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见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3上一版
 
文化塑造城市魅力滋养高质量发展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8年10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塑造城市魅力滋养高质量发展

2012年5月15日,平顶山博物馆开馆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 李志勇 摄
2016年农历正月十三,刘兰芳在中华曲艺展览馆内观看有关马街书会的图片、新闻资料,在《平顶山日报》前驻足。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2009年6月24日,郏县姚庄回族乡金镶玉经营商家在展示产品。 李志勇 摄
宝丰县闹店镇依托葫芦烙画非遗传承项目建立了占地100余亩的葫芦产业园,引导当地群众通过发展葫芦种植、烙画加工、农业旅游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宝丰农民魔术师宦帅旭在中国-宝丰第六届魔术文化节活动现场表演魔术《梦幻飞鸽》。
本报记者 王尧 摄
民间艺人在宝丰马街书会上表演传统说唱艺术。 李志勇 摄
 

文化是城市的根脉,涵养和提升着城市的气质。

改革开放40年来,文化作为一种柔性资源,悄无声息地润泽着平顶山这颗中原明珠,为其注入生机活力,丰厚城市内涵。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图书馆就是读书、看报的地方。

如今,我市的图书馆又多了一项功能,那就是“朗读亭”。近日,一座形似复古电话亭的“朗读亭”在位于市区湛南路的市图书馆大院落成。

市图书馆馆长田长斌介绍,“朗读亭”采用高强度全隔音钢化玻璃与专业的录音棚设备,包括高保真音响、头戴式耳机和专业麦克风等设备,集朗读、练习、录制等功能为一体,朗读者扫描微信即可登录使用,并可将录音文件下载到个人手机终端。

40年来,我市的文化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走向繁荣。目前,全市文化工作已由当初的简单文艺演出发展到社会文化、艺术创作演出、艺术教育、公共图书馆、文物博物馆、新闻出版印刷、文化市场管理、电影发行放映8大门类,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

近年来,我市确立了“文化产业大发展、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设施大建设、文化名片大彰显”目标,以节庆文化为主线,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2012年,总投资5亿多元、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的平顶山博物馆、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开放。

2013年以来,我市相继建成了市少儿图书馆、市美术馆、郏县三苏博物馆、宝丰马街书会展示馆、宝丰汝官窑遗址博物馆等一批特色文化设施。

40年来,全市新建成2005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90多个文化广场、350多个村文化大院、2598个农家书屋、1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2588个行政村基层站点;拥有各级公共图书馆8个,群艺馆、文化馆10个,文化站93个,文化大院700多个,实现了市、县、乡、村文化设施全覆盖,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就近、便利、有选择地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

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繁荣,我市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持续高涨,小品、戏曲、电影等艺术成果遍地开花,在众多文化赛事中摘金夺银,擦亮了平顶山的文化名片。

40年来,我市在省级以上文化赛事中共获得一等奖50多个、二等奖80多个、三等奖200多个,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舞钢市、鲁山县、宝丰县、卫东区4个县(市、区)被表彰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文化客厅”公益课堂先后成功创建为省级、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茉莉芬芳”名家讲读音乐会成功创建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作为全省文物资源大市,40年来,我市文化遗产事业也取得骄人成绩,彰显着鹰城文化的魅力。目前,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2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国家级传统村落26处、省级105处,均名列全省第一;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4个、省级28个。值得一提的是,应国墓地和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考古发掘先后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同时入选20世纪90年代全国百项考古新发现。

文化产业提升软实力

今年9月28日上午,第五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会在鹤壁市朝歌文化园鹿台阁广场盛大开幕,我市9家文化企业、近3000件文化产品参加了交易展会。

自2014年以来,中原(鹤壁)文博会已连续举办了五届,鲁山花瓷、丝绸和宝丰汝瓷、郏县钧瓷、舞钢书画等特色文化产品参加了交易展,因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创意备受青睐,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参观和交流互动。

近年来,我市推荐获批多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并通过举办古陶瓷学术研讨会,挖掘资源,扶持发展,我市陶瓷产业已初具规模,年产值总计约44.8亿元。

宝丰县演艺销售团队发展到6000多家,7个乡镇及周边10万多人参与,年销售收入达35亿元,毛利润超过10亿元。汝瓷复仿制企业近60家,绢花企业25家,年产值均在2亿元以上。目前,全市拥有文化娱乐业经营单位2100多家,年创收约7亿元。

另外,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喜人。风穴寺、三苏苑、叶县县衙已经成为精品景区;临沣古寨、香山寺、豫西革命纪念馆、郏县知青纪念馆、汝瓷博物馆知名度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宝丰魔术大观园和郏县的神前陶瓷工业园先后建成开园,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迈出新步伐;鲁山的绢花产销两旺,成为全国绢花制作基地和当地的一项支柱产业;汝州的三汝产品(汝贴、汝瓷、汝石)、叶县的旅游纪念品、郏县的金镶玉、石龙区的五谷画、舞钢的响石和龙泉剑等开发也初见成效。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壮大了我市的经济实力,而且提升了发展软实力,使其成为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惠民引领时代新风尚

市群艺馆馆长吴佳说,有了高标准的文化基础设施,仅仅是文化建设的起点,最主要的是如何体现出为民惠民,拓宽服务范围,开展优质服务。

为有效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市持续举办“文化客厅”公益培训,遴选师资,建立听课评课制度,保证教学质量。现授课的教师130多人,受益群众近百万人次。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丰富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让更多基层群众享受到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成为文化惠民政策的受益者。

市民刘晶说:“公益课堂教啥的都有,还不要钱。市群艺馆开设了‘文化客厅’公益课堂后,我就开始学习舞蹈,已经参加三次学习班了,这儿的老师教得可好了,还很有耐心,这一期学不会,下期还可以接着学,全是不收费的。”

2017年,平顶山博物馆接待观众近100万人次;市群艺馆举办书画、摄影展、公益演出130多场,开展公益培训9600多场,直接受益群众160多万人次;公共图书馆每年总流通100多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近50万册次,为读者举办的各类活动参加人员2.6万多人次;全市各级文化馆每年组织举办文化活动1000多场,组织培训文艺骨干近3万人次;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年组织文艺活动上万次,培训文艺骨干20多万人次。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扶贫工作,戏曲《驻村书记》在全市巡回演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组建了“弘扬核心价值观、打赢脱贫攻坚战”文艺宣传团到乡、村巡回演出,通过舞蹈、歌曲、小品、快板、有奖扶贫知识抢答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宣传脱贫攻坚的惠民政策,鼓舞群众脱贫信心。

全市各级文化部门还定期组织文艺骨干深入农村中小学,通过举办文艺培训班、开展讲读诵读等活动,传授文化艺术知识;在鲁山县邢沟村小学、四棵树乡第三小学建立了基层图书服务站,为留守儿童、贫穷孩子捐赠3000多册图书;适时组织留守儿童到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参观学习,让留守儿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此外,我市在国家级贫困县鲁山县开展文化人才扶贫工作,参与文化工作者31人;下派的30名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依托基层文化设施,广泛开展文艺人才培训辅导,培训内容涉及舞蹈、声乐、舞美音响灯光操作、文化活动组织策划、绘画等方面,累计培养文化人才300余名;帮助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将鲁山县的民间传统手艺李福才剪纸进行归纳整合,2017年春节期间在省美术馆举办了名为“心意——鲁山神剪李福才”的主题展览;在鲁山县仙女织工贸有限公司、鲁山县段店花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有限公司、河南唐钧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立了创研基地。

文化既是发展动力,又是民生需求。进入新时代,我市以更高自觉、更大自信加快文化转型,彰显文化凝聚力,增强文化竞争力,提升文化服务力,用文化塑造城市魅力、滋养高质量发展,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变,鹰城文化建设又将迎来新跨越。

(本报记者 卢晓兵)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