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专版
3上一版  下一版4
 
汝窑为魁 青瓷典范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7年10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汝窑为魁 青瓷典范
——写在宝丰汝窑博物馆开馆暨中国古陶瓷学会2017宝丰年会和纪念汝窑考古发现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之际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莉英(左三)和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左四)在故宫博物院参观由故宫博物院主办、宝丰县人民政府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协办的“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传世汝窑瓷器展”。
宝丰县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示馆内景
今年4月24日,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莉英(前排右三)在宝丰清凉寺宣和汝瓷公司考察指导宝丰汝瓷产业。
2016年12月17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周郑生(左三)在宝丰考察汝瓷产业发展情况。
2012年9月23日,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孙新民(前排左二)在宝丰县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2015年10月29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秦大树(右二)在宝丰县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考察宝丰汝窑保护利用情况。
2014年4月24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左二)、吕成龙(左一)在宝丰县清凉寺汝窑文化传播公司鉴赏御赐兴宝汝瓷公司和宝丰县汝瓷研究所生产的汝瓷作品。
平顶山火车站西站(原宝丰火车站)站前广场汝窑玉壶春雕像
2016年10月18日,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傅维杰(左四)在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宝丰汝瓷展厅鉴赏大博瓷画和汝瓷作品。
 

盛世逢盛会。

在党的十九大隆重召开之际,在人们追寻近千年的北宋汝官窑窑口发现3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汝瓷的发源地、“中国汝瓷之都”宝丰县,迎来了汝窑文化保护、研究、传承和汝瓷产业发展的盛事:10月18日-22日,来自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内地的陶瓷专家、学者150余人云集宝丰,参加宝丰汝窑博物馆开馆暨中国古陶瓷学会2017宝丰年会、纪念汝窑考古发现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历史名窑作品展暨纪录片《瓷源》开机仪式等系列活动。届时,宝丰汝窑博物馆也将揭开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展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的独特魅力。

跨越千年的追寻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北宋徽宗皇帝对梦中雨后天空的色彩追求,开创了世界瓷器史上一个鼎盛时代,也成就了汝瓷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作为“瓷器之国”,我国的瓷器有着辉煌历史。在长达2000余年的陶瓷文化史上,汝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汝瓷初创于北宋中晚期,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鼎盛,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当时的烧造工艺达到了我国陶瓷史上的极致,令人叹为观止。

10月3日,在香港苏富比2017秋拍会上,一直径仅13厘米的北宋汝窑天青釉洗,在经过多名竞标者长达20分钟的激烈竞投后,最终以2.943亿港元天价成交,刷新了世界拍卖纪录,创下了中国瓷器拍卖价格的新高峰。

“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片”,这一民间说法从侧面印证了汝瓷的珍贵。在北宋五大名窑(汝、官、钧、哥、定)之中,汝窑位列魁首,并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美誉。汝窑瓷器,内置玛瑙末为釉,温润如玉,色如雨过天青,淡雅含蓄;釉中少量气泡,在光线下,清新明亮,寥若晨星,具有蝉翼纹、香灰胎、釉裹足、芝麻钉、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汝窑之所以被后世推崇为五大名窑之首,最重要的原因是其产品所施的天青色釉清淡含蓄、不温不火,这种深浅适中的和谐色调满足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在色彩方面的审美追求,得到了北宋上层社会的喜爱。”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曾作出这样的解释。

汝官窑专为皇室烧制,烧制后选不上的一律砸碎销毁,致使其成器甚少。金人入侵中原后,宋王朝南迁,北宋灭亡。辉煌一时的汝官窑仅存在了20余年,便在战火中消亡。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工艺失传,汝官瓷遂成绝品。南宋时,汝官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

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器物部主任吕成龙介绍,当今世界上的博物馆很多,而藏有北宋汝官窑瓷器的寥寥无几,传世品不足百件。其中,最多的首推台北故宫博物院,有21件;其次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有19件。另外,上海博物馆有8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博物院、宝丰县文物局收藏有数十件,其余都在英、美、日等国的博物馆及个人手中。

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如今传世的汝瓷数量稀少,弥足珍贵,而汝官窑遗址身处何方,更曾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大悬案。

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出于对那一抹天青色的魂牵梦绕,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汝官窑窑口的寻找。

1931年,日本人大谷光瑞委派驻汉口的布教使原田玄讷,到河南诸窑址实地调查。

1950年,我国古陶瓷专家陈万里调查汝窑,先后到了临汝(今汝州市)、宝丰和鲁山三县共9处窑址现场,并对清凉寺窑址的青瓷产品给予较高评价。

1977年4月,著名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叶喆民再次赴河南调查古瓷遗址。

1985年10月,在郑州举行的中国古陶瓷学会年会上,叶喆民先生撰文首次提出,

宝丰县清凉寺“未必不是寻找汝窑窑址的一条重要线索”。

1986年10月,宝丰县陶瓷厂的王留现带着一件在清凉寺村一户村民家红薯窖里出土的汝窑洗,参加了中国古陶瓷学会西安年会。依据这一线索,时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的陶瓷专家汪庆正当年两次派人前往清凉寺窑址调查,并出版《汝窑的发现》一书,认定宝丰清凉寺瓷窑址就是“失踪”了近千年的北宋汝官窑窑口。

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大师、宝丰县汝瓷研究所所长马聚魁认为,清凉寺汝官窑之所以能够烧制出雅冠天下的汝瓷,与当地蕴藏着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清凉寺村方圆15公里内盛产高岭土、方解石、“老头美”石、玛瑙石等20多种制瓷原料,能就地取材,原料充足。北宋时期,村上的响浪河清澈见底,绵延数十里,四季不断。天时、地利、人和,最后造就了一代名窑——汝官窑。

从1987年10月至2000年10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先后进行了6次发掘,清理出窑炉15座以及上釉作坊、过滤池、澄泥池、排水渠等烧造设施,并出土了大量汝窑瓷器标本,传世品器型在这里均能找到,有些器类为传世品所未见。更重要的是,考古出土的一枚北宋徽宗时期“政和通宝”古币,为汝窑的烧造时期提供了重要依据。

2000年10月18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局、宝丰县政府联合举办了“汝官窑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和新闻发布会。省文物局代表国内文物考古界及古陶瓷专家郑重向世人宣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就是北宋汝官窑遗址!”

消息一出,举世震惊!

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先后被评为“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5年被列入全国100处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6月,汝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宝丰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级干部郜现营说:“北宋时汝州为州府,宝丰为其辖属。清凉寺汝官窑的发现,使得历史悬案得以了结,奠定了宝丰在汝窑发展史上无以比拟的特殊地位。”

高瞻远瞩的呵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据统计,宝丰县有不可移动文物169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86个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国家级传统村落6处、省级传统村落33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名村4个,馆藏文物1732件。

“宝丰县是全省重要的文物资源大县,文物资源在全省150多个县(市、区)中居第四位,就文物密度而言,居全省第一位。”市文物局局长许晓鹏说。

“以清凉寺汝官窑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做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文明发展。”宝丰县长许红兵说。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对于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这一国宝,宝丰县主要领导倾注了大量心血。2005年以来,宝丰县先后完成遗址保护规划、方案的编制审批。2011年10月,该县启动了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

为加快推进清凉寺汝官窑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该县成立了由县长任指挥长的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公园建设指挥部,实行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召开由各成员单位参加的联席办公会议,由各成员单位汇报工作进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工作进度。

保护管理好地下文物和遗址环境风貌,加强遗址的开发利用,是文物工作的重点。该县成立了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管理处,通过融资解决了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公园三馆建设资金问题。在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该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入遗址区域民居搬迁补偿资金5000多万元,保证了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示馆的顺利建设。

今年1月16日,经过4年多的建设,宝丰县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示馆正式建成开馆,免费对外开放。宝丰县文物局局长王团乐说,汝官窑遗址展示馆具有保护、展示、旅游、教育等功能,有利于清凉寺汝官窑遗址文物本体保护和展示利用,展示了千年汝窑的迷人风采,将进一步扩大汝官窑的社会影响力。

即将揭开神秘的面纱的汝窑博物馆,工程总造价7200万元,属国家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建筑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层的框架结构,高11.9米,建筑面积5970.74平方米。该博物馆的建设,是对汝瓷遗址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的重要举措,在发挥其教育展示功能的同时,还将发挥不可替代的社会效益。

目前,宝丰县正在积极筹建汝窑陶瓷科技馆,该馆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投资约8000万元,是集陶瓷研究、科技展示、群众体验、社会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科技馆。

“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在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不急功近利,着眼长远发展。”宝丰县委书记张庆一说,该县将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厚积薄发的绽放

三十年时光荏苒,清凉寺这个偏僻小村也因汝官窑的发现而蜚声海内外。

为了让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宝丰县进行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

10月14日,在位于清凉寺村的汝官窑遗址展示馆内,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这所由我国著名陶瓷专家叶喆民先生题写馆名的展示馆总投资6000余万元,建筑面积5160平方米,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重点对第六至第十四次考古发掘的主要遗迹进行了保护和展示。此外,宝丰县还先后规划建设了宝丰汝窑博物馆、汝窑科技馆、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汝窑文化创意产业园、宝丰清凉寺汝瓷小镇、清华美院传统陶艺与创新研究所、大宋宫廷汝瓷创业孵化平台和陶瓷文化商业街等一大批文化项目,汝窑博物馆开馆在即。

2015年11月17日,由故宫博物院主办,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宝丰县政府等协办的“故宫博物院汝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英国、韩国、日本、德国等国内外的70余名专家学者对汝瓷的“前世今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和交流。

2016年,宝丰县成立了汝窑瓷业保护和发展局、宝丰县汝瓷行业协会。宝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汝窑瓷业保护和发展局负责人阿卫国介绍,当年,该县成功举办了河南省百千万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汝瓷工艺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宝丰系列活动;举办了“中国汝窑文化杯”全国书法作品大赛和河南省“雨过天青”杯汝瓷作品展。

2017年,该县成功举办了“汝窑传世品复仿大赛”,启动了“一带一路·创新融合”中外艺术家对话皇家御用第一窑活动。

宝丰县已与平顶山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举办陶瓷技师培训班。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成为宝丰县陶瓷实训研发基地,并决定在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共建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新校区。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也将成为继景德镇陶瓷学院之后,第二个位于陶瓷产区的本科陶瓷院校。

2017年8月,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专题拍摄了《文化宝丰·汝瓷之都,寻找最美中原名片》电视专题片,在全省18个地市同步播出。此外,宝丰县还先后拍摄制作了《中国汝窑》电视专题片,开通了“中国汝窑网”“宝丰汝窑”微信公众号平台,为宣传、推介汝瓷不断发力。

鉴于宝丰县在汝瓷文化传承与发展上的不懈努力和显著成效,2017年1月,宝丰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汝瓷之都”。这是继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汝窑陶瓷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汝瓷文化之乡”之后,宝丰县获得的又一项殊荣。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县汝瓷文化和产业已呈蓬勃发展之势。”许红兵说,宝丰县涌现出了马聚魁、王君子、王国奇、王学锋、王占稳、李布托等一批汝瓷工艺美术大师、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已发展了宝丰大宋宫廷汝瓷、御赐兴宝汝瓷、君子汝瓷等近百家汝瓷企业和研究机构,年产销汝瓷30余万件。其中,马聚魁的多件汝瓷作品被中学美术教材收录。

在产业定位方面,宝丰县按照建设“中国汝瓷之都”的目标,着眼于重振宝丰汝瓷文化辉煌、大力推进“一中心两基地”的产业发展定位,即努力将宝丰打造成为国际汝瓷文化中心、中国陶瓷文化旅游基地、河南省历史经典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并同步打响“雨过天青·皇家品位”的汝瓷品牌形象。

在产业发展思路方面,宝丰县重点打造仿古瓷精品化、日用瓷艺术化、包装瓷高值化、创意瓷个性化,兼顾发展紫砂陶、建筑卫生陶瓷、精密陶瓷等其他瓷种,同时促进汝瓷与旅游、互联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融合,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按照“保护优先、区域联动、产业协同、产城融合、有序发展”的空间布局要求,分步推进“一带两心四区的空间格局”。

“我们将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把宝丰县建设成为集汝窑遗址展示、汝瓷研发、文化交流、产品贸易、旅游体验等于一体的‘中国汝瓷之都’,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张庆一说。

钟灵毓秀宝丰地,千年古县展新姿。如今,让世人魂牵梦绕的汝瓷迎来了传承发展、壮大繁荣的良机。汝瓷,这件人间瑰宝,在宝丰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汝瓷走向世界,让世界记住宝丰。

(本报记者 巫鹏)

本版图片由阿卫国、郜现营、王团乐、何五昌、 杨国栋提供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