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为娘做双闰月鞋 尽显母女连心情
红土丰碑耀千秋
“路生村庄”的故事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7年8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娘做双闰月鞋 尽显母女连心情

▲纳鞋底俗称“纳底子”,是一项费时费力的针线活儿。
◀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如此齐活儿的做鞋工具。
▼新布鞋要想宽松好穿,得用鞋楦子撑上几天。
 

●梁永刚

今年农历闰六月。在我们平顶山,流传着闰月里女儿要为母亲做双闰月鞋的古老习俗。

乡谚说:“闰月鞋,闰月穿,闰月老人活一千。”如今,社会进步了,经济富足了,就连在偏僻的乡村也难以见到女人手工做鞋了,做闰月鞋的习俗自然而然就演变成了买闰月鞋。作为一个民间习俗,过去手工做闰月鞋也好,现在掏钱买闰月鞋也罢,表达的朴素心情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报答哺育之恩,祈求母亲健康平安。

A 闰月鞋,表孝心

在我们平顶山,女儿为母亲做闰月鞋的习俗起始年代已无据可考,但是民间忌讳闰月年古已有之,普遍认为闰月年乃多事之秋,于长者不利。民间有“闰月年,留娘年”的说法,认为闰月年对母亲的身体安危影响很大,必须引起儿女们的高度重视。如果女儿在闰月前给母亲做一双鞋穿上,能够使母亲平平安安迈过这道坎儿,走出这个多事之秋,确保福寿康宁。

旧时的乡间,只要母亲健在,长大成人的女儿,不管出嫁与否,都要经常翻翻老皇历,把哪一年是闰月年、闰几月牢记心间。心灵手巧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往往是及早动手,精心准备为母亲做闰月鞋的事情。俗话说:“闺女好,闺女好,闺女是娘的小棉袄。”此言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女儿对母亲体贴入微的关心和孝顺,母女连心在做闰月鞋这样一桩寻常小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委婉含蓄的乡间女子不善于言语表达,哪怕是对父母的养育之情,也少有启齿,多是埋于心底。因此,在闰月年里给母亲做双合脚舒心的闰月鞋,是姑娘们表达孝心的重要方式。

那时候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出身贫贱的乡村姑娘们根本没有机会走进学堂读书认字,稚嫩的双肩过早地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品尝了日子的艰辛,除了洗衣做饭、割草喂牛、照看年幼的弟弟妹妹,做好针线活儿是母亲要求农家女娃必须掌握的“看家本领”。当娘的心里明镜一样,女孩子家是不是心灵手巧、能不能做一手好针线活儿,不仅关乎着一家老小的生活,最主要还决定着将来能不能找一个好婆家。过去媒人说媒之时,夸奖女方常用的一句话就是:“那姑娘可是百里挑一的好人才,不仅模样好,又能铰又能缝,做出来的鞋没人相不中。”

诸多针线活中,做鞋的难度最大、技术性最强,集设计、缝纫、拼布、浆染等多种手工技艺于一身。故而,做出一双精致合脚的闰月鞋,既是乡村女子向亲朋好友炫耀自己精湛技艺的机会,也是母亲对女儿针线活儿有无长进的检阅。

B 袼褙和鞋样儿,样样有讲究

一双闰月鞋的诞生,凝聚着女儿们难以言说的辛劳,粗略算来至少要历经打袼褙(gēbei)、铰鞋样、纳鞋底、绱(shàng)鞋等七八道烦琐费力的工序,没有十天半月的紧张忙碌根本下不来,其中的艰辛和劳累可想而知。

做闰月鞋,首先是打袼褙,找一些弃之不用的破布旧衣,撕扯成片状或条状;打好糨糊,糨糊要用小麦面,需熬至半生不熟的稠糊儿状态,此时黏合力最强。找一张木桌,或者将堂屋的双扇木门卸下来拼在一起,在门板上刷一层糨子,贴上一张纸,再贴上一层破旧铺衬,然后在旧布上刷一层糨子,再贴铺衬,如此重复贴上五六层后,移至太阳底下晾晒。待到厚墩墩的布片晒干后直接从木板上揭下来(俗称“袼褙”),做鞋底的原材料也就有了。

过去手工缝制的布鞋,大小不是靠鞋码决定的,而是取决于鞋样儿。所谓“鞋样儿”,就是用硬一点的纸铰出鞋底的样子,是每次做鞋的重要依据。有鞋样儿的通常都是大人,身体发育已经完成,脚的大小也已定型。幼小的孩童甚至是半大小子是没有鞋样的,因为正处于长身体的年龄段,个头蹿得快,脚也变化大,给他们做鞋通常是比着脚的大小胖瘦,毕竟一年一个样。当然,有经验的母亲在给儿子做鞋时,总要大上那么一点点,可以多穿上一些时日。准备为谁做鞋,家庭主妇就翻找出他的鞋样儿,放在袼褙上,用剪子铰出鞋底的模型。一只鞋底起码要四层袼褙,当然也可以再薄一点或者再厚一点,没有严格的限制,全凭做鞋人的心愿。多一层袼褙就多一层厚实、多一层质量,同时也多一分舒适、多一分困难。

C 做双舒适的闰月鞋,费心又费劲

把几层鞋底形状的袼褙叠在一起,就可以纳鞋底了。纳鞋底俗称“纳底子”,是一项费时费力的针线活儿。针、顶针和锥子是纳底子必不可少的工具。针不是绣花针,也不是缝衣针,而是大粗针。锥子是带着木把的针锥,锋利尖锐。顶针是闪闪发亮、周身布满凹槽的黄铜圈子,通常戴在中指之上,顶住针鼻用力往里推,帮助针穿过厚实的鞋底。当然,有些手劲儿小的村妇还备有钳子、夹板等辅助工具。

纳底子所用的细麻绳,多来自被农人俗称为“好麻”的苎麻,此麻种的人少,价格也比较昂贵,搓捻而成的麻绳,结实柔韧,经久耐用。即便是再细的麻绳,也比针鼻粗,穿起来很费力,于是巧妇便想出了一个法子,先将一根纤细的棉线穿进针鼻,然后把棉线和纳鞋底的细麻绳系在一起,如此一来,麻绳粗针鼻细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纳底子的第一针,通常都是从大脚趾的位置开始的,先在四周纳上一圈儿,再纳中间的垂直线,然后沿着横向或者纵向一行一行地纳。将顶针戴在右手中指上,左手捏着鞋底,把大针扎上,用顶针顶到对面,待针露出大半截后,再翻过鞋底拔出大针。拔针看似简单,却是个技术活,没有娴熟的技巧很难拔好。关键是掌握好角度,要不偏不倚,稍有歪斜便会“夹针”,仅凭手的力气难以拔出,必须借助于钳子或者夹板等专用工具才能奏效。有的村妇纳一会儿底子,总是习惯性地将大针在头发上蹭几下,这是为了沾点脑油,减少针尖的摩擦力。针拔出来了,一根长长的细麻绳也随之拉了出来,等拉到底后,右手食指缠住线端,用力往上猛拽一下,回针时形成的针眼就会凹陷下去。可别小瞧了这一细节,看似不经意的一拽,却是匠心独运,把针眼隐藏起来不只是美观,更重要的是走路时鞋底上的线结不易磨损断裂。手艺好的巧妇,鞋底上的针眼均匀整齐,排列有序,横竖成行,斜向成趟。

鞋底纳好了,就要做鞋帮儿。鞋帮的大小取决于鞋底,根据鞋底的尺寸裁出鞋里、鞋面、鞋底布和鞋口边布,鞋帮儿所用布料要求结实耐用,多选用灯草绒、斜纹布等布料,结实又美观。接下来,把鞋里、鞋面和袼褙底片粘接在一起,如果要做棉鞋,中间还要加一层棉花,压平、晒干后用针线缝好。如此,一双布鞋便初具雏形。

用针线把鞋帮儿和鞋底缀到一起,是做鞋的关键环节,最见功夫也最显水平,俗称“绱鞋”。乡间会纳底子的村妇不乏其人,但是能绱好鞋的寥寥无几,一个村子能有三五个绱鞋巧手就很不错了。鞋帮儿和鞋底的整合连缀,说起来容易,但是真正做到贴切圆润很难,弄不好,皱皱巴巴歪歪扭扭,看着不美观,穿着不舒服。到了绱鞋这个环节,村妇们免不了要请绱鞋的行家里手言传身教,指点一番。悟性好手也灵巧的,一点就过,教上两回便能像模像样独立操作了。愚笨些的,“老师儿”手把手教,看着做,稍有偏差赶紧叫停,用心苦练一番也能赶上趟。当然,也有个别笨丫头,任凭“老师儿”一遍遍示范要领,传授秘诀,可就是抱着葫芦不开瓢,到最后只好厚着脸皮把好话说尽,央求人家帮忙绱鞋。

绱鞋前,先将鞋帮儿前后略加整形,再将鞋帮儿和鞋底连接处固定好,沿着鞋底四周用针线密密实实地缝合一圈。绱鞋和纳鞋底的工艺看似差不多,但难度更大,也更累人,多了一层厚实的鞋帮儿,大针每穿透一次都是力气的较量。

刚做好的布鞋不能立即上脚穿,鞋帮儿里的袼褙硬邦邦的,紧且夹脚,要把一种叫作鞋楦子的工具放进鞋里撑上几天,扩大鞋内空间,这样新鞋才会变得宽松好穿。所谓“鞋楦子”,其实就是脚的模型,木制而成,分成几截,塞到鞋里撑装新鞋,让鞋帮鞋面鼓起饱满定型,以便穿着合脚。

总而言之,灵巧的姑娘用个七八天,笨拙的女子花上十天半月,一双浸润着拳拳孝心和浓浓爱意的闰月鞋就做成了。试想一下,当宝贝闺女捧着这双闰月鞋送到老娘手中,操劳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家该是多么幸福和满足啊!(均为资料图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