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读者之声
3上一版  下一版4
 
好老师不断涌现,民族就有希望
学生近视让人忧
要致敬更要学习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8年9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老师不断涌现,民族就有希望

舞钢市杨庄乡长岭头小学教师李万军(左图)、刘延利(右图)夫妇,22年坚守三尺讲台、11年从事乡村支教。今年教师节前夕,他们双双被评为2018“河南最美教师”。 本报记者 杨德坤 摄
 

话题背景

9月6日,从郑州传来消息,经过4个月的评选,来自舞钢市杨庄乡长岭头小学的李万军、刘延利夫妇入选2018“河南最美教师”,同时被授予“河南省师德教育专家”称号。

李万军、刘延利夫妇22年坚守三尺讲台,11年前义无反顾踏上支教之路,其间走遍杨庄乡的山山岭岭。夫妇俩携手同心,主动请缨,先后辗转多所山区小学支教。在支教过程中,二人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把知识的种子播撒给偏远乡村的孩子。

同时,刘延利还在瓦房沟希望小学首次开通了“亲情热线”,把每位外出务工家长的电话号码记在日记本上,并及时将孩子的进步和变化与家长沟通,在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的父母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这一创新的教学理念,引起了省、市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生命的意义

邢天明 (宝丰县国土资源局)

读了《支教路上伉俪花》一文,我深受感动。一股人间大爱的暖流涌遍身心,一股敬意油然而生。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一个孩子要想学有所成,自立于社会,贡献于社会,必须经过“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辛勤培育。

李万军、刘延利夫妇22年坚守三尺讲台,11年义无反顾支教,克服重重困难,向山区的孩子传播知识,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开通“亲情热线”,在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家长之间架起“连心桥”,用爱为他们撑起一片温暖的天。能有这样的好老师,那些山区孩子是幸福的,他们的家庭也是幸福的。

有人说,生命的意义不仅是自己幸福地生活,更在于帮助别人幸福地生活。李万军、刘延利夫妇用22年的踏实工作、辛勤付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让教过的学生和他们的家庭获得了幸福,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愿天下有更多像李万军、刘延利夫妇这样的“最美教师”。我衷心地向他们致敬,向天下所有坚守在三尺讲台、默默奉献的教师们致敬!

学习“最美教师”,继续发挥余热

庞振江 (平煤股份二矿)

欣悉李万军、刘延利夫妇荣获“河南最美教师”荣誉称号,在为他俩高兴、骄傲的同时,更多的还是向他俩致敬。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他们身居斗室,却想着为国分忧,时时为学生操劳,像一颗颗铺路石,为新一代的崛起默默铺筑跑道。李万军、刘延利夫妇22年坚守三尺讲台,11年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承载着山里娃走出大山的梦想,含辛茹苦,整日操劳,不愧为“最美”,是名副其实的“无名英雄”,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我也是一名教师,在讲台耕耘了30多年。岁月已在我头上洒满白霜,生活也在我脸上刻满皱纹。虽离开讲台多年,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敢忘记使命,从未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退休这些年,我笔耕不辍,发挥余热,经常写点“豆腐块儿”,如果别人能从我的文章中受到哪怕一丁点启发教育,也算是我“传道、授业、解惑”工作的继续,我的内心将十分欣慰。

尊师重教才会国运昌盛。愿新老教师能不辜负这黄金时代,以李万军、刘延利夫妇为榜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可靠的接班人。

乡村讲台也是风景

张军停 (郏县李口镇)

依然清楚地记得,26年前我选择师范学校的情景。报考前,已退休在家的老父亲为我“运筹”了一晚上,列出报考师范的众多“优越条件”。在老父亲的说服下,我“违心”地填报了师范学校。

1992年6月,我怀揣着中师文凭和家庭城镇户口簿到县教委报到,本想能像往届毕业生一样留在城里教书,谁知命运与我开了个玩笑——那年县教委下文规定,当年大中专毕业生全部分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于是,我背起行囊,回到阔别十余年的家乡,做了一名乡村“教书匠”,开始了“留守乡村”的历程。

26年风雨兼程。面对着孩子们的微笑,享受着邻里的祝福,感受着村民们的淳朴,收受着桃李的回报……我似乎感受到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26载弹指一挥间,过去的岁月早已流逝成记忆。当年的小伙儿已过不惑之年,我也从一名普通教师走上学校的领导岗位。回首往事,蓦然发现坚守在农村这块贫瘠的土地,用粉笔默默无闻地书写着忠诚,站立在农村学校的三尺讲台上,用心血浇灌着农村孩子的梦想与希望,原来也是一道颇具魅力的风景线。

师德不语,自是一种美丽

昝美娣 (平煤神马集团八矿洗煤厂)

古人云:“德领才,德蕴才,德润才。”不养德修身,难堪大任。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更是以知识为载体的人生导师。

师德不语,自是一种美丽。最美教师,美在大爱。这种爱就是把学生真正放在心里,不求人人都成才,但愿人人都成人。最美教师,美在奉献。在奉献中燃烧自己的青春,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在奉献中让生命闪光。

乡村学校条件差,教师待遇低,往往是清苦的代名词,因此师资流失严重,留下来的都值得尊敬。以李万军、刘延利为代表的乡村教师,是最美的麦田守望者,是国家基层教育不屈的脊梁,撑起了乡村孩子梦想的天空。他们用无私的爱,为未来的接班人点亮了一盏明灯,用点点滴滴的耕耘,汇聚起一所所农村学校的希望,使知识在偏远山村得到传播,从而圆了千万余户农家人“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梦想。

李万军、刘延利的事迹告诉我们,奉献的方式有很多种,并不是非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同样能够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微观点

刘云海 (浙江省淳安县):一名教师坚守偏远山村的三尺讲台,已是不易;一对夫妇双双把最美的青春奉献给山村教育,更是难得。这样的“最美教师”,不只是“为人师表”,更堪称“为师师表”。

崔应红 (鲁山县董周第九小学):作为一名教师,我也被李万军、刘延利夫妇的事迹深深感动。他们扎根农村一线,不怕苦、不叫累,不仅创新教学方法,给孩子们传授知识,而且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发自内心地爱学生。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最美教师”的内涵。这次“河南最美教师”评选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尊重、对教育的重视。荣誉不仅属于李万军、刘延利夫妇,也属于扎根农村教育一线的广大教师,更属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弘扬奉献精神,传递正能量,我们需要这样的榜样去激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投身教育事业,为祖国的复兴、腾飞作出贡献。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