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条要闻
下一版4
 
习近平等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代表团审议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体学习
坚定信心 创新实践 因企施策 坚决打赢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
加快经济结构转型 推动资源型城市真正“转身”
发展科技型企业
团结引领团员青年奋力建功新时代
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发展产业,抓住脱贫之本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8年3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展产业,抓住脱贫之本
——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系列报道之一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牢记嘱托。在平顶山脱贫攻坚战场上,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全市上下真抓实干,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绩。

拔穷根,发展产业是根本。

放眼我市贫困地区,不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引进产业往往“先天不足”,但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绿水青山蕴藏金山银山。

去年以来,我市因地制宜,创新实施“1+12”产业扶贫方案,着力化劣势为优势。

市委、市政府坚持产业脱贫主渠道,对全市贫困人口劳动力结构和分布等情况全面统计梳理,制定了平顶山市产业扶贫脱贫实施方案和12个产业扶贫子方案(平顶山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专项实施方案、发展庭院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电商扶贫实施方案、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林业扶贫实施方案、科技扶持产业脱贫实施方案、“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巧媳妇”带动扶贫实施方案、交通运输脱贫实施方案、建档立卡贫困户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实施方案),对接贫困地区脱贫主导产业和精准扶贫项目,巩固提升各地区特色扶贫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大市场,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产业扶贫项目在鹰城大地遍地开花,239个贫困村村村都有特色产业,基本实现贫困群众“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鲁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该县立足各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葡萄、酥梨、血桃、蓝莓、玫瑰等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种植产业。目前,董周五里岭酥梨、库区东许庄蓝莓、赵村国贝石玫瑰、熊背大年沟血桃已经形成规模,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可带动1.25万人脱贫。

产业扶贫,我市一直在不断探索。目前一批可复制、接地气、服水土的产业扶贫示范新模式不断涌现出来。

其中,“百亩千头生态方”生猪种养新模式(简称“千头线”)顺利推进,成为我市产业扶贫的新名片。

在叶县任店镇寺东村春晓陆台循环农业产业扶贫基地,生猪“住”进了亮堂的玻璃猪舍,地上是铺满垫料的发酵床。

负责人刘亚峰介绍,在叶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基地流转土地5000多亩,建设了8条“千头线”,年出栏生猪8000头。猪舍垫料经过发酵、分解成为优质的有机肥,用于果树、花生种植,形成一个生态循环链条。

“这种种养模式也将‘千头线’建设和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叶县畜牧局有关负责人说,基地采取土地入股、安排就业、生活救助等带贫模式,吸纳劳动力260余人,其中贫困群众31人,并对66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年给予1200元的生活补助。

在基地饭店里帮厨的袁艳琴是“千头线”项目带贫的受益者之一,她家以土地入股,每年每亩收益1000元,她在基地打工每月也能拿到2500元,“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去年,我市利用“两免一贴”贷款和支农再贷款等政策,通过合作社强力推进生猪“千头线”养殖带贫模式“复制”发展,目前全市已初步建成“千头线”182条,带动贫困户2803户6759人。

我市“千头线”产业模式被省领导誉为“竖立在田间地头的扶贫车间”。新华社采访团对“百亩千头生态方”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带贫模式进行采访报道,省扶贫办将此扶贫模式推荐至国务院扶贫办,我市成为全省唯一入选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地级市。

竖立在田间地头的“扶贫车间”不仅仅有“千头线”,通过招商引资而来的中蔼万家服装有限公司将先进的智能吊挂流水线车间建在了田间地头。

立足于目标市场和资源优势,我市因地制宜,全面推进扶贫车间、扶贫基地和扶贫站建设,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参与扶贫工作,目前已初步建成扶贫车间147个、扶贫基地670个、扶贫站1355个,有15763户48883名贫困群众有了新的增收渠道。

同时,我市着力扩大扶贫信贷覆盖面,切实打通金融扶贫“最后一公里”,去年市财政出资5000万元作为市级担保机构贷款损失代偿补偿资金,各县(市)、石龙区财政共出资11180万元作为县级担保机构贷款风险补偿金,并建立项目资金监管机制与保险跟进防范机制。去年,全市为22535户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9.964亿元。

脱贫攻坚战鼓声声,产业扶贫成效渐显。凭借产业扶贫栽下的“摇钱树”、形成的“聚宝盆”,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将甩掉“贫困帽”,踏上小康路。(本报记者 张亚丹)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