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小路的终点是大海
祝福鹰城
邂逅苏州大学
回忆李讷同志访鹰城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7年5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路的终点是大海
——读齐邦媛先生《巨流河》
 

◎胡绵绵

《巨流河》是齐先生在年近八旬、身体孱弱时所写的一部自传小说,小说用三十余万字的篇幅叙述了齐先生从东北流亡到南京、再到重庆,直至移居台湾的跌宕起伏的大半生,叙述了齐先生从青年与文学结缘,直到移居台湾以文学为业的“美丽之路”。

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台湾文学一直被视为边陲文学、支流文学,发展之路颇为艰难、曲折,而一代台湾文人的努力使更多的人认识、走进台湾的乡愁文学、移民文学,领略台湾文学的魅力。谈及这些人,不得不提齐邦媛先生,她是最早一批重视台湾文学的学者,也是把台湾文学介绍到世界的重要推手。

青年齐邦媛似乎一直都很“文弱”。齐先生的父亲齐世英,是曾经参与讨伐张作霖的高级将领,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委员等高级职务。作为政治精英的女儿,齐先生始终刻意与政治保持着距离。当大学同学们积极投身学潮和政治运动时,她沉浸于导师朱光潜的“英诗”课,在老师悲情的朗诵中,感受着战争给人内心带来的阵痛。1947年,自武汉大学毕业后,齐先生又没有“顺应时代”,选择只身到安静之地台湾,去只剩两个教授的台湾大学做助教。齐先生在书中说,虽然最初的工作只是整理外文系的图书,但起码能与书本为伴,没有离开文学。事实上,台湾之行真正开启了她的文学之路。

齐先生的坚定让我不由想起梁漱溟先生。梁在北大教课时说的,“我不认为自己有学问,我的学问就是有主见”。他早已确立了“匹夫有志,特立独行”的人格追求,虽然他的不合时宜使他在当时陷于困境,但他做了自己认为当做的事,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当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时,一些人拒绝看来很有前途的大路,选择别人认为的狭路,并不是因为他们不食人间烟火,或怯于担当,而是因为他们早已寻得所爱,确立了坚定的人生目标。

走上所谓“小路”上的人们,虽然在政治上不发一言,但当心爱的事业的原则受到挑战时,会毫不迟疑地身于其役。齐邦媛于1972年被临时任命为教科书组主任,面对当时台湾教育与意识形态的拉锯,她始终强调教科书应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文学性,就算被戴上“动摇国本”的大帽子也在所不惜。这个文弱的女子坚持将政治和说教“赶”出教科书,四处活动求援,最终促成文学在这场战役中的胜利。

齐先生自上世纪50年代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发现了中国文学式微的形势,心生推动所在之地台湾文学发展的使命。后来,她与自己的团队投入数年时间将刚刚发展起步的台湾文学翻译成集,向世界推介,并将外国文学译介到台湾。齐邦媛致力于推动台湾文学发展40年,直至晚年,对台湾文学仍以不遗漏的阅读,保持真正的了解。

齐先生的经历和命运映射了近代中国动荡、悲恸和转折的历史,她亲历这段动荡,但用平静的文字书写,让人感动于这沉静低回背后开阔宽容的心怀。齐先生的文学之路,也并非一路坦途,但在每一个选择的路口,她都坚定地选择文学这条“小路”,也终实现了一心期盼的愿景,在自己所钟情的文学事业上卓有贡献。辛波斯卡的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为小回答而向大问题道歉”。热心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有趣的点,或者说自己热爱的那一部分,而不是只关注众人热议的大命题。也许本是这样,如是真兴趣不在,选择所谓的“光明大道”,大道的终点也未必宽阔。如是自己所爱,坚持下去,小路的终点也会是大海。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