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理论
3上一版  下一版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
发挥党校阵地作用 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
以“五大转型”为重点 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以新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8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五大转型”为重点 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薛改辉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提出了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奋斗目标,吹响了河南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冲锋号。为深入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精神,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推动我市综合实力高质量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助力中原更加出彩,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暨市委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周斌强调,“转型始终是鲜明主题”“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有千条万条,对资源型城市来说,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加快转型。”会议作出了加快产业、城市、生态、文化、社会全面转型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平顶山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路径。

科学理解内在逻辑关系,全面推进“五大转型”

“五大转型”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在规划上主题鲜明、各有侧重,形成了逻辑严密的有机统一体。正确认识“五大转型”紧密相关、相互促进的逻辑关系,明确其各自在高质量发展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是理解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周斌书记强调,现阶段的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零打碎敲、“孤军作战”,必须加快产业、城市、生态、文化、社会全面转型,以此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真正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整合概念,需要摆脱片面发展思维,进行统筹协调、各有侧重的多维转型。

新发展理念致力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市“五大转型发展”的理论指南。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产业、城市、生态、文化、社会五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产业转型是核心,没有产业支撑,经济就是空中楼阁;生态转型是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美好生活提供空间和动力;文化转型是根本,没有文化软实力,发展就没有灵魂;社会转型是保障,没有民生的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就失去了根本目的;城市转型是城市综合实力提升的体现,通过推动产业、社会、文化、生态“四大转型”实现城市转型更上新台阶。五个方面有机统一、协调推进,助力平顶山真正转向高质量发展,体现了科学的系统发展观。

准确把握转型路径选择,全力迈向高质量发展

以优化结构为核心推进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动能不足,活力、效益与质量的有机结合程度不足等方面。平顶山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长期处于“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而新型产业发育迟缓,现代服务业相对滞后,致使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欠缺,制约着城市可持续发展。平顶山要积极找准自身特色与优势,抓住国家与本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机遇期,探索出一条实现潜能充分释放的转型新路。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指出,工业是最能彰显平顶山实力,也是平顶山最应该出彩的领域,为此,提出了着力打造“一个龙头、七大支柱”制造业产业体系、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并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动服务业扩量升级的战略部署。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摆脱能源产业依赖,构建起由“一业独大”转向“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通过延伸产业链向中高端领域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产业支撑;通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及时化解过剩产能,主动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新增产能生产标准,从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通过深化改革,走出一条产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以绿色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转型。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与加强,平顶山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大气污染、工业污染、采煤沉陷区和工矿废弃地治理与修复等工作依然繁重。随着国家环保标准和执法力度不断提高,环境约束越来越明显。面对资源与环境等生态问题的挑战,我们亟须以生态转型谋出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由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向以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变。我们的发展思路必须由高能耗高排放向绿色循环低碳转变,通过打造城市水系、园林绿化、采煤沉陷区和工矿废弃地的治理与生态修复、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完成城市生态质的转变,着力打造“水绿交融生态美”的绿色环境、“三山秀美河湖清,百川碧水润鹰城”的山水格局、既有 “含金量”又有“含绿量”的产业体系,把生态建设融入城市发展,让绿色成为平顶山高质量发展最美的“底色”。

以文化为灵魂促进文化转型。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维度,更是城市活力与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我市文化资源丰富,既有历史的,也有现代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但文化内涵挖掘还不够,文化产业实力还不强,制约着城市文化力的提升。这需要我们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从地理特征、历史积淀、文化底蕴、人文风情、产业优势、发展前景等诸多要素中深挖,努力打造一个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城市文化环境,塑造内涵深厚、个性独特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进而用文化塑造城市个性、展示城市魅力、滋养高质量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必须注重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为城市发展保存历史文化空间,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

以民生改善为根本推进社会转型。民生问题关系民心向背、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大局。实现社会的高质量转型,必须以注重民生改善为根本。民生改善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需要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改善民生,也在改善民生中增添发展活力。我们要坚持民生导向,把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作为检验政府执政能力与成效的重要标准,积极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及时补齐民生短板与民生欠账,聚焦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推动更高质量的创业就业、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的住房保障与供应体系、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工作方向,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等,让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有充分的获得感。要健全法治,用法治机制来规范和发展民生事业,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为社会转型提供坚实保障。

以创新治理为抓手实现城市转型。城市转型是结构性的,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空间等各个层面。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重要契机下,通过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将平顶山打造成为绿色城市、水韵城市、智慧城市、宜居宜业城市。我们要以城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开辟城市治理现代化路径,以科技创新推进城市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强化空间规划、功能定位、科技支撑,着力打造现代化的城市生产生活空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路径已经铺好,综合实力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其兴可待。必须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将攻坚克难、拼搏进取的奋斗精神落实到埋头苦干、负重赶超上,及时认识“转”的规律, 主动担起“转”的责任,不断强化“转”的举措,为河南出彩也为平顶山全力晋位次争上游走前列拼出一番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