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盛世华章——庆祝平顶山建市60周年
3上一版  下一版4
 
工业发展:转型升级谱新篇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7年5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业发展:转型升级谱新篇

平高集团东厂区GIS车间加紧生产
生产汽车用不锈钢板材
上世纪60年代焦化一厂焦炭外运
资料图 姚剑宝 提供
▼鸟瞰平煤神马集团尼龙化工公司
 

六十载踵武赓续,一甲子风华正茂。

建市以来,历经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市工业在几乎一片空白的起点上起步,先是建成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然后是在中原大地崛起一座工业新城,再是向着建设“中国尼龙城”“中部能源城”“中原电气城”和长江以北最大不锈钢产业基地挺进……

1978年,全市工业企业只有247家,到2016年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达872家。其中,平煤神马集团、舞钢公司、平高集团、姚电公司等企业声名远扬。

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74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57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364.3倍。在工业的拉动下,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57年的17.2%上升到2016年的49.6%,较建市之初提高了32.4个百分点。

难能可贵的是,2016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比重同比下降了0.4个百分点,非煤产业比重提高了0.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了2.3个百分点,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井架林立,煤炭基地初成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的平顶山隶属许昌专区,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为解决国家确定要成立的武钢公司炼焦煤资源问题,1954年1月,政务院决定以最快的速度开发平顶山煤田,拉开了平顶山煤炭工业发展的序幕。

1957年10月1日,二矿投产。二矿当时名叫诸葛庙矿,设计年生产能力21万吨,是平顶山矿区开工建设并投产的第一对矿井。

1955年10月,山东小伙王朝发打起背包来到平顶山脚下,加入二矿建设大军。“一片荒山坡,方圆不足8公里,满眼都是石头蛋儿。环境艰苦,生活更艰苦。”忆及60年前的那段激情岁月,年逾八旬的王朝发至今仍难掩内心的激动,“当时矿上流传着一支歌谣:风多石多茅草多/工人住在荒山坡/玉米稀饭花卷馍/一床睡人三四个。”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二矿的建设者们苦战7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建成新中国自行勘探设计的第一个特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的第一对矿井。

平顶山的工业,就是从建设二矿这样的一对对开采乌金的矿井发端的。

1959年12月25日,一矿建成投产;1957年,七矿动工兴建;1958年,五矿建成投产。接下来,六矿、十二矿、九矿、十矿、马道矿、十一矿、高庄一矿等比肩齐上,先后动工……到1966年,我市已有11对矿井建成投产,年产原煤1000万吨以上,煤炭工业占GDP的比重超过90%。

产业调整,工业新城露俏容

1970年是平顶山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是年,姚孟电厂、平顶山高压开关厂、平顶山化肥厂和舞钢公司等一批大企业相继开建,基本上奠定了未来我市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业格局。时至今日,这些企业仍对我市工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改变平顶山单一的煤炭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上世纪70年代国家相继在我市布局了几个大项目。

1970年8月7日,国家计委、建委决定在姚孟村兴建大型坑口火力发电厂。18天后,来自东北沈阳高压开关厂的一支700人队伍,响应中央关于加强“三线建设”的部署,带着50台金属切削机床,浩浩荡荡奔赴鹰城。10月,平顶山化肥厂动工兴建。同月,我国第一家特厚钢板钢铁联合企业建在舞钢也成定局。这些企业均在新中国的工业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平顶山高压开关厂是全国开关设备制造企业五大厂家之一,姚孟电厂并网发电的1号机组是国产第一台30万千瓦燃煤机组,平顶山化肥厂是国内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己施工的中型氮肥厂,舞钢公司结束中国不能生产特厚钢板的历史。

随后,我市建材、机械、食品等工业得到相当大的发展,绢纺厂、内衣厂、铝制品厂、灯泡厂等一批企业应运而生。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也快速发展。到1982年,全市已初步形成煤炭—电力—冶金—其他关联产业的产业链,单一的煤炭产业结构有了较大调整,产业格局有了明显改观,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煤炭工业占37.4%、电力工业占15%、冶金工业占7.5%。

1981年12月,市锦纶帘子布公司生产出我国第一卷高品质尼龙66浸胶帘子布,结束了我国高性能浸胶帘子布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这是在当时我市提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把平顶山建成煤、电、化、轻综合性工业城市思路下应运而生的。

这一时期,我市又建成棉纺织厂、化纤厂和毛纺厂,形成了棉、化、丝、麻、毛纺等门类齐全的纺织行业结构。化纤纺织工业的崛起,大大改善了全市的工业经济格局。以啤酒厂建设和宝丰酒厂扩建为代表的一批轻工业项目也在这一时期相继完工,酿酒、卷烟、食品、制革、农副产品加工等轻工业获得较快发展,全市轻重工业比例更加协调。

1985年,全市工业增长速度为15%,经济效益猛增到36%。1993年,全市经济实力居全省第5位,工业总产值达190亿元,居全省第6位。

发展不停歇,调整不停步。伴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市工业结构在曲折中继续优化。

1998年11月30日,尼龙66盐公司第一批合格尼龙66盐水溶液提前31天诞生,不仅改变了锦纶帘子布公司尼龙66盐大部分需进口的局面,还构建了一条上游连通煤炭、下游连通工业丝和帘子布的全球最完整、技术含量最高、循环经济特征最明显的煤基尼龙化工产业链。

在市统计局工业科工作了20多年的刘岩莉,对全市工业状况了如指掌。她说,尼龙66盐的投产,标志着我市以化工产业为突破的工业结构调整迈上新高度。

到了20世纪末,我市基本完成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利用支撑经济发展的过程,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工业基地。

随后,神马实业公司、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和平煤股份有限公司相继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我市的工业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2008年,神马集团和平煤集团重组,成立了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年产值超千亿元,成为平顶山乃至河南经济发展的超级航母,标志着平顶山市工业发展又迈入一个新阶段。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我市GDP保持了多年15%以上的高增速,工业经济也经历了一个高速平稳发展的黄金时期,创造出连续40个月单月增速超过20%的发展奇迹。200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8.3%,2008年上升到62.1%;GDP总量由2001年的289.2亿元达到2008年的1048.3亿元,年均增速达12.8%,GDP总量在全省的位次由2001年的第9位提升到2008年的第4位。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700亿元,达到707.9亿元。

在昔日贫瘠荒凉的土地上,冉冉升起一座有巨大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工业新城。

转型升级,

构建工业新体系

尼龙科技公司是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内的一家企业,其主导产品是高品质己二酸和己内酰胺。生产己二酸的原料环己醇装置是目前世界上单套产能最大的装置,己内酰胺装置是全省唯一的一套装置。由于项目建设起点高、要求高、工艺先进,去年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后主导产品产销两旺,甚而副产品硫酸铵因为纯度高也出现了排队等货“要停一停才能再签合同”的紧俏局面,当年就实现盈利1516万元。去年7月,总投资50亿元的项目二期正式启动。项目全部建成后,我市高端尼龙产品产能将达到全球第一。

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不合理工业结构,已成为制约我市提升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的短板。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市进一步强化工业强市主导地位,借助全市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载体,按照“一区一主业、主业做大、辅业做强”的原则,以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分别重点发展尼龙新材料、电气装备、不锈钢制品、特钢及特种装备、摩托机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现代煤化工、高端装备、光电信息等九大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转型发展,努力构建优势突出的“5+5”现代工业新体系。

尼龙科技公司就是我市依托现有的尼龙产业规模、技术优势,延链补链强链,打造“中国尼龙城”的一个大手笔。

此外,我市还提出依托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构建煤电一体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中部能源城”;依托高压电气装备技术研发和品牌优势,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交直流、全系列、全电压等级电气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打造“中原电气城”;依托宝丰不锈钢产业园,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不锈钢加工中心、交易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着力打造长江以北最大的不锈钢产业基地。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今年前两个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在新的起点上,我市工业正按照既有的谋划以更加坚定自信的步伐奋力前行,实现新突破、再造新优势。

(本报记者 吴学清)

本版资料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李志勇摄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