作’,成了‘新农民’。”家住叶县田庄乡的李香云说,她通过参加县里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了制衣、手工、育儿等技能,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利用技能“就业”赚钱。

值得肯定的是,40年来,我市公共就业服务的日趋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的常态化,的确为群众就业提供了“马力”。

养老服务确保“夕阳红”

最美不过夕阳红。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最向往的就是养老有保障。

2012年7月底,我市为所有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发放基本养老金,实现了由“居家养老”向“社会养老”的历史跨越。

10月15日,记者走进新华区西市场街道优胜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只见这里休息室舒适整洁,文娱活动室器材齐全,老人们聊天娱乐,笑声朗朗。

“优胜街社区有60岁以上老人400多名,其中80岁以上的有49人,他们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西市场街道办事处主任陈雷说。

老人们的幸福晚年,得益于我市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投入。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城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建设,目前已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0多个、农村幸福院200多家,有各类养老机构400多家,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元化、人性化的服务。

企事业单位的养老问题,也是市委、市政府心头所系。2015年,我市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把未参保倒闭的国有、集体企业人员等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11.8万余名财政全供单位人员由财政养老变为社会养老。

此外,我市还持续推进公租房分配、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把住房困难家庭纳入保障范围。上世纪90年代后期建成的西苑小区,是我市第一个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也是我市第一个保障性安居工程,为2315户6250人解决了住房问题。转眼近20年过去了,全市共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250多个,惠及近40万人。

民生焦点难点热点,都是改革的着力点。40年来,顺应人民期待的一系列改革陆续展开,怎样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化为生动实践,市委、市政府用行动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用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坚决的责任担当,在这片有梦想有温度的土地上,绘就出了幸福民生新画卷。

(本报记者 毛玺玺)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