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盛世华章--庆祝建市60周年
3上一版
 
文化发展:百花齐放满眼春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7年5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发展:百花齐放满眼春

2012年5月15日,市民在平顶山博物馆观看镇馆之宝玉鹰。 本报记者 李志勇 摄
2009年3月25日,市豫剧团参加梅花奖演出《李清照》。 本报记者 李志勇 摄
上世纪70年代,平顶山文工团演员在表演话剧《雷雨之前》。
(资料图片)
◀2008年,宝丰马街书会,民间艺人在表演。 本报记者 李志勇 摄
2013年2月28日,读者在市图书馆阅览室借阅图书。 本报记者 李志勇 摄
 

时序更替,留下奋斗的足迹;新绿复萌,带来无限的希冀。

一甲子回望,我市一个个重大文化活动相继展开,一项项文化惠民措施温暖人心,一件件文艺精品脱颖而出。伴随着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市文化事业亮点频现,日日趋新。

文化惠民春潮涌

1955年,许昌专属在平顶山矿区设办事处,内设文化馆和文教组。1957年8月20日,平顶山市文教局成立,几经变迁,变成了现在的市文广新局。

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把重心倾向基层,努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剧场”“不出村口的电影院”“随时可借的图书馆”,以广度的资源共享促进深度的文化惠民,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2012年5月15日,市文化艺术中心、平顶山博物馆建成投用;2013年6月1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成立;2013年12月11日,市美术馆开馆,是目前全省建筑规模最大、展品规格最高的专业美术馆;我市建成县级文化馆9个、图书馆7个和11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276个村级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598个农家书屋、2531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接受文化艺术教育、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搭建了平台。

建市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相对比较单一。特别是农村,劳动之余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城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以“蹦蹦跳跳唱唱”为主,大型文化活动一般在重大时间节点才会举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从单一到多元,越来越丰富多彩。如今,我市每年举办民俗文化活动600多场次,广场文化活动集中展演150多次,群众自娱自乐文艺演出及比赛3500多场次,周周有好戏,月月有精品,从传统的线下文化到广泛的文化+互联网,不管是内容、形式,还是演出场地、时间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丰厚的文化艺术底蕴,造就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多年来,我市文艺工作者创作了豫剧《岸上的妹妹》《当代孝子》《珠帘绣》《李清照》和曲剧《多子之家》《王宝钏》等一大批舞台艺术精品。其中,《岸上的妹妹》获省第五届戏剧大赛银奖,《长孙皇后》获省第九届戏剧大赛和全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金奖,《珠帘绣》获省第十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李清照》获得第十一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曲剧《王宝钏》、豫剧《当代孝子》等获得省精神文明建设戏剧类“五个一工程”奖。由于舞台艺术佳绩连连,我市被省艺术界誉为“平顶山戏剧现象”。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来了文化的均等性和便利性,全市公共图书馆年总流通量达60多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近300万册次,20多万人次参与了为读者举办的各类活动;全市各级文化馆(站)每年组织举办各类书画展、摄影展、公益演出、公益培训、群众文化活动等上万场次,受益群众近300万人次;各级博物馆、纪念馆年接待观众近200万人次。

文化遗产耀鹰城

北宋“五大名瓷”之首的汝瓷产自我市,其中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为北宋汝官瓷窑;叶县县衙是我国现存3座古代县级衙署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郏县临沣寨的清代古民居建筑是国内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2017年1月16日,建筑面积5160平方米的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示馆正式开馆,这是我市文物保护的又一成果。

我市地处中原腹地,自然条件优越,文化积淀深厚,文物资源丰富,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1977年11月,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文物保护工作起步。1992年4月,我市建成总面积2800平方米的文物仓库。市文物部门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真正摸清文化遗产家底,切实加大保护力度,连续实现了30个馆藏文物安全年,发现原始社会至夏文化遗址近百处,形成了从新石器早期到夏代完整的发展链条。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市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应国墓地和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考古发掘分别被评为1996年、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文集遗址考古发掘被列为2007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之一……2012年以来,我市经文物勘探发掘遗址面积5000多平方米,发掘墓葬近200座,出土各类文物600余件。在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市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4746处,复查527处,共计527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9处、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00多处。全市现有馆藏文物1万余件,珍贵文物达6000余件,位列全省第四。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市入选第一、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6个,入选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66个,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我市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自2007年成立以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名录体系。截至目前,宝丰马街书会、郏县大铜器、宝丰酒酿造技艺、汝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金镶玉制作技艺、妙善传说等19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香山寺庙会、冯异米醋传统酿造技艺等29项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我市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2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81名。

文化产业势头劲

文化产业化是增强文化活力、促进文化自身繁荣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实施“文化强市”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稳步发展。截至“十二五”末,全市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1242个、企业法人960个。

2009年4月,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确立了“文化强市”发展战略,提出要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2012年1月,市委八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平顶山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强市的决定》,明确了加快文化强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2013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2014年,《平顶山市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重点文化企业发展实施意见》和《平顶山市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的出台,细化了任务,完善了措施,落实了责任,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我市重点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大香山国学文化园已完成投资1.41亿元, 一期主体建筑“百佛园”全面开工。该项目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并成功入选全省文化产业“双十佳”项目。九龙山激情水世界、舞钢影视城、梁永和艺术博物馆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相继开工。

与此同时,立足曲艺文化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市规划建设了宝丰文化创意产业园、赵庄魔术大观园等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推动了曲艺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带动了魔术道具、商贸物流、广告传媒、文化旅游等一大批关联产业快速发展。仅宝丰县的演艺团体就有1400多家,从业人员5.5万人,年演出收入4亿多元。

文化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市现有文化娱乐业经营单位2100多家,年产值约7亿元;有出版物发行企业178家,印刷经营单位228家,报刊出版单位7家,年产值约4.5亿元。平顶山博物馆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宝丰文化一日游正式启动,中原大佛、叶县县衙、郏县三苏园、宝丰赵庄魔术大观园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辐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东风浩荡满眼春,跨越发展正当时。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同心,正昂首阔步,续写鹰城文化新篇章。

(本报记者 孙聪利)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