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盛世华章——庆祝平顶山建市60周年
3上一版  下一版4
 
城建交通:乘风扬帆再启航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7年5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建交通:乘风扬帆再启航

新城区长安大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市区和平路步行街改造即将完工
郑万铁路鲁山段加紧施工
1995年,市区建设路改造
孟平铁路电气化复线化改造即将完工
▶无人机鸟瞰郑尧高速与宁洛高速交会处
 

1957年,国务院决定在新中国第一座自行勘探设计的特大型煤炭基地建立平顶山市,行政区划为诸葛庙镇、西高皇镇、大营乡和姚孟乡,市政机关驻诸葛庙镇。

六十年砥砺奋进,六十年成就辉煌。60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科学领导下,平顶山从荒山野岭巨变为一座新型工业城市,不仅体量变大,而且质量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立体交通体系日趋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6年11月22日召开的市委城市工作会勾勒出城市发展新蓝图:把平顶山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高标准规划绘就城市发展蓝图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决定城市发展的格局。自建市以来,平顶山先后进行了七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与修订工作,1956年城市规划用地规模为6.5平方公里,到2015年市区建成面积增至73.4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由60年前的9万人增加到目前的百万左右。2016年10月,《平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得到国务院批准,平顶山被定位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豫中地区的中心城市,进入由国务院批准城市总体规划的108个大城市行列。

面对发展机遇,如何实现城市发展提速和质量提升?市委城市工作会指明了方向:把全市7882平方公里当作一个大城市来规划和建设,构建“一核三组两星”现代化城镇体系,形成以都市区为中心,县城、中心镇、一般镇和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格局,努力实现规划“全域覆盖”、交通“全域互通”、公共服务“全域均衡”、生态“全域共享”。

——依托平顶山在中原城市群中的职能定位,积极对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通过郑万高铁将平顶山纳入河南省米字形高铁交通网络。

——加强中心城区东西向交通建设,形成高新区、老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多点联动、梯次推进的局面。

——突出县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载体作用,各县(市)实施县级城市扩容提质行动,培育发展30万人口左右的新兴城市。抓住列入国家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试点机遇,将石龙区打造成平顶山西部新型工业城市。

——积极培育小城镇。每个县(市)选定1至2个重点镇,加快产业培育和人口适度集中,建设一批工业重镇、旅游名镇、文化古镇、风情小镇,同时打造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和美丽宜居村庄。

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扩容提质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架。近年来,平顶山摘取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全国无障碍城市和省文明城市等多项桂冠。截至2016年,平顶山市城镇化率达到51%,同比提高7.4个百分点。

但是,如何避免“千城一面”、彰显城市特色魅力?市委城市工作会提出:围绕构建“一核三组两星”总体布局,统筹功能定位和空间形态,形成科学的市域城镇体系。从“点”上讲,要推动中心城区加快发展,科学谋划和布局重点项目,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从“线”上讲,要推进县城和交通沿线、环城周边城镇带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卫星城镇。从“面”上讲,要重点建设一批工业重镇、旅游名镇、文化古镇、风情小镇,打造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和美丽宜居村庄,形成市县镇村联动的发展局面。

与此同时,我市全面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道路交通畅通、黑臭水体治理、供水水质提升、供暖燃气延伸、公厕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廊建设等八大工程,在实施城区河道综合治理的同时,积极推进白龟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沙河公园建设,努力建设海绵城市,积极推进综合管廊建设,解决逢雨必涝、“马路拉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我市倾力构筑“一廊两环九放射,五带三区多节点”的城市绿地系统,让老城增绿、新城透绿,并全民动员,坚决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如今,市区绿地面积达到2448公顷,绿化覆盖率43.1%。

作为全市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突出高铁站、行政服务区、商务中心区、环湖开发等重点区域建设,不断完善医院、学校、商业等公共服务配套功能,起步区拓展到31平方公里,现代化湖滨新城初具规模。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在城市居住,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我市通过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不断配套完善中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以及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设施,积极构建百姓“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的15分钟方便快捷生活圈。

道路经纬相织扩大城市版图

交通路网是城市的血脉。道路延伸到哪里,城市就发展到哪里。

据《平顶山市交通志》记载,“晴通雨阻”是建市初期我市境内全长4.5公里国省、干线公路的通行条件。60年来,我市城乡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截至2016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10894公里。其中,形成了“四纵一横”的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通车里程857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9705公里,提前实现了省定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目标。

2002年开工建设的许平南高速公路,结束了我市无高速公路的历史。随后,我市相继建成宁洛、武西、二广平顶山段等高速公路。2010年底,叶舞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我市实现了所有县(市、区)通高速公路的目标,现有高速公路5条,通车里程332公里。

国省干线公路稳步发展。2008年,我市干线公路的通车里程是1978年的4.55倍,实现了全部国道建成一、二级公路和所有县(市、区)通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现在,全市干线公路的路面质量和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均有了大幅度提高。

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2006年,我市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或油路的目标,比省定时间足足提前了一年。一条条“经济路”“致富路”的贯通,使农村公路成为促进城乡经济相融、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纽带。

2015年10月31日上午,郑万铁路平顶山段中13公里先期开工,标志着我市驶入“高铁时代”。

此外,孟平铁路电气化复线化改造即将完工,沙河复航平顶山段正加紧建设,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城市快速路、新郑机场平顶山候机楼、尧山机场、轻轨平鲁线和平鲁快速路已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水陆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断头路,不仅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而且制约了城市发展。提升城市质量,打通断头路刻不容缓。根据市委、市政府“打通断头路三年行动计划”安排,全市计划实施打通断头路项目77项,截至3月底已开工33项。

现在,市区道路总里程达334.43公里,道路路网密度达到5.32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3.1平方米。

产城融合支撑城市发展

产业是城镇化的基石。我市立足厚植产业发展优势,持续坚持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融合,对五大传统主导产业进行脱胎换骨地改造,对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精心培育。

坚持“一县(区)一主业”,我市围绕主业做大、辅业做强,制定差别化考核办法,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配套,集群式整合、基地化布局,建设一批产业特征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产城互动的发展格局。

“我在家门口上班快3年了,出了家门进厂门,挣了钱还能照顾家。”在郏县产业集聚区一家医药集团医用制品车间工作的王小曾说。

目前,我市拥有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稳定提供就业岗位13.5万个,不仅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而且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此外,我市还因地制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农业产业化集群,源源乳业产业化集群、康龙生猪产业化集群、瑞祥生猪产业化集群等5个集群跻身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名单,吸纳大批农民就近就业。

2016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加快转型发展、决胜全面小康的进程中,美丽鹰城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1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0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8%,“三城两地一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美丽鹰城基本展现。(本报记者 程颖)

本版资料图片均为本报记者李志勇摄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