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旧时年节那些事儿
“天晟杯”报告文学征文活动圆满结束
雪中飞鸟
满满的爱
过年拍张全家福
宁庄的红薯粉条儿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8年2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庄的红薯粉条儿

 

◎郭旭峰

周六我带家人到郏县白庙乡宁庄村,亲近泥土,看望村庄,和房前屋后晒暖儿的老人唠嗑,看老乡下红薯粉条儿。踏着余雪去村南高处的粉条加工厂、粉条晾晒场转了一圈,鞋上拖带的泥土足有三四两,反复踢腾擦拭也进不得屋,甚是惊讶。村人喜悦地扳着手指说,这里土质黏性大,富含镁、磷、钙和亚油酸等,在过去,是往煤饼、煤球里掺的上等“煤土”,是俺村真正的“土特产”。

宁庄这片土地缺水,土质异常瓷实厚重,老天不给足够的水喝,庄稼只有从时间里一点一滴把水积攒起来,自个儿养活自个儿,因而农作物生长缓慢,一年只能轮替着活上一季儿。老乡在缺墒的黏土里不紧不慢顶浆打垄,红薯最耐得住贫瘠,默默积攒力量一点点拓展空间,四下突围。起初的本地红薯叫“降罢筋儿”,一棵红薯秧足有五六米长,下面却结着一小窝“老鼠娃儿”红薯,三三两两不成体态。如今这里的新品种红薯产量很高,亩产能有三四千斤,淀粉含量足,上笼清蒸、下锅熬稀饭,绵甜可口。磨粉打粉条儿,色清味淳,值得怀念的老日子似乎不曾走远。

这里所产的红薯粉条儿方圆几十里都赫赫有名,在县城、在周边乡镇,一听说是宁庄粉条儿,呼呼啦啦围上来几层,一看二问三摸,干净柔韧,不一会儿就卖完。

有一次村人在南环路菜市场卖粉条儿,听见有人用小喇叭吆喝:“快来瞅快来瞧,宁庄的红薯宁庄的粉条,能降血脂能美容,能防癌症能延衰老,不是夸来不是喷,老少爷们都说好!”再一听不对劲儿,俺庄哪有这样能说会道的主儿?上前一看真不是本村人,再看更不是村里打的粉条,遂凑近“小喇叭”低声说道:“伙计,我是宁庄的,咋就不认识?”听者立马红了脸,慌忙关了小喇叭,压在粉条底下,一个劲儿说好话。

不可否认的是,宁庄的红薯确有神奇之处,清热利尿,这源于红黏土之下还有一种白土,质地滑腻无杂质,具有药效。小儿的胳肢窝儿、腿弯儿浸腌了,捏一把揉几下,清爽无事。村里的老人还记得,襄城县一些制作传统芝麻糖的老手艺人,过去常来此淘运白土,用作“面布”,做出的芝麻糖外形光滑耐看,食之香酥不粘牙。宁庄的白土成了村里的另一个土特产,苦日子也就有了甘甜。村庄之间也因此结缘,盘根错节,暖意融融。

近几年村里人跨江过河越走越远,一次次的聚首别离,成了难舍的情感煎熬。一对新婚夫妇去南京打拼,始终水土不服,特别想家,老父亲心疼得睡不好觉。第二天一早,带上满满几袋子红薯、红薯面、红薯粉条儿,南下看望孩子们。儿子儿媳喝上一碗来自家乡的红薯面煮红薯轱辘,吃着老父亲做的豆腐粉条菜,那一山一水呀,那黄昏下的老屋呀,似乎就在眼前。逐渐适应之后,老父回乡,小夫妻看着父亲的背影,像看着一座日渐衰老的村庄。在外的宁庄人心里都有一棵红彤彤的红薯,这是村人的本色,朴素内敛、不言放弃,他们不会因为贫困而惧怕走向未来。

早几年,在外旅居多年的宁老大告病归乡,膏肓之时,乡人问他何愿,他喉头蠕动,干瘪的嘴巴断续嘟囔道:“我想吃……刚出锅的热粉条儿,浇上蒜汁儿、放点韭菜花、小磨油……”村支书一听赶紧吩咐下去,众人七手八脚打粉糊、下粉条、搉蒜汁儿……一番忙碌后恭恭敬敬端上来,宁老大抽鼻子闻了闻,满足微笑着,头一歪,驾鹤西走。

随我一起来的闺女听到这里,眼睛眨了两下,装作清理鞋上的黏土,扭过身去抹掉眼泪……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