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条要闻
下一版4
 
国庆假期我市接待游客410.8万人次
前八个月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五百八十亿元
叶县党政干部假期坚守岗位助力扶贫
加工电子配件
凝心聚力打造和谐美丽乡村
旅游扶贫
文脉“软实力”筑牢发展硬实力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8年10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脉“软实力”筑牢发展硬实力
——徐州转型发展启示录之六·文化转型篇
户部山明清古建筑群位于城市中间,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 本报记者 姜涛 摄
 

本报记者 陶向军 田秀忠 邱爽 张亚丹

“今年9月23日是我国首个农民丰收节,我们村的农民乐团这两天正在排练,为登上央视庆祝丰收节特别节目表演快板《说说心里话》作准备。”9月7日,在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党员活动室,村党委原书记、今年72岁的孟庆喜掩饰不住心中的兴奋。

成立于1988年的马庄农民乐团被誉为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是贾汪区乃至徐州市的一张名片。该乐团多次走出国门,向全世界展示新时期中国农民的风采。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在马庄村文化礼堂观看了马庄农民乐团排练的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快板节目后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这里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和弘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

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的马庄村坚持用文化力增强渗透力,争做精神文明建设“排头兵”,是文化立村、文化强村的典范,也是徐州市文化转型的一个成功样本。

传承传统文化 打造精神家园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生活保持经济富裕和田园野趣的同时,乡村传统文化更要传承创新。在每个人心中,如何用具象的方式让乡愁可见、可触、可感,是创新农村文化传承路径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自2017年初,贾汪区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在全区10个经济基础较好的村落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一座座设计风格鲜明、蕴含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化礼堂承载着各村的传统文化和文明新风,打造了老百姓自己的精神家园。

坐落于潘安湖西侧的马庄村村委会古色古香的建筑,与潘安湖风光融为一体。走进村委会大院,正对大门的两层仿古风格的小楼引人注意,那就是马庄村的文化大礼堂。文化大礼堂定期开展道德讲堂、好人事迹宣讲、最美家风家训评选、文化演出,是全村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二楼的村史馆,通过老物件和历史图片,记录和展示马庄村的发展历史以及获得的各种荣誉。

文化礼堂不仅是群众活动场地,而且也是马庄农民乐团日常演出地。“乐团、香包、婆媳好被称为‘马庄三宝’。”马庄村党委书记孟国栋说,“论经济,马庄村在徐州算不上最好,但是文化生活方面,我们当仁不让!这样的获得感、幸福感是票子买不来的。”马庄农民乐团从乡村演到城市,从国内演到国外,从小舞台演到大舞台,深受群众的喜爱。

贾汪区借助农村文化大礼堂,周末舞会、夏季纳凉晚会、春节联欢晚会、农民运动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激发了广大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提高了村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拓宽了村庄的发展道路。

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带动了乡风民风积极向上,各个文化大礼堂开设的道德讲堂,通过身边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社会贤达的事迹来展现各村的风貌,生动真实、可亲可感,引领村民向正能量学习。马庄村民李红侠说:“别的村子都羡慕我们,说马庄人心特别齐,活得特别有滋味,其实就是长期的文化活动改变了村民的素养气质。”

敬业奉献的渠立强、见义勇为的夏爱民、助人为乐的张广之、孝老爱亲的谢淑华、诚实守信的杜长胜……记者漫步徐州市云龙湖畔、珠山脚下的好人园,诵读着一个个好人故事,感受着一位位徐州好人的优良品格。

2013年9月,徐州市投资近千万元建设了江苏省第一家好人园,首批将14位徐州好人塑像入园,用身边榜样引导市民“存善心、积善行、养善性”。徐州好人园也是徐州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家风家训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为徐州好人园题词:“弘扬好人文化,引领时代风尚。”曾任江苏师范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的徐放鸣为好人园题词:“让有情有义的好人精神,成为徐州文化的鲜明特质。”

延续传统美德,唯靠传承与发扬。近年来,徐州市不断激活传统美德的徐州“基因”,把政府主导与基层创新经验相结合,以先进榜样带动前行力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有情有义”的城市精神和“南秀北雄”的地方品格进一步彰显。

深挖历史文化 激发精神动力

汉风徐徐拂文荟,庭院深深藏雅趣。在徐州,一座户部山,承载了城市2000多年的沧桑记忆。明清两代为避黄泛,徐州地方官绅、富豪不惜重金在户部山择地建宅,这便是位于徐州市区户部山上的户部山古建筑群,该建筑群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楚霸王项羽曾经筑台阅兵的戏马台,还有郑家大院、余家大院、翟家大院、刘家大院、李家大楼等明清房屋。这些院落古房是明清时代徐州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也是古城徐州最后的遗存。

9月8日,中青旅博汇(徐州)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项目总监闻龙告诉记者,作为户部山项目的运营管理者,公司将深挖徐州和户部山历史文化,以“青春户部山”为突破,抓住徐州市民和游客需求,展现老徐州记忆,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弘扬新时代徐州精神,形成“徐州文化地标”,构建游客与市民共享的文旅休闲新空间。

5000多年文明史和2700多年建城史,为徐州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存。汉画像石、汉俑、汉墓堪称徐州“三绝”,戏马台、泗水亭、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等两汉胜迹遍布各地。这些文化遗存铭刻了2000多年的岁月沧桑,保存了徐州千载恒昌的精深文脉,寄托了徐州人博大恢宏的历史情怀。

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其谱认为:“如果一个城市的文化淹没在‘水泥森林’之中,就等于割裂了历史。我们发展文化,重要的是强化文化创意,让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勃发生机。”基于此,徐州市委、市政府把汉文化作为最深厚最宝贵的文化资源,精心发掘、保护、传承,努力彰显楚韵汉风的文化特质。持续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管理,提高数字化保护水平,扶持和发展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

“大风起兮云飞扬”。2000多年前,汉高祖刘邦一曲《大风歌》荡气回肠,在华夏历史时空中激越飞扬。《大风歌》作为徐州文化的经典音符,述说着彭城大地坚实厚重的文化底蕴,传递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雄浑奔放的风采神韵。如今,徐州深挖文化“富矿”,把文化建设摆上“两个率先”全局的战略位置,以“三个前所未有”(前所未有的重视、前所未有的投入、前所未有的成效),集全市之力打响“舞动汉风”品牌,打造区域性文化高地,探索出一条以文化引领发展、推动发展、支撑发展的振兴新路,唱响了一曲洋溢着时代精神、区域特色的当代大风歌。

发展创意文化 壮大文化产业

今年3月20日,以“舞动汉风 创意徐州”为主题的2018徐州市第二届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在徐州博物馆启动。在开幕式上,富有汉文化元素的磁性书签,刻有汉画中比翼鸟吉祥兽造型的瓷盘,制作精美的状元及第笔记本等,种种富含徐州地域烙印和设计单位标识的文创产品,吸引了众多文创专家的目光。

“我们旨在深度挖掘徐州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文化元素,培育一批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基地和研发设计团队,推出一批彰显徐州历史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打造一批集传统文化、现代科技、艺术价值、实用功能于一体的经典文创产品,形成从设计到研发到生产再到营销功能完备的文创产业体系,为进一步激发全市创新创业的热情,加快科教文化中心城市建设,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徐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尹洪平说。

近年来,徐州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战略支点,开拓了文化推动发展的一片新天地,实现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徐州瞄准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重要指标,突出发展文博会展、文化旅游、出版印刷、演艺娱乐、文化信息、创意设计等,构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创意68产业园是徐州市第一个创意文化产业园区,位于徐州市民主北路68号,主体定位为打造徐州第一文化创意集聚高地。目前主要业态以文化休闲、教育培训、艺术交流、创意设计为主,成为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文化产业基地,正在争创国家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徐州利用汉文化大做文章,推出大量文艺精品力作,开发大批文化旅游项目,淋漓尽致展现两汉文化精髓,演绎出“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独特文化特质,渲染出分外浓厚的汉文化底色,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目前,徐州市文化产业园区有20多个,集聚2000多家企业,其中创意68产业园、淮海文博园等先后入选江苏省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

实践证明,徐州市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文化繁荣促进区域发展,既让经济实力更强劲,又让转型发展有灵魂,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