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读者之声
3上一版  下一版4
 
爱心助学点燃希望 照亮别人温暖自己
“挤占”
莫让“流量崇拜”助长审丑之风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8年9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心助学点燃希望 照亮别人温暖自己
背景
8月21日上午,由平顶山晚报、市慈善总会、市志愿者协会携手发起的2018“爱心成就大学梦”助学金发放仪式,在平顶山日报社一楼会议室举行(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英平 摄
 

今年7月17日,平顶山晚报与市慈善总会、市志愿者协会共同发起了“爱心成就大学梦”公益助学活动。截至8月20日下午,平顶山晚报共计收到各界爱心捐款71924.6元。与此同时,市志愿者协会在腾讯公益平台开展募捐,网上捐款达37848.4元。由平顶山晚报率先发起的“爱心成就大学梦”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12届,资助学生逾千名。

8月21日,宝丰县教体局、工商联、扶贫办以及河南康龙集团开展光彩助学活动,对该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入学大学生做到捐资助学全覆盖,每人发放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助学金,共资助学生28人,发放助学金110000元。

…………

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个助学活动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鹰城人民对这种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爱心助学不仅帮助贫困学子解决了经济上的困难,更在孩子心中种下了温暖和希望的种子,也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贡献了个人的一己之力,必须点赞!同时,也呼唤更多的个人、企业和单位能够加入进来。

得恩不忘,施惠莫念

庞振江 (平煤股份二矿)

我没有为莘莘学子捐过款,说来汗颜。但有件小事,能和爱心助学沾上一点边儿,每每忆及,我心稍安。

事情还得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当时,我正上高小五年级,父亲因急性胸膜炎卧床不起,我被迫中断学业。一年后,父亲痊愈,学校通知我复学。而我正在一个水利工地上干活,领导说,你回去上学也中,得有人来顶住你这个“缺儿”。父亲体弱,干不了重活。正当我为难之时,同村一个表叔二话没说,去工地替换了我。我也算争气,第二年考上一所市属中学,后来又读了大学,终于跳出了农门。

得恩不忘,施惠莫念。我工作后,每当年来节到,都会置办礼物去看望表叔一家。后来,表叔的儿子得急病去世,儿媳出走他乡,留下一双孙子孙女。2005年,表叔家的孙子考上一所知名大学,因学费问题找到了我。我给了8000元学费,又答应每月资助100元生活费。他孙子毕业后在省城一家大医院工作,曾给我15000元作为回报,被我婉拒。

生活就如种庄稼,你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我患糖尿病多年,曾去省城大医院找过表叔家的孙子,他找同院内分泌专家为我诊治。2014年,老伴儿因脑溢血留下后遗症,也曾去找过表叔家的孙子,他是心脑血管专家,不仅为老伴儿精心治疗,而且管我们食宿。不行春风,哪得细雨?我知道这是我曾资助他上学的结果。

爱如灯盏,照亮别人时也温暖了自己。爱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它在默默中播撒下种子,在被爱的人心中生根发芽。爱心助学,自己付出不多,别人却可能因此而走出困境,何乐而不为呢?俗话说善有善报,一个人多做好事、奉献社会,才能获得社会的悦纳和回报。

探索爱心助学的多种方式

刘云海 (浙江省淳安县)

爱心助学就像一缕阳光,照亮了寒门学子的求学路。不过,在笔者看来,爱心助学也需要精准而为。诚然,高额的大学费用是眼下困扰寒门学子的最大障碍,给他们提供学习经费,无疑是最贴心的助学举措。但是,仅有物质上的资助还不够,还要多关注困难学子的精神状况和成长需求。爱心助学是善举,但不排除部分学生因此而滋生自卑和自我封闭的心理。一方面,在爱心助学的时候,我们应当尽量维护寒门学子的尊严,让他们感受到关爱而不是施舍;另一方面,要在求学期间继续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营造平和、亲切、尊重的氛围。

事实上,爱心助学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有些学校或地方部门为贫困学子牵线搭桥,给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以勤代助,让贫困学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资助。这样的方式不仅避免了一些贫困学子惰性心理的滋生,又很好地维护了其自尊心。还有的学校和地方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以发放奖学金的方式代替助学金……凡此种种,都不失为好方法。

将爱心助学做好做实

刘选启 (湛河区人大常委会)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爱心助学,热火朝天。助学金的发放使许多贫困学子能够如愿步入大学,真正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也体现了鹰城人的爱心、善意和美德,展示了新的时代风采。正如歌曲《爱的奉献》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爱心助学既是一种善举、一股暖流,更是一种美德、一种风尚,需要长期坚持、众人援手、多方协力,形成共襄义举的良好氛围。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涓涓细流成大海。”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的力量才是无限的;个人的爱心是微暖的,众人合心就能暖如阳光。所以,期待更多的个人、企业和单位能够参与进来,解囊相助,奉献爱心,汇集起更大的力量去帮助和温暖更多贫困学子。

爱心助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心理,而要持续接力,越办越好,真正起到帮困解难、传递正能量的作用。爱心助学虽然是个人的自觉自愿行为,理应受到人们的肯定、点赞,但组织者也要严格筛查,科学合理地使用好助学资金,让“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样,捐助者才能放心,感觉到给予别人的是幸福,自己收获的是快乐;这样爱心行动才会产生辐射效应,带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当然,受助学子也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用自己的勤奋努力予以回报,特别是有了能力和条件后要传好“爱心接力棒”,主动回报社会、回报他人。

微观点

邱利刚(湛河区马庄街道):希望全社会积极参与、大力弘扬乐善好施的善行义举。我们坚信,我们的每一份爱心,都会为贫困学子带去温暖、带去坚强、带去信心、带去鼓励,并转化为其成长成才的巨大动力。期待爱心助学的接力棒薪火相传,永不间断;期待更多个人、组织、企业关注、加入这个队伍,让爱在无声无息中传递。此外,还要逐步建立起爱心助学的长效机制,营造全社会关心贫困学生、参与爱心助学的良好氛围。

宋欣杰(商丘市夏邑县):当十二年寒窗终于敲开了大学之门,我们实在不愿看到那些贫困学子因交不起学费而徘徊在大学之外。爱心助学解决了贫困学子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有机会步入大学校园,开启新的生活。这些在逆境中奋发求学的学子,承载的几乎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企盼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是爱心助学延续了他们的梦想。爱心助学,圆梦学子,彰显大爱,值得赞扬。我们相信,只要撒下爱的种子,未来肯定会有沉甸甸的收获。

梁正(汝州市夏店乡):以点滴爱心为这些贫困学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不仅给在奋斗中挣扎中的准大学生们以勇气,而且给这些家庭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米效国(新华区):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及时伸出援手,解了贫困学子的燃眉之急,圆了其大学梦。但求学之路还很长,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其实,准大学生大都已经成年,具备了勤工俭学、自食其力的能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当自强。请相信,只要奋发图强,就一定能书写更华美的篇章。

爱心助学 人人有责

每年这个时候,鹰城大地都涌动着一股股爱心助学的暖流。捐助事小,但爱心事大,它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百姓感受到了浓郁的文明和谐之风、乐善好施之气。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一个高考学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尤其是对贫困家庭而言。爱心助学不仅能给孩子一个改变命运、人生出彩的机会,而且对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资助贫困学子圆大学梦也是广泛凝聚社会力量、有效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之举。

有情有义、扶危济困是鹰城人一脉相承的群体性格与优秀品质,这种精神在每年的爱心助学活动中得到充分彰显和光大。这爱心如一粒粒种子,在贫困学子心中种下温暖和希望,激励他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这爱心像一阵阵微风,能够感召和影响更多的个人、企业加入进来,将爱心、力量薪火相传,让助学、重学蔚然成风;这爱心似一块块砖石,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青年学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资助贫困学子,既是为了筑梦,更是为了铸人——铸造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古语有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个人、组织、企业除了谋求自身的发展和利益外,还应担起社会责任,为学子们争取更多的教育公平、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的力量或许有限,但无数爱心汇聚起来,就能迸发出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除此之外,如何进一步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打造有影响力的助学品牌,也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榴莲)

■ 下期话题预告

向“河南最美教师”李万军、刘延利夫妇致敬

9月6日,从郑州传来消息,经过4个月的评选,来自舞钢市杨庄乡长岭头小学的李万军、刘延利夫妇入选2018“河南最美教师”,同时被授予“河南省师德教育专家”称号(详见9月7日本报1版)。

李万军、刘延利夫妇22年坚守三尺讲台,11年前义无反顾踏上支教之路,其间走遍杨庄乡的山山岭岭。夫妇俩携手同心,主动请缨,先后辗转多所山区小学支教。在支教过程中,二人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把知识的种子播撒给偏远乡村的孩子。山区小学留守儿童比重大,为准确掌握学生情况,夫妇二人通过家访,有的放矢制订学习成长计划。

同时,刘延利还在瓦房沟希望小学首次开通了“亲情热线”,把每位外出务工家长的电话号码记在日记本上,并及时将孩子的进步和变化与家长沟通,架起了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父母的“连心桥”。这一创新的教学理念,引起了省、市媒体的关注和报道(7月12日本报1版曾以《支教路上“伉俪花”》为题报道其事迹)。

读罢新闻报道,我们既感受到了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的艰辛,又感受到了他们心中的信念、脸上的阳光,也明白了李万军、刘延利夫妇何以担起“最美”之称。同时,不禁深思: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如此坚定地坚守乡村,还甘之如饴?人这一生,究竟怎么度过才算不虚此行,活出了自己的价值?

下期话题:向“河南最美教师”李万军、刘延利夫妇致敬

书面来稿请寄至本报专副刊部。电子信箱:baixinghuati@qq.com,请在邮件主题栏注明“话题”字样。截稿日期为9月13日。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