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见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3上一版  下一版4
 
科教给鹰城腾飞插上希望翅膀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8年9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教给鹰城腾飞插上希望翅膀

▲平高集团工人在组装组合电器。在创新驱动战略带动下,平高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爱心图书送到山村小学。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河南省首次大葱品种区域试验在我市展开。
本报记者 王尧 摄
◀器材捐校园,学生乐开颜。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我市又一所小学享受“免费午餐”。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平煤神马集团“退城进园”2万吨浸胶帘子布项目。该项目采用世界一流的装备和工艺技术,生产汽车轮胎、飞机轮胎、工程轮胎用高性能锦纶66浸胶帘子布。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育事业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希望所在。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教育事业投入力度,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点燃转型升级新引擎

1978年3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规模盛大的全国科学大会,发出了“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召。踏着春天的脚步,我市科技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我市把培育创新型企业、平台、人才和机构作为科技工作主要内容,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加大科技合作力度,推动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效提升,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9月11日,市科技局局长赵会杰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科技投入由单一的财政拨款逐步发展成市县财政拨款、上级拨款、科技贷款、企业自筹等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体系,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作用不断增强。2010年,我市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14.6亿元,2017年增长到近30亿元,翻了一番。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目前,我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8万人,其中本土院士1名、省创新型科技团队12个、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两名,引进院士6名、博士260多名。

人才需要施展才华的舞台。培育科技创新平台,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市农科院副院长尹守恒对创新团队与创新平台建设感受颇深:“我市韭菜科研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科技创新团队和平台的建设。”

市农科院组建了河南省韭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研发基地以及海南南繁育种试验站,韭菜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1981年,研发团队育成我国第一个人工培育韭菜新品种,截至目前共培育新品种13个,韭菜新品种覆盖全国韭菜栽培总面积的70%以上,并出口日本、俄罗斯、美国、韩国和意大利等国家。

依托平煤神马集团建设的“炼焦煤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省能源工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截至2017年底,该实验室共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1项,牵头起草能源行业标准3项,取得专利25项。

目前,全市拥有创新引领型企业228家,其中省创新龙头企业两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3家;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7家、省级研发平台140家。

科技投入的增加和创新平台的建设,带动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大量涌现,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向高新化方向发展,点燃转型升级新引擎。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9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1.5%。

教育优先打造高质量发展活力源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曾经破屋败瓦、缺桌少凳的校舍,曾经“一支粉笔一面黑板”就是全部教学设备的时代,如今已成为历史。

2001年,我市启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十五”期间实施危改项目785个,累计投入资金1.32亿元,消除危房37.19万平方米,新建校舍29万平方米。

2014年,我市启动“全面改薄”工作,将全市270个项目学校纳入作战图,全力推进工程进度。截至今年7月初,“全面改薄”校舍类5年总开工面积为63万平方米,总开工率为142%;校舍类5年总竣工面积为52.94万平方米,总竣工率为119.34%;设施设备类5年总完成购置价值21107万元,总完成率为101.57%。

此外,我市还实施《平顶山市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规划(2014-2018)》,计划新建、改扩建学校167所,截至今年6月底,已经完工121所,增加学位51143个;实施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规划2016年至2018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70所,目前已完工52所。

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期望值不断提高,是我市教育砥砺前行的新起点。

“在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和硬件设施持续改善的同时,我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夯实教师培训体系,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强化课堂教学育人功能,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市教育局局长邱红标说。

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优质课评选、“教科研活动月”活动,实施名师带动工程,组织省市级名师团队到乡村送教送培,开展名优教师百人千场送教下乡活动、助力基础教育百千万帮带“春风行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开展“两创两争”“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开展中小学“最美大课间”展评活动、“市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比赛,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和中小学体育艺术“一校一品”评比活动……

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我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2018年高考我市各项指标连续9年稳步增长,文理科各批次上线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更好的教育,是坚守公平底线的优质教育。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脱贫攻坚,事关社会公平。

近年来,全市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切实加强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基本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达到了“应助尽助”。仅2017年,全市就落实各类资助资金2.48亿元,资助学生21.35万人次。

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到5所

高等教育是高科技产生发展的最前沿,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高等教育从小到大,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977年,平顶山师范增办大专班,我市高等教育发展开始缓慢起步。1984年5月,平顶山师范大专班改为平顶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为全市第一所普通高校。2003年,平顶山师专成功升格为平顶山学院,成为本科院校。

1985年10月,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河南分院在我市成立,并于1993年3月更名为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又升格为平顶山工学院(2008年更名为河南城建学院),成为我市第一所本科院校,是全国仅有的以“城建”命名的两所本科高校之一。

2001年,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填补了我市高等职业教育的空白。2003年,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成立。2018年4月,平顶山教育学院正式改制为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

2000年,我市仅有普通高等学校两所,在校生7199人。目前,我市有普通高等学校5所,全日制在校生7.7万余人,结构完整、体制多样、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让众多学子以知识改变命运,也为我市长远发展提供了活力之源。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推动平顶山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进入新时代,我市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给鹰城腾飞插上希望翅膀,助推综合实力高质量重返全省第一方阵。

(本报记者 孙鹏飞)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