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金秋田园
有情怀的人自带光芒
读《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有感
喜乐·秋光
一片痴心护英魂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7年9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片痴心护英魂

 

◎翟红果

鲁山县团城乡烈士陵园位于鸡冢村一个郁郁葱葱的山林间,整个陵园松柏青翠,庄严肃穆,这里长眠着32位烈士。

烈士们并不孤单。11年来,土生土长的朴实农民范钦宪一直默默守护着他们。范钦宪用自己的一片痴心守护着对先烈的感恩和敬仰,也守护人之所以为人的责任和使命……

安放英灵

1934年11月29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红二十五军成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从方城县分瀼河、熊背两路进入鲁山。红军每到一处,队伍整齐、纪律严明、劫富济贫、为民除害,深受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1934年11月30日,红军进入团城乡瓦窑村,抄了地主恶霸王长庚的家,烧了账本,把粮食分给农民。红军走时,把5名伤病员留在老百姓家养伤。然而,红军刚走,地痞恶霸王长太、王长春、朱治兴、苏同令、李长兴、王新义等人残忍地把5名伤病员活埋在一个坑里。

在团城乡,十里八乡零零星星埋葬着烈士。2006年3月,团城乡在鸡冢村建立烈士陵园,集中安放烈士遗骸。范钦宪得知后,决定寻找5名红军烈士的坟茔。2006年7月,经过多方考证和确认,他在小山坡上一个坑里找到红军的忠骨。打开坟墓时,墓室积水已达腰深,5位烈士死状惨烈,让人心疼。范钦宪将5名红军烈士葬于陵园。他含泪向烈士鞠躬,发誓要为烈士守一辈子墓,让这一个个动人的红色故事流传下去,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也就是从那时起,范钦宪第一次对守墓有了崇敬感。

在团城乡寺沟村、辣菜沟村、花园沟村等地,还有被当地土匪杀害的八路军战士、农会干部和翻身队队长。从2013年3月开始,范钦宪根据县民政局提供的烈士名录,多方奔波寻英灵。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寻找到24名烈士的遗骨,他拿出多年的积蓄,用做家具的木料打下一口口棺材,将24名烈士一一请回陵园这个“家”。

这里埋葬的烈士有的没有名字,他们的墓碑上这样写道:“无名烈士 红二十五军战士 1934年11月在瓦窑村牺牲。”他们都年纪轻轻,其中一位不到20岁的姑娘,是红二十五军的护士。这位姑娘伤势很重,由于缺少药物,最后硬是活活疼死。她牺牲时不停念叨母亲,念叨部队的领导和战友。在范钦宪家,有三块银元、两颗锈迹斑斑的子弹,这是烈士闫文秀的遗物,他从不轻易拿出来。“真不忍看这些东西,也不敢回想烈士牺牲时的情景。我们活到60多岁有儿有孙,可躺在这里的人去世的时候才十七八岁,每次想到这些,心里都不是滋味。”

青山叠翠掩英魂。烈士魂归一处,安息在他们战斗过的地方,让后人追寻他们的足迹,敬仰他们的灵魂。如今,团城乡烈士陵园被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

心怀感恩

范钦宪义务守护陵园,源于他的苦难家史,源于他对党、对烈士的满腔情怀,更源于他崇尚先烈、感恩先烈的那颗心。

范钦宪出生于鲁山县磙子营乡白庙村。1944年,日军占领鲁山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父亲带着家人,一路逃荒要饭至团城乡旗杆街村,栖身于村旁的火神庙内。1945年,王震将军的部队经过鲁山县时,有一连的八路军战士曾住在这里,八路军不仅不拿他们家的东西,还帮忙干农活。

新中国成立后,他家分到土地和房屋,从破庙里搬出来,过上了安稳的生活。父母从小就告诉他,做人不能忘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父亲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你一定要牢牢记住共产党的恩情啊!”范钦宪把父母的叮嘱谨记在心,不忘本、行善事、做好人,初中毕业以后,就坚持为烈士扫墓。

改革开放后,范钦宪跑班车、开店铺,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知道先烈的事迹也越来越多,尊敬先烈、崇仰先烈的感情与日俱增。他常说:“穷苦农民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翻身当家做主人,才有今天的好生活。从过去给农民分房子分地,到后来全面取消农业税,再到如今给农民补贴,享受新农合、养老金、义务教育……中国农民从来没有这样幸福过。所以,我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许多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2006年,团城乡政府修葺烈士陵园时,范钦宪产生了一个念头,为烈士守墓!于是,他毛遂自荐。乡里答应了他,他又说服妻子王会云,从旗杆街村新盖的房子里搬出来,在烈士陵园旁搭起几间临时房屋,傍墓而居,开始守陵生活。在王会云看来,丈夫守护陵园是一份荣誉。

从2006年到现在,范钦宪一守就是11年。这11年中,他寻找烈士坟茔,无偿葬埋烈士,无偿为陵园植树、种花、铺路、修台阶。每天,他精心看护陵园,给烈士坟墓培土加固,给陵园松柏施肥浇水。

寻找烈士,起回烈士坟茔十分困难。从寻找散落的烈士坟,到确定烈士身份,然后再做棺材,雇人雇车起坟,再拉回烈士陵园下葬,这其中的艰难只有范钦宪自己知道。

2006年7月,范钦宪在把红二十五军的5名烈士移到陵园的时候,央求邻居帮忙,好话说绝,可村民们都嫌晦气,不愿帮忙。他只好一个人进入墓室,看到烈士的惨状,他泣不成声,虔诚地将烈士遗体小心翼翼请回陵园安放。村里有人说他是傻子,有福不会享。他听后第一次发了火:“我们的江山是他们打下的,我们的好生活也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牺牲的时候才十七八岁呀,忘记先烈就是没有良心,就不是好人!”

墓地,总给人严肃压抑的感觉。我敬佩范钦宪的胆量,问他:“你起坟、埋葬,住在陵园,夜深了,阵阵山风呼啸而来,不害怕吗?”他爽朗一笑:“开始的时候有些胆怯,长期住就不感觉什么了。到夏天,我还经常拉张席到陵园里睡,一点都不害怕。你想吧兄弟,这些先烈生前都是好人,我怎么会怕?”

烈士陵园所在的山地,土质较差,光秃秃的。2007年, 范钦宪索性把地翻个遍。他和妻子一起动手开荒,不但没有向村里要钱要物,反而自掏腰包5000余元,在陵园周围栽种月季、桂花和松柏等,美化陵园环境。

陵园内松柏苍翠,四季常青,花香木秀。为让陵园干净整洁,每天,范钦宪都要到墓地转一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擦拭墓碑、修剪花草。终日与墓碑坟茔为伴,这样的工作,虽然单调乏味,但范钦宪自得其乐。他牢记父母的嘱托,不忘年少的经历,为烈士多做一点,内心的踏实就多增一分。

传承使命

对于范钦宪来说,清明节是一年中最大的期盼。这一天,扫墓祭拜的人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共同缅怀先烈。

每年清明节,冷清的公墓便热闹起来。这也是范钦宪最忙的时候,他要让烈士安息的地方一尘不染。不仅把陵园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把《红军烈士碑记》《团城乡革命烈士简介》等石碑和烈士墓碑擦得明明亮亮,然后带着家人,一起为烈士烧纸、献花、默哀、鞠躬、扫墓。这一特殊家训传承至今。

11年了,年年清明节他都这样坚守着,即使生病也没有缺席过。2014年4月,61岁的范钦宪因血小板浓度较低在鲁山县人民医院住院,他突然向医生“请假”回家,医生一口回绝。之后,他多次请求出院,医生追问原因,他说:“农历二月二已经过去了,清明节我还得给烈士们上香扫墓呢!也不知道新栽的柏树、月季活得啥样,心里老是不踏实!”医生深受感动,特许他清明节当天回去给烈士扫墓。

为唤醒人们敬仰烈士的意识,范钦宪认真整理烈士的英雄事迹,按年龄大小刻在陵园的碑墙上。他还聘请画家绘制烈士英勇牺牲时的情景,张贴在陵园大门两旁。每年清明节、六一儿童节,他把图画挂在校园内,向师生宣讲烈士事迹,教育师生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此外,他还不遗余力地向百姓介绍烈士的英雄事迹,号召大家自觉参加清明节的祭奠大会。

在范钦宪的感召和带动下,乡亲们慢慢由不解到理解,团城乡感恩革命烈士的氛围逐渐浓厚起来,参加清明节烈士陵园祭奠大会的人员也逐年增多,2017年已超过2000人。他对此颇为骄傲,说:“看到大家给烈士上香、献花、鞠躬,我心里就高兴、感动,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每年清明节,范钦宪都要向来扫墓的人讲述烈士的事迹,每次讲他都控制不住情绪,一说起烈士的故事就会落泪。“我哭的时候,小孙子、孙女都觉得奇怪,他们还不太懂我对过去、对这些烈士的感情。这也是我以后要做的事情,要让一代一代孩子们不忘历史,缅怀烈士精神,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范钦宪守墓,守的不仅是烈士的灵魂,更是他们未竟的事业、心愿和精神,那就是全心全意做好事、做实事、做善事。2016年,范钦宪被鲁山县委评为第四届道德模范。他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深深地感动着、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今年已是64岁的范钦宪戴着一副眼镜,依然每天忙碌着,忙碌着做他的守墓人、义务电焊工、老年互助协会会长……

“我走了,谁来陪他们?” 这是范钦宪一直惦念着的事。如今,他的两个儿子已经答应他,儿孙相继,薪火相传,守陵到底。范钦宪很欣慰:“为守烈士,我宁愿守到命尽。我在我守,我不在儿孙们守。守墓不息,这是我的家规。不但要守,还要把陵园建设和管理得更好,争取把这里建成红色旅游基地,让陵园松柏常青、巍然矗立。”

一个生者对逝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范钦宪为此执着坚守。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