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清明寄哀思
寻曾国藩墓
老有所思
婆婆也是妈
写在清明节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8年4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明寄哀思

 

◎杜光松

年年清明忆双亲,泪飞顿作相思雨。1999年元月,68岁的母亲驾鹤西去,令我悲痛不已。2011年大年三十,86岁的父亲遽然离世,整个春节我都沉浸在泪水里。从此,我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回到老家再也见不到疼我爱我的至亲。

父亲四岁时爷爷去世,苦命而又坚强的奶奶一手把他抚养长大。父亲没有上过一天学,割草、放牛、种地,打短工,当长工,自小受尽了磨难。母亲是童养媳,也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受尽了日子的艰难煎熬,但他们始终善良乐观,从不怨天尤人。父亲不识字,母亲也不识字,却竭力供我们读书上学。

那年高考落榜后,父亲没有责怪,母亲也没有埋怨,他们一再鼓励我复读。八月初开学时,母亲为我准备好行李,装好换洗的衣裳,拿出卖鸡蛋攒的钱让我带着。父亲拾掇好架子车,装了一车子小麦,趁着早晨天儿凉爽,一步一颠顺着凸凹不平的乡下土路,向四五十里远的县城面粉厂拉去,让我好拿了面粉厂开的条子交给学校食堂。

当时,父亲已年过花甲,而且本就腿脚不便,但他执意自己拉着,我只得在车把上拴根绳子,走在前面拉梢。我能够考上大学,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来到城里工作,全是双亲滴滴血汗换来的。

父亲年轻时因为修建水库砸坏了腿,后来感染复发,生命垂危,在几百里远的省城住了一年医院才康复。那时条件很差,生活困苦,为了给父亲治病,母亲不知流了多少泪,作了多少难。我那时才几岁,母亲带着我来回奔波,为了省钱,常常徒步。父亲出院时,大夫说,回去后啥也别干,看着孩子长大就行。但回来后,父亲依旧出大力、干重活,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没有清闲过一天。母亲既要纺花织布、洗衣做饭,还要喂猪、养鸡,农忙时节天不明就下地干活,回来又要烧火做饭,以致过早累弯了腰,走起路来颤巍巍的。

父亲母亲把我们兄弟姐妹六人抚养长大,付出了怎样的辛苦,经过了多少艰难,有谁能够知晓?曾记得,母亲生小妹后大病一场,经历了生与死的挣扎,父亲急得没办法,一夜间老了许多;曾记得,大哥那年患病住院,恰逢春节天寒地冻,父亲一人在医院照顾伺候,母亲整天提心吊胆,寝食难安;曾记得,为盖房子,父母像燕子衔泥那样,一点点积攒砖瓦、木料,才盖起几间大瓦屋。如今,风雨沧桑岁月变,屋子还在父母难见。

十多年前母亲患脑血栓,在母亲生病的两年里,我每次回去母亲都嗫嚅着,似乎有很多话想说,却说不出。母亲走后,老家院里,父亲一人生活。逢年过节,曾经热闹的老家,只有父亲一个人默默度过。父亲从摔倒生病到离开人世,前后不到五天时间,我们做子女的想尽一点孝心,也没有机会。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四,我们守着父亲的灵堂,回忆着清苦一生的父亲、母亲,忍不住潸然泪下,痛哭失声。

“却把长条攀折遍,才道相思始成灰。”父母合葬在村前的一块麦地里,头枕青山,脚蹬小溪。每年清明节前,我都会来到父母的坟前,看着早已荒草萋萋的坟丘,默默地想念爹娘,情不自禁流下眼泪。在泪眼蒙眬中,慈祥的双亲是那样的近,又是那样的远。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