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读者之声
3上一版  下一版4
 
治理一条河 改变一座城
优待
灾害当前,中国人专有的一种信念
教育孩子不妨多些“土办法”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7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灾害当前,中国人专有的一种信念

 

胡宇齐

当下正值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季节,我国多地遭遇暴雨侵袭,局部地区还爆发了特大洪涝灾害。天灾不可避免会带来种种损失,但连日来大家感受到的,更多是有条不紊的救援、战胜灾害的信心和生活稳定的安心。

是什么力量让人们始终心安?始终坚信能够化险为夷?透过几个抗洪救灾一线的镜头,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安乐乡甲勿村,眼看洪水即将吞噬河对面人家,正在抢险的村党支部书记站出来,用嘶哑的声音冲着挖掘机司机大喊:“快把河道向我家方向改!”

宝成铁路王家沱至乐素河区间山体垮塌,“不到1小时隧道上的半座山塌下来了”,持续强降雨中,一边是无处攀爬的山岩,一边是滚滚嘉陵江,当地组织起千余人的队伍六天七夜悬崖抢险。

北京密云区石城镇黄峪口村,消防特勤应急分队7个小时徒步20公里山路,横渡3条激流和6个严重塌方路段送去物资,再连夜返回。行进途中,一位消防员背着3桶矿泉水,却蹲在路边捧起混杂着雨水的山泉喝,为什么不喝矿泉水?他回答:“这是给老百姓的水,我不舍得喝。”

…………

这些事例足够震撼,却并不陌生,因为它们正是中国抗灾时刻的典型场景。每逢天灾人祸,无论多难,无论多险,总有人一往无前,总有人奋勇担当,总有人舍己为人。危急时刻,一群群挺立在一线的身影,宣示着党和政府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展现着社会主义国家独特的组织动员能力、资源调配能力。也正是得益于这种制度优势,我们总能牢牢把握抗灾救援的主动权,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险情在哪里、群众在哪里,党员干部就在哪里。在一起,抢险有了主心骨;在一起,救灾有了主力军。正是无数次不畏艰险的守护、不知疲倦的战斗,在每一位老百姓心底化为“子弟兵一定会来”“党和政府一定会管”的坚定信念,日积月累构筑成自然而牢固的安全感。面对灾情考验,大家已经习惯了中国高分作答。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之时,外媒就曾感叹,中国制度体系最显著的优越性“莫过于动员能力”。到了今天,我们社会的动员能力和体系已然更加强大、更加成熟。而这些,让抢险救灾有的放矢,也成为汛期面前人们心中最重的那块压舱石。

如果说有组织的救援力量支撑起了安全感的基本面,那么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则构成了强大补充。兵工厂派出崭新装甲战车驰援灾区,90后火车司机驾驶列车压住桥梁抵御汹涌而至的洪水,在家休假的辅警穿上“荧光黄”冲入水中背出受困妇孺,就连小小孩童也在被淹没路段前大声提醒“前方水深请绕行”……数不清多少邻居帮了邻居、路人帮了路人。个体的力量有大小之别,但这些想方设法参与救援的人们,无一例外都会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共度时艰的温暖力量,感受到一个社会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总有人说,现代社会是冷漠的陌生人社会,而这些举动却证明:我们这个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中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但动员力、凝聚力却是我们屡屡转危为安的“法宝”。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我们就有信心、有能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让那份心安常伴左右。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