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专版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转型 拼出高质量发展新天地(上)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8年7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转型 拼出高质量发展新天地(上)

平煤神马集团2万吨高性能浸胶帘子布项目使用高度自动化的多尼尔喷气织机,减轻了纺织女工的工作强度(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志勇 摄
市区建设路与光明路交叉口提档改造后实现人车有序分流,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摄于2018年7月19日)。 本报记者 姜涛 摄
 

要以“四个着力”为根本遵循,发挥优势打好具有平顶山特色的“四张牌”,构建高层次产业体系、培育高水平创新能力、推进高品质城乡建设、打造高品位发展环境、补齐高质量发展突出短板,建设国家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平顶山经济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全面推进“五大转型”,闯出一条

具有平顶山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1

加快产业转型

由偏粗偏短偏重向绿色高端智能化转变

■着力打造“一个龙头、七大支柱”制造业产业体系

以中国尼龙城为龙头,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骨架,着力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形成尼龙新材料和盐化工及PC、新能源储能、高端装备制造、特钢不锈钢、煤焦油深加工、碳新材料、健康食品“1+7”制造业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国家“农业两区”建设为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抓好以田园综合体、都市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业公用服务平台等为重点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培育“种养加”八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好上海市优质农产品供应外延保障基地、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以推广农牧结合、实施净土行动、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生态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能力为重点的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动服务业扩量升级

重点抓好旅游、现代物流、电商、金融四大产业,以此带动其他服务业发展。

2

加快城市转型

由矿城向宜居宜业城市转变

■规划引领

要抓紧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在国土空间规划指导约束下,科学谋划和深入研究到2035年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各项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编制各类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推动城市设计全覆盖。

■民生优先

要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着力解决老旧社区安防设施、环卫设施、环境设施、基础设施、便民设施不足等问题;加快“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着力解决交通拥堵、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合理布局学校、医院、养老、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着力解决入学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问题。

■片区带动

今后3至5年,要重点对湛南新城、现代物流园区、西高皇、焦店、香山、716仓库、水库北岸、舒山医养小镇、高铁片区等9大片区进行重点开发建设,实现城市转型的多点支撑。

■品质提升

提升功能品质,要加快推进鲁山机场、郑万高铁、绕城高速、沙河复航和大南环、大西环、北环改造西延、许平南东移等重点交通工程建设,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提升环境品质,着力推进“城市双修”,加强老城区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联动整治;优化绿地布局,增加城市绿量,构建绿道系统,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加快湛河18条支沟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提升文化品质,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提炼城市文化特色,加强文化传承记忆,彰显城市地域文化。

■创新治理

不断深化“四城联创”,解决城市脏、乱、差、污问题。强力推进“双违”整治,规范和净化城市空间秩序。全面加强社区治理,构建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四位一体”社区自治新模式。推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行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融合发展

着力抓好县城、小城镇扩容提质,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崛起,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切实抓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打好乡村振兴第一仗,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实现农业富强、农村美丽、农民富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3

加快生态转型

由高能耗高排放向绿色循环低碳转变

■做活“水文章”

编制全域生态水系规划,实施河湖水系连通、水景观塑造、水环境修复,建好城市应急引水、北部山区国储林引水、尼龙城引水等八大工程,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打造全域循环生态水网,构建富有灵气、活力和动感的城市生态水系。

■建好“绿屏障”

以123万亩的国家储备林项目为抓手,突出抓好北部山区、高铁高速、国道省道、河流干渠沿线的造林绿化,打造绿线为网、绿带贯穿、绿岛为邻、绿林围城的绿色生态系统。

■治理塌陷地

将采煤沉陷区、工矿废弃地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创新治理模式,分类改造利用,变“生态包袱”为“生态资源”。

■发展绿色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文化旅游、特色林果、花卉苗木等绿色产业,变“含绿量”为“含金量”,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绿色产业体系。

4

加快文化转型

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变

■彰显文化凝聚力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快推进融媒体建设,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运用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平顶山好人园、劳模园等宣传阵地,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和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形成崇德向善、宽厚包容的强大正能量。

■增强文化竞争力

规划实施大香山文化园、应国文化园、工业遗址公园、文化休闲公园、陶瓷文化产业带、沙河生态休闲游憩带等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温泉小镇、莲花小镇、汝瓷小镇、花瓷小镇及陶瓷、绢花、丝绸和民间艺术演艺产业村,培育一批具有平顶山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要强化人才支撑,培育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人物、专业领军人才和名师大家,促进马街书会、宝丰酒酿制工艺、郏县大铜器、汝瓷烧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传承。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体育、信息、农业、工业等行业融合联动发展。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做好文物保护性开发利用工作,积极发展文博事业,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

■提升文化服务力

加大文化基础社会投入,逐步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捐助文化事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广泛开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文化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5

加快社会转型

由不平衡不充分向更加协调充分和谐转变

■推动民生改善均衡普惠

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既要关注极少数,针对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困境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和低保边缘户家庭,建立健全“救急难”工作机制;又要覆盖大多数,巩固基本性、增强均衡性、提高普惠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有更多“民生含量”、更高“幸福指数”。

■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等

大力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统筹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实现“互联网+医疗”年底全覆盖,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满足多样性的社会事业需求。

■推动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突出共建共治共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扎实开展依法规范农村基督教事务专项行动。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发动全社会共同建设和谐社会,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