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见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3上一版  下一版4
 
农业迈入新天地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8年8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业迈入新天地

2007年7月18日,农民张三宽(右)高兴地对记者说:“新农村书屋建得好啊!”汝州市临汝镇东营村村民致富后企盼精神生活也上一个台阶,该村两委会顺应群众要求,于当年2月投资数万元建起一个约200平方米、藏书3000余册的新农村书屋,方便群众学习。 李志勇 摄
7月15日上午,村民在中瑞服帽厂金庄村扶贫车间内生产帽子。该车间位于宝丰县观音堂林站,是观音堂林站金庄村外出务工人员投资200多万元返乡创业所建,已纳入该县巧媳妇工程。扶贫车间除优先吸纳周边1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外,还接纳114户贫困群众到户增收资金,每户每年可分红1300元。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游客在鲁山县尧山镇东竹园社区美景前留影。据了解,东竹园社区于2010年8月开工建设,规划建在坡地和河坝地上。每到周末,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吸引游客游玩的一道靓丽风景。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7月18日上午,市民在湛河区北渡街道油坊头村种植户王建国(左一)家的葡萄园内采摘葡萄。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优质葡萄、猕猴桃、火龙果等精品水果种植,有各种精品水果种植户30多户,他们的葡萄园区也成为省农科所葡萄种植示范推广基地。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2010年6月1日,大型收割机在叶县任店镇田间收割小麦。 李志勇 摄
 

“家庭农场、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和机械播种、机械收割这些事物改革开放前只有外国才有,想都不敢想。”8月24日,谈起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已经退休10余年的市农业局农技站原站长柳德均打开了话匣子。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为鹰城农村带来了春天,为农业发展带来了希望。

夏收夏种时间由1个月缩短到5天

“以前公社集体劳动,记工分,种好种坏一个样。土地承包之后,地里打的粮食除了交公粮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所以家家都积极得很。”谈起联产承包责任制,今年68岁的舞钢市尹集镇张庄村村民张一明印象最深刻的是,承包当年他家的小麦亩产突破了400斤。

1980年,我市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总产量从1976年的51.45万吨提高到2017年的160.3万吨,粮食平均亩产从1978年的159.12公斤增加到2017年的1324.24公斤。

如今,全市各县(市)都建有高标准粮田,同时以叶县国家级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整县推进为引导,积极开展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成模式攻关和试验示范,各县(市)重点示范方夏秋两季粮食产量都达到每亩1200公斤。

去年12月11日,我市被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8部委确定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现代农业走在全国前列。

“我家12口人有15亩地,以前怕挨饿,都种粮食。现在小麦亩产轻松上千斤,种8亩小麦足够吃了,剩下的地流转挣钱。”66岁的鲁山县辛集乡高村村民高朝说。

截至2017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99.7万亩,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545个,带动农户1.65万户,营业收入达6.2亿元,还出现了一批家庭农场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40年前生产队里拖拉机是稀罕物,实行联产承包制后,我年年添置新机器,靠农机走上了发家致富的路子。”郏县红伟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红伟说。

从1994年起,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农业机械化速度加快。特别是2004年,我国实行农机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截至2017年底,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6%;农机总动力突破234.9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和总动力分别达到17655台、69.6万千瓦,小麦机播、机收水平均稳定在98%以上,300多万亩小麦的收获依靠6500多台联合收割机,就完成了过去100多万劳动力的劳动量,夏收夏种时间已由30年前的1个月缩短到现在的5天左右。

农村人居环境大大改善

“我们村环境一年一个变化,村里村外垃圾堆、污水、杂物都没有了。”8月24日,正在郏县姚庄回族乡民族广场纳凉的村民史高岭说。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改革开放前农村常见的情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我们首先就从户改厕这件事抓起,采取‘农户化粪池+抽粪车+生态园沼气池’模式,既净化了环境,又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郏县姚庄回族乡党委书记赵战营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市对农村“三堆”、垃圾污水、村庄道路进行集中治理,共整理村庄道路1万多条,治理大小坑塘2000多个,拆除私搭乱建2万多处,美化墙面、设置垃圾桶、配备垃圾清运车辆,农村“脏乱差”现象基本得到遏制。

“我们村现在叫新型农村社区,不仅有广场,还有小游园,美得很。”舞钢市尹集镇张庄社区居民石金民说,以前土坯墙茅草庵,现在白墙黛瓦二层楼,连村东边的臭水沟都改造成了景观河。

在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市推进“五通六有两集中”(通社区道路、自来水、电、有线电视、宽带,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学校或幼儿园、标准化卫生室、超市、科技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所,垃圾集中收集、污水集中处理)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建成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887个、示范村348个。

同时,我市进一步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完善学校、医院、公共交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强化县城和中心镇的支撑承载功能,突出县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载体作用。截至2017年底,全市创建全国文明村镇9个、省级文明村镇13个、市级文明村镇108个,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农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为给农民吃下“定心丸”,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中央决定从“九五”计划开始将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2003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又进一步给了家庭承包以法律保障。2017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1983年赋予农民经营鲜活农产品的权利;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农民卖粮有了自主权和选择权;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2015年,中央吹响了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庄严承诺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后,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业机械的使用,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解放出来,越来越多富裕农村劳动力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务工,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以前,我市农民收入以集体分配为主,人均总收入仅为116元,到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22元;1978年以前,农民家中唯一的家用电器是手电筒,而到2017年每百户农民拥有彩电109台、冰箱76台、空调56台、洗衣机92台、摩托车50辆。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移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开始回流。我市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稳定提供就业岗位13.5万个,仅2017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因地制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农业产业化集群,吸纳十几万农民就近就业。

“以前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打工,出了家门进厂门,挣了钱还能照顾家。”在郏县产业集聚区一家医药集团医用制品车间工作的赵晓燕说。

“从家庭联产承包到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从孔雀东南飞到凤还巢,都是时代巨变的产物,不仅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而且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市委农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加速平顶山农业转型升级,我市先后制定实施了《平顶山全域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平顶山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规划》《平顶山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建设方案》,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发展路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市农业迈入新天地,农村面貌将得到新提升、农民生活将更加红火。

(本报记者 王孟鹤)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