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条要闻
下一版4
 
中央扫黑除恶第6督导组与河南省委第二次边督边改对接会召开
下定必胜决心 采取有力措施 推动空气质量尽快实现明显改善
强化责任落实 加大监管力度 坚决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
喜看“煤城”变“绿城”
全市精准识别“回头看”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市中院严格执法办案护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公告
审计署驻郑州特派办审计组莅平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9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喜看“煤城”变“绿城”
——徐州转型发展启示录之三·生态转型篇
位于徐州市区的彭祖园 本报记者 姜涛 摄
 

本报记者 陶向军 张亚丹 魏广军 田秀忠

秋天的潘安湖微风习习、碧波荡漾,游人如织;湖畔水草丰茂、树木葱茏、群鸟栖息。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荒凉的采煤塌陷地。

潘安湖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贾汪”得名于明朝万历年间,因泉水汇集成汪,临汪而居的大多姓贾,但百余年的煤炭开采,留下一道道“生态疮疤”。

“痛则思变,转型突围。”在徐州的生态转型过程中,贾汪全面实施塌陷地综合整治。从荒滩漫天到碧波蓝天,8年间,贾汪完成了“生态涅槃”。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贾汪区视察时,特为“贾汪之变”点赞:“贾汪真旺!”同时嘱托徐州“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贾汪之变”,是徐州生态转型的一个缩影。

9月8日,徐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外宣办主任张儒昌介绍,作为江苏省唯一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留下了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地和工矿废弃地。近年来,徐州围绕生态“发力”,全面实施生态恢复、污染治理与景观重建,让绿色成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最美的“底色”,成功从“一城煤灰半城土”走向了“一城青山半城湖”。

推进矿地和谐 再现青山绿水

徐州有130余年的煤炭开采历史,最多时有250多座煤矿,曾被列入全国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之一,留下了35万亩采煤塌陷地。而全市1/3面积的采煤塌陷地就在贾汪区。

2011年,贾汪成为江苏首个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发展成了一道绕不开的“必答题”。

贾汪区委宣传部新闻外宣科科长汪亚说,以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为龙头,8年的时间里,贾汪实施了潘安湖、小南湖、月亮湖等塌陷地治理工程,累计实施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82个,治理面积6.92万亩。修复生态的同时,贾汪区积极发展旅游、升级产业。

百年煤城蝶变水乡,如今的潘安湖湿地公园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400万人次。许多失业矿工和外出打工的居民纷纷回乡就业。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工程成为全国采煤塌陷治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再造的样板。

但徐州人可不止满足于“贾汪之变”。本着“宜水则水、宜田则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原则,徐州启动了规模浩大的塌陷区整治修复行动,并创造性地实施了“基本农田整理、塌陷区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治理模式。

截至2017年底,徐州已对20万亩采煤塌陷地完成综合治理,越来越多的塌陷地“变身”生态湿地、特色旅游区,成为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富民增收的“聚宝盆”。

除了采煤塌陷地治理,采石宕口修复改造也至关重要,都是将“生态包袱”转变为“绿色资源”。

过去,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的22座山头,有大小采石场70余家,由于多年的无序开采,形成诸多废弃矿山采石宕口,土地裸露、危崖累累、荒无人烟。

金龙湖宕口就是其中之一。从2009年开始,该区展开一期二期修复工程,在突出矿山宕口生态特性的同时,融入潭水、瀑布、云梯、廊亭等景观元素,“变废为景”打造出一个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大型山地景观公园,被原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城市矿山治理的样板工程。

至此,徐州采用生态绿化、岩壁造景、历史遗存保护等手法,对主城区43处采石宕口实施修复,盘活利用矿山废弃土地5.8万亩,生态恢复率达到82.4%,实现了“推进矿地和谐,再现青山绿水”的目标。

厚植森林绿地 打造生态屏障

53岁的胡红伟是徐州一位出租车司机,10多年来,穿梭在徐州的城区道路上。对于他来说,感受最深的变化就是绿地数量大幅增加。

徐州四周环山,山体多为石灰岩,无土缺水,绿化难度极大。从2010年开始,徐州大力推进“二次进军荒山、让荒山披上绿装”工程。经过5年努力,全市累计完成荒山造林10.3万亩,为400余座宜林荒山披上了绿装,实现了全市荒山绿化全覆盖,在全国开创了石灰岩山地造林的成功范例。

近年来,徐州持续实施拆违添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市区沿街沿路10亩以下的土地全部由政府收储拆迁用于公园绿地建设,使开放式公共绿地新增2000公顷。同时,重点做好“沿路、沿水”文章,全面实施沿岸生态景观建设,规划建成一批滨湖、滨水景观公园,河道绿化普及率达81.76%,林荫路推广率达92.32%。

在徐州出行,间隔500米必定有一块公园绿地。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81%,在江苏省居第2位,建成了10分钟绿地圈,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74平方米,形成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园林城市特色,成就了一座真正意义的生态之城。

徐州还把融入江淮生态大走廊作为生态建设的龙头工程,重点规划布局“两轴、两湖、10个生态特色片区、20个生态敏感点”,打造生态景观、综合交通、产业发展、新型城镇、文化旅游“五个走廊”,着力打好治气、治水、治土三大攻坚战,让徐州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徐州有着“三山两水”的自然格局,水系发达,仅鼓楼区就有京杭大运河、丁万河、荆马河等大小河道19条。

“晚上的丁万河畔风景更美,人也更多。”9月8日,在位于鼓楼区的丁万水利风景区内,51岁的市民陈开亮照例每天都要来河边走一走。他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见过上世纪90年代这条河被污染的“丑样子”。

丁万河是徐州西北部黄河重要的分洪道,连接着故黄河和京杭大运河。10多年前,由于部分河道遭受冲刷淤塞,两岸建筑挤占,布满煤炭码头,周围随意丢弃垃圾、污水入河等,丁万河沿线出现了惊人的脏、乱、差现象。甚至,有人戏称它是“徐州龙须沟”。

2010年初,鼓楼区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对丁万河沿线化工小企业实施搬迁关闭,共计搬迁工厂113家,从源头上解决了工业废水污染问题。

2011年,该区在全市率先关闭沿线的小运煤码头17家,迁移关闭附近的煤沙堆场几十家、养殖场近万平方米,对周边污染源进行综合整治。之后,通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丁万河水质及水环境实现了大幅提升。高标准、高起点,大投入、大力度,让丁万河脱胎换骨、涅槃再生,被评为全国首届10条“最美家乡河”之一。

从2012年开始,徐州全面实施黑臭河道整治工作,按照“两端贯通,两岸截污,河内清洁,河岸景美”的要求,对全市56条黑臭水体沟河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市区水环境质量。

如今,在徐州,故黄河穿城而过,绿地、公园星罗棋布,曾经的“龙须沟”变身国家水利风景区,奎河、三八河等实现生态大变样。据统计,该市已创建云龙湖、故黄河、潘安湖、金龙湖、丁万河等5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7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徐州的生态文章越做越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等生态标签深深地烙在了这片土地上。

2017年,徐州以优异成绩名列中国人居环境奖综合奖首位。

转化生态资源 实现持续发展

由灰变绿,多年来,徐州的实践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样是生产力。

在贾汪山水大道上有一家名叫磨塘人家的饭店,每天客人爆满。而在几年前,这家饭店的经营者——张新洋、王敏夫妇还只是守着三间小平房、经营着小卖部。王敏感叹:“真是想不到!如果没有这些年环境的变化,就没有这么多景区,也就来不了这么多游客,也就不会有我们如今的农家乐。”

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近年来,徐州以生态经济化和产业绿色化为方向,把生态资源更好地转化为生态资本,依靠“生态+”演绎着全域旅游、设施农业、科教文化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佳话。

凭借生态转型,在贾汪这片只有50万人口的区域,就拥有潘安湖、大洞山、督公湖、凤鸣海4家国家4A级景区和卧龙泉1家国家3A级景区,荣获了“中国休闲小城”“全国休闲旅游示范区”等称号。

2017年,徐州依托潘安湖的生态资源,规划建设了20平方公里的潘安湖科教创新区,4所高校已经确定入驻,3年内将迎来4万名大学生。未来,潘安湖科教创新区还将引进各类高端研究机构与尖端人才,打造淮海经济区人才创新基地。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徐州上下的共识。依托产业实际,变换绿色新跑道,徐州以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推动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生态+工业”,坚定不移地推动传统制造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生态+旅游业”,使旅游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产业贡献率不断提高,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生态+服务业”,带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服务外包三大产业蓬勃兴起……生态优势正成为徐州的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富民优势。

站在“绿色跑道”上,徐州正加速前行。现在,徐州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生态+”体系,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中开创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