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条要闻
下一版4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
今后工商业务办理更快更方便
对标先进找差距 坚定信心走前列
平顶山籍选手梁毅虎喜摘中国杂技金菊奖
家门口培训 为农民拓宽就业路
扶贫车间 助农增收
我省要求对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进行追溯报销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0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标先进找差距 坚定信心走前列
——徐州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本报评论员

(一)

“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秘密所在。

“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鲜明指出了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应该把握的关键所在。

(二)

党的十九大,标定了新的历史方位,擘画了新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复兴圆梦的新征程,也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担当。

“让中原更加出彩”,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河南时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饱含深情,寄予厚望。

“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奋斗目标”,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作出的部署,为新时代河南发展把关定调,站位全局,把握大势。

“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推动综合实力高质量重返全省第一方阵,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力量、增添重彩”,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暨市委工作会议确立的奋斗目标,彰显了平顶山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奋勇争先的气魄,主题鲜明,催人奋进。

“推动综合实力高质量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市委提出的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与省委、中央的部署要求一脉相承,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是按照总书记指引方向描绘的绚丽蓝图,做到了贯彻中央精神与立足平顶山实际相结合、做好当前工作与谋划长远相结合。

(三)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更要有新作为。

新时代,蕴藏着空前的机遇:发展格局变革、资源结构重构、发展动能更迭、发展方式转变,变中有机,变中有势,让深处内地的平顶山在很多方面与沿海发达地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新时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新一轮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区域竞争正在展开,新一轮以思想大解放、经济大转型为特征的发展理念正在角逐,区域和城市蜂起争雄,理念与方式一试高下,千帆竞发、你追我赶、激烈空前。

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全国上下“一盘棋”,同奏复兴圆梦胜利曲,其为时。

经过长期转型发展,我市今年“年中答卷”成绩优异,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开局,干部群众信心十足、斗志昂扬,其为势。

时已至,势已成,综合实力高质量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其兴可待。

(四)

一个地方发展的路很长,但关键处往往就那么几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既是一个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也是一个主动作为、乘势而上的机遇期。

资源型城市将何去何从?专家提出其命运无外乎两种:一是如同春蚕,作茧自缚、“丝”尽城亡;一是好比蝌蚪,蜕变成“蛙”、成功转型。

平顶山作为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城市,是做“春蚕”还是当“蝌蚪”,关键是看能否从“资源陷阱”中突围,通过转型升级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在破除思维定式、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中创新干的方法,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把成功转型的徐州作为标杆,在更高的坐标体系谋求新跨越。”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暨市委工作会议提出学习徐州先进经验,见“先”思齐,对标求进,奋力闯出一条具有平顶山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察大势、定位准,标杆高、行之笃。纵观近年来鹰城的转型发展,我们不能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唯有加快产业、城市、生态、文化、社会全面转型,以此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真正转向高质量发展,实现领先发展。

(五)

“在回看走过的路中增添信心,在比较别人的路中拉高标杆,在远眺前行的路中创造机遇。”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为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中原更加出彩指明了方法和路径。

《吕氏春秋·用众》云: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比较别人的路”,方能知优劣、见差距、补短板,在对标对表中走好我们的路。

多年的转型发展实践让我们清醒认识到,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尽管有千条万条,但是对资源型城市来说,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加快转型。加快转型,一方面必须“目光向内”,总结本地转的实践,将务实管用经验固化为制度,坚持并大力传承发扬;另一方面必须“目光向外”,学习外地转的经验,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实现自我蝶变乃至超越发展。

为什么要把标杆定位于徐州?

视徐州为标杆,是因为它值得学。用一组数据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差距:2008年,徐州市GDP总量是2007亿元,我市是1048亿元,相差不到1000亿元;到2017年,徐州市GDP达到6606亿元,十年间迈了4个千亿台阶,而我市是2015亿元,仅迈了1个千亿台阶,差距拉大到459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江苏省唯一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近年来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打响了新时期转型发展的“淮海战役”,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从而成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和典范。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地方考察就选择了徐州,充分肯定了其转型发展的经验做法。

视徐州为标杆,是因为我们能够学。徐州和平顶山历史相通、文化相融、民俗相近、情感相亲、资源相似、产业相关,两地都因煤而兴、因煤而困,面临着资源枯竭后向何处去的艰难抉择,都经历过因环境约束趋紧等带来的“发展阵痛”,都曾背负着因煤炭开采等形成的“生态包袱”,也都在为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而孜孜以求,可比、可学、可鉴。

视徐州为标杆,是因为我们必须学。虽然我市的转型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一些曾经结构类似的城市相比,特别是徐州相比,我们转的思路没打开、转的路径不清晰、转的力度不够大、转的效果不够好。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尽快在转型发展上求得新突破,那么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中就会落后,综合实力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也将难以实现。形势逼人,不仅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更需要我们对标先进、查找不足、廓清思路、铆足干劲。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怀着“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近两年来我市党政考察团两次奔赴徐州“取经”。9月5日,市委又派新闻采访团前往徐州,开展对标徐州深度宣传报道活动。在徐州的几天里,本报采访团的记者访园区、看企业、走乡村、进社区……

一个个问号,探寻着蓬勃发展的“徐州密码”。

一处处走访,掀起了问计转型的“头脑风暴”。

(六)

学习标杆取真经,寻求破题解困惑。

同样是在冲破“资源陷阱”的艰难抉择面前,徐州先行一步,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实施产业、城市、生态、文化、社会转型,探寻到一条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高光路径,也为我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鲜活样本。

产业转型,转出发展新动能。面对资源枯竭、结构偏重、生态破坏等多重压力,徐州不做“春蚕”当“蝌蚪”、“因循”不“守旧”,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创新成为徐州的“城市基因”,实现了从一煤独大到产业多元、从高污染高能耗到智能集约、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走向高端的产业蝶变。

城市转型,焕发发展新活力。“黑”和“灰”曾是“徐州色彩”,“脏乱差”一度是外地人的“徐州印象”。近年来,徐州以新发展模式对冲下行压力,以创新思路推进跨越发展,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推进,实施退城进园和生态环境修复,开展棚户区改造,创新城市管理,实现了“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蜕变,成为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徐州样本”,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

生态转型,开创发展新局面。徐州有130余年的煤炭开采历史,最多时有250多座煤矿,曾被列入全国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留下了35万亩采煤塌陷地。背上沉重“生态包袱”的徐州痛则思变,全面实施生态恢复、污染治理与景观重建,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美的“底色”,昔日的百年煤城拥有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等熠熠生辉的“绿色名片”,并荣登中国人居环境奖综合奖首位。不仅如此,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徐州在“绿色跑道”上狂飙突进。

文化转型,筑牢发展硬实力。古城徐州历史文脉绵长,两汉文化深厚。在推动文化转型中,徐州深挖、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并以此为依托发展创意文化,展现出“楚韵汉风”独特魅力,打造城市新精神坐标,使深厚的历史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推动区域跨越发展的强劲硬实力,探索出一条以文化引领发展、推动发展、支撑发展的振兴新路,同时为转型发展赋予精神和灵魂、向转型发展注入绵延不绝的洪荒之力。

社会转型,培育发展新支点。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徐州优化政务、实行网上自助办理,让群众办事少跑路,让企业审批时间缩短;以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为基础,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模式,让百姓幸福感提升,让社会更加和谐;大力推进民生工程,提升保障改善民生水平,让城市宜居宜业,让市民幸福自豪,为转型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打下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文化转型、社会转型,“五指成拳”、共同发力,叩开了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门,闯出了富有徐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七)

作家冰心写过一首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花的成功尚且如此,那么一座城市的成长与发展,不也是如此吗?

徐州巨变,有力有效的发展举措固然功不可没,但是举措背后的发展理念之变、工作作风之变更难能可贵,这些才是一个地方事业发展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

凡谋大事,必重格局。徐州人用战略思维谋划未来,破除传统狭隘的“苏北意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抢抓机遇,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淮海经济区建设,努力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的格局之变,眼光独具。

思维一变,天宽地阔。资源枯竭了,就转变思想、推动产业转型;城市“疮疤”刺目,就厚植树木草地、建造山水景观;“生态包袱”重,就大力修复治理、变“生态包袱”为“绿色资源”;文化实力不强,就唤醒沉睡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转型发展新动力;社会民生“难点”多,就在共建共治共享上下功夫、变民生“难点”为惠民“支点”。随着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徐州闯出了一条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徐州的思维之变,居功至伟。

改革创新,活力迸发。推行科技创新机制,实施城市管理机制,创新生态修复机制,上线“不见面审批服务”……徐州从机制入手,着力改革创新,使各行各业改革活力四射、竞相迸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徐州的机制之变,值得借鉴。

振奋精神,实干争先。干部有神采,工作才会出彩。徐州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各方面的因素很多,究其根本,靠的是市委、市政府“不呼隆”“不折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靠的是一支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党员干部队伍带领群众共同奋斗。徐州的作风之变,令人点赞。

(八)

探秘徐州看变化,对标对表谋转型。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强调,要从更宽的视角看变化,从更大的格局看位次,从更优的结构看质量,比出差距感,比出紧迫感,比出压力和动力,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转型,埋头苦干、负重赶超,激励起干群新担当新作为,鼓舞出干事创业精气神,拼搏出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一个“看”字,是转变思维观念的要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新时代平顶山发展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只有打开发展之门、思维之门,向先进学习,向标杆看齐,才能登高望远、转变思维、更新观念,从而找到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一个“比”字,是转变工作方法的要求。“明鉴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只有从思想上、作风上、行动上主动与先进标杆作比对,才能找到差距、看清不足,从而激发出“比学赶超”的豪情壮志。

一个“拼”字,是工作作风的要求。对标先进促发展决不能“激动一阵子,还是老样子”,只有从思想到行动的深刻转型,拿出更多的真招实招狠招来,埋头苦干、奋力前行,才能冲过一个个“激流险滩”,啃下一块块“硬骨头”,从而在高质量发展中杀出一条血路、打出一片新天地。

对照标杆找差距,平顶山怎么办、怎么干?学习先进取真经,平顶山如何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理念引领”。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高质量发展,是“质”与“量”同步提升的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发展。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践行在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项目的谋划推进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推动各项事业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全面推进“五大转型”。产业、城市、生态、文化、社会“五大转型”,是我市加快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这五个方面要统筹兼顾、共同推进,推动产业向绿色高端智能化转变、城市向宜居宜业城市转变、生态向绿色循环低碳转变、文化向文化强市转变、社会向更加协调充分和谐转变,闯出一条具有平顶山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好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要更大力度地深化改革、更加全面地推进创新,通过改革体制机制、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扩大开放引资引智、引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外在动力,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核心驱动力。

打好三大攻坚战。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何一块短板都将影响其质量和水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的重点。我们必须从政治高度来认识,把其作为加快经济转型的机遇来抓住,以攻城拔寨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决战决胜。

全面从严治党。高质量发展是一场事关全局的深刻变革,必须有坚强有力的高质量党建作保证。全市各级党组织必须紧跟总书记步伐,紧扣中央和省委节拍,紧系中原更加出彩使命,牢牢把握政治统领这一重大原则,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切实筑牢党的执政根基,驰而不息抓好干部作风建设,强力推动反腐败斗争由压倒性态势转向压倒性胜利,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水平,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

(九)

《礼记·中庸》云:好学近乎知,力学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好学”“知耻”之后,更需要“力行”。

当下平顶山的转型发展,正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审视谋划发展、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转型,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加强党建,向着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暨市委工作会议所确定的目标和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相信全市上下都能行动起来,不仅是激起一层涟漪,还能搅动一池春水。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我们相信,只要认真研究“徐州样本”,深刻领会“徐州经验”,并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为我所用,就能闯出一条具有平顶山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只要保持一颗好学、善学的心,保持一股逢标必夺、遇先必争的劲,解放思想、转型不息,汇聚“多彩”、凝聚“重彩”,就能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早日重返全省第一方阵。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