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见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生态建设: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8年10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态建设: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

每年植树节,我市都有成千上万的市民自发在指定区域参加大型植树活动。 牛智广 摄
一名群众在郏县北汝河平顶山市级河长制公示牌前扫描微信二维码。2017年6月,郏县将区域内的河、湖、库、渠全部纳入了“河长制”工作管理体系。 牛智广 摄
2016年,我市对始建于2000年的鹰城广场北部区域进行升级改造,填补了我市有史以来城市文化、生态、运动、休闲娱乐等一体化公园的空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市民喜欢的中心花园。 牛智广 摄
6月6日,一辆洒水车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长安大道中段对沿线区域实施水雾抑尘作业。 王尧 摄
一只白鹭从新城区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苍山碧水间飞过。 王尧 摄
 

到鲁山县天龙池景区自驾游、去卫东区金牛山采摘新鲜石榴、在市区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陪女儿学走路……今年的国庆长假,市民叶雯雯一家没出远门却也过得十分惬意。

随着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出门见绿、转身即景的绿色生态城市渐行渐近,平顶山人尽享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舒适与惬意。

平顶山因煤而立、依煤而兴,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曾经经受过生态脆弱、环境不佳带来的阵痛。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把践行“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作为第一担当,开启了创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征程,着力补齐生态环保短板,努力实现“煤城”变“绿城”的绿色梦想。

经过40多年的共同努力,我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和优化,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旅游城市,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生态红利持续释放,群众宜居宜业的获得感同增共长。

生态建市,坚决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平顶山的生态环境好不好,直接关乎全市人民的幸福感。

为了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我市确立了“生态建市”的发展战略,历届市委、市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环保整治行动,持续打响了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

“十一五”期间,我市以工业领域为重点,综合运用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监管减排三大污染减排手段,大幅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

2009年,我市COD、SO2排放量分别达到2.436万吨和12.03万吨,在2005年的基础上COD、SO2排放量分别削减26.2%、23.8%,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

同时,针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的能源城市特点,我市提出了“项目建设规模化、产品生产高端化、工业布局园区化、产业发展清洁化”的思路,着力调整工业结构, 加快节能减排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市着力实施推进“蓝天、碧水、乡村”三大工程,不断完善并创新环保工作体制机制。

——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投入大气污染防治资金24亿元助力“蓝天工程”,同时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环评标准,积极实施“退城进园”。

——首次明确将环境保护纳入地方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并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未完成“蓝天工程”行动计划年度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和责任追究。

“十二五”期间,全市列入省蓝天工程计划的5家电力企业和4家企业大型供热锅炉(在用)全部完成脱硫、脱硝、除尘治理;投资40多亿元,计划将湛河打造成一条融自然性、生态性、亲水性、人文性为一体的绿色长廊;成功创建4个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国家级生态村、26个省级生态乡镇和356个省、市级生态村。

进入“十三五”,我市大气污染防治进入全面攻坚阶段。各县(市、区)、各级部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出了减煤、控车、抑尘、治源、增绿等“一揽子”措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2016年以来,我市相继关闭了十二矿电厂、四矿电厂和蓝光电厂;全面淘汰黄标车18660辆、老旧车15810辆,超额完成省定任务。2018年以来,我市全面完成城区1020台新能源公交车更新替代;建设完成10个汽车尾气固定式遥感监测系统,购置2台移动式尾气监测车,并全部投入使用,累计检测车辆1395410台(次),检测不合格车辆35284台(次);严防“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目前已完成了2018年各县(市、区)排查上报的198家“散乱污”企业整治取缔任务。

流域环境整治,还鹰城绿水清波

在我市的发展历程中,湛河饱经岁月的砥砺,深受工业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湛河经过多次治理,如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湛河被誉为鹰城人民的“母亲河”,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数量较快增长,18条主要支流的劣五类水全部流进湛河,此外,河道及周边存在的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等诸多问题日益突出,严重污染了湛河的生态环境。湛河老城区段虽然经过一、二、三期治理,但没有从根源上治住污染。

2013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坚决打赢湛河综合整治这场硬仗,真正实现河通、水净、岸美,建设秀美鹰城。

从截污沟改造到河道清淤,从污水处理到修复流域自然生态,从因地制宜美化亮化廊道景观,再到落实长效管护机制,湛河综合治理顺利实现除臭目标。如今,这条贯穿筑城的玉带更加水清岸绿。

2016年以来,我市完成了市污水净化公司污泥处置工程等28个国家重点流域规划项目治理任务,建成并正常稳定运行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共11家,市区新建污水管网57.7公里,生活污水处理率提升到90%以上。同时,深化白龟湖饮用水源地整治,使水库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今年,我市继续通过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和地下水环境保护、推动落实河长制等措施,对我市地表和地下水环境进行全方位治理。通过强化水源地环境违法问题整改,加快黑臭水体治理,统筹农村污水处理,切实落实好河长制,完成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谋划一批水生态保护、治理、修复等重大工程等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六大重点工作的加快推进,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

修复“生态包袱”,厚植生态优势

市区占地1500多亩的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树茂花繁、白鹭翱翔,一年四季皆有景,被誉为“闹市中的天然氧吧”。

但是平顶山人都知道,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曾经是污水积存、垃圾遍地的采煤塌陷区,经过因地制宜修复治理,依势改建、围湖造景而成。

位于卫东区的东湖公园也曾是采煤塌陷区,卫东区东工人镇将东湖公园打造成为集文化、休闲、观赏、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由于长期煤炭开采,我市多地曾经地表塌陷、矸石堆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积极践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在修复“生态包袱”的同时,全力以赴厚植生态优势,以中心城区生态景观带、山区生态体系建设、生态廊道绿化等十项工程为重点,让鹰城群众分享更多生态红利。

卫东区矿区较多,部分地表塌陷、矸石堆积较为突出。该区大力修复矿区生态,经过几十年的造林绿化,在北部山体建成马棚山等生态公益林;在浅山丘陵建成金牛山万亩风景石榴园、吕庄核桃园、岳家千亩核桃园等经济林示范基地,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集观光旅游、果实采摘、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园。

此外,依托“城北依香山、城南邻白龟、城中贯湛河”的自然山水特色,我市精心实施筑山造绿、沿河布绿、依湖造林、建景筑园等绿化美化工程。大香山景区、祥云公园、青年公园、湛河公园、河滨公园、鹰城广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绿化美化水平持续提升。

同时,我市加大造林植绿力度,按照“三区三点一网络”的林业发展格局,实施了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农田防护林改扩建、生态廊道建设等八大重点工程建设,累计造林60万亩。

截至目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已达3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2.4%;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13%,廊道绿化3300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64平方米;建成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4处,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市县级森林公园10处,保护区总面积达90万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让群众进一步享受到生态红利,目前,我市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盘活”林业资源。如今,我市林业主体改革已全部完成,共发放林权证7.64万本11.92万宗。截至2017年,全市各级金融机构累计办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1.85亿元,抵押林地面积3.43万亩,贷款农户达1200多户;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达80个,合作社经营林地面积5万多亩。

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森林旅游业、林下经济、苗木花卉、食用菌、干鲜果、木材加工等六大林业优势产业,其中林下经济发展总面积60.12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7.5亿元,林农来自“林下经济”的年均收入6000多元。

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吹响了加快生态转型的“集结号”,下定决心打一场生态环境保卫战。一幅“三山秀美河湖清,百川碧水润鹰城”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绿色将成为平顶山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本报记者 张亚丹)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