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新闻·读者之声
3上一版  下一版4
 
破冰除雪
舞钢市开展水源地勘界定边和污染源普查
雪花纷飞,湛河治理工程不停工
卫东区全区动员 积极行动除积雪
空巢不空 独居不孤 欢乐有伴
郏县党员干部走上街头扫雪
让老年人“老有所乐”
培养“大国工匠”难在哪儿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8年1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培养“大国工匠”难在哪儿

 

6年前被认为是“学渣”,而今天已是“副教授”——20岁出头的张志坤、张志斌兄弟上演了一场人生逆袭。这6年发生了什么?小哥俩进入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专心钻研一技之长,先后在世界技能大赛斩获金牌,由此获得了人社部授予的相当于副高的待遇职称。一段“高级技工养成记”,引来众人为兄弟俩点赞,也为人社部的举措点赞。

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强调,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这条消息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日益壮大、结构日益优化、素质逐步提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但无论总量还是比例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要求有相当差距。

大国制造,需要大国工匠。技术强国,需要技能精英。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但凡工业强国,莫不是专业技师技工大国。面对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国正奋起直追,此时此刻,我们前所未有地需要一支思维严谨、技术过硬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某种程度上说,相较于其他领域的“资深大师”,培养技艺精湛的一流技工对今天的中国可能显得更为紧迫。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高级技工保有量仅占产业工人的5%,而素以制造业著称的德国,该比例已达到50%,日本也达到了40%。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虽“大”而不够“强”。缺技工更缺高级技工,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是什么让我们的技术工人“养成”如此之难?

下期话题:培养“大国工匠”难在哪儿。欢迎参与讨论。

书面来稿请寄至本报专副刊部。电子信箱:baixinghuati@qq.com,请在邮件主题栏注明“话题”字样。截稿日期为1月25日。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