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条要闻
下一版4
 
抓住“关键少数” 抓实基层支部 保证广大党员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宝丰县工作比拼擂台赛激发基层活力
仁心大爱 守护健康
鲁山县积极探索“四通一联系”工作模式
昼夜施工
我省打造“米”+“井”内连外通综合通道
卫东区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强化服务效能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4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仁心大爱 守护健康
——记叶县廉村镇甘刘村村医刘超云
刘超云在为村民测量血压。 本报记者 杨沛洁 摄
 

4月15日,天气阴冷。像往常一样,早上刚过6点,叶县廉村镇甘刘村村医刘超云就起床了。他先打扫诊所的卫生,烧了壶热水,然后打开紫外线消毒灯……紫外线消毒灯先打开一个小时,乡亲们来了就可以直接用了。

快7点了,刘超云才走进厨房,把两个鸡蛋打碎搅匀后,用开水沏成茶。刚刚喝了几口,诊所里就来了病人。

连续为几名村民诊断完输上药后,已经过8点了,刘超云这才端起早已放凉的鸡蛋茶。

“超云,对不住呀,又让你喝凉鸡蛋茶了,你咋总这么着急,俺也不差这一会儿呀。”躺在床上输液的村民王二莲不好意思地说。

“没事儿,已经习惯了。”刘超云站起来,伸了一下有些酸疼的腰,1.5米左右的身材,显得瘦削单薄。

刘超云在甘刘村从医28年了,他是2000多口人的甘刘村唯一的村医。

高考被拒,无奈选择从医

刘超云出生于1966年,因为生活贫困、营养不良,很小就患上了佝偻病。没钱看病,父亲只好整天背着他到处求偏方,错过了最佳治疗期,最终留下了后遗症。如今刘超云稍微一运动,就要大口喘气。

1986年,刘超云高中毕业。尽管成绩不错,但由于身体原因,他没过高考体检关。“一下子,我觉得活着没啥希望了。”他回忆道。

这时,一个亲戚介绍他去平顶山卫校成了旁听生。年迈的父母省吃俭用,全力支持他。由于没钱买专业书,一到周末,他就去书店抄书。慢慢地,书店的工作人员被他打动,破例让他伏在书案上抄,还给他弄来一摞书当凳子坐。就这样,他一抄就是一天。

3年后学业结束,刘超云每科都是优秀。在湛河区北渡卫生院实习期间,由于业务能力强,医院希望他留下来。有一份正式工作养活自己,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一想到父母老了,家里还有个智障的哥哥需要照顾,他还是忍痛拒绝了,回村开起了诊所。

夜里冒雨跑几里路出诊,仅收两毛钱药费

刚回村,一个毛头小伙能不能看好病,乡亲们有点不太放心。那时候农村做绝育手术的妇女多,术后都要回家输液休养。这是别的医生不大愿意干的活儿,刘超云接了过来,经常上门服务。还有打防疫针,他也总上门服务。交流多了,乡亲们慢慢认可了他。

刘超云的诊所里放着“老三样”:一个手电筒、一把雨伞和一双雨靴。村医半夜三更出诊是常事儿,晚上来敲门的,往往都是情况比较紧急的。一听到召唤,刘超云或背起药箱就走,或穿好衣服坐在诊所里等。

那时村里的道路全是土路,没有路灯,一下雨泥泞不堪。最初,刘超云就靠一双脚步行出诊,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也不管远近。一个雨天的晚上,一位村民急诊,家属骑着自行车来接他。他顶风冒雨颠簸了几里地,为病人诊治后,仅收了两毛钱药费。“这是不能算成本的。”他说,像这样出诊半天收个块儿八角的,早已司空见惯。

有时,一晚上有多个病人敲门,他要起来多次。有年冬天的夜里,他刚送走一个病人,又有一个电话打进来。他边穿衣服边自言自语:“早打5分钟,就不用再脱衣服了。”那天晚上,他前前后后起来了4次。

20多年过去了,村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刘超云有了一辆小电动车,也会有人开车来接他出诊,但他仍然保留着“老三样”。

为了抢救病人,把鞋都跑丢了

“超云啊,那次你叔中毒,我来喊你,你着急得一只鞋都跑丢了……”村民韩认对几年前的事仍记忆犹新。

那年,韩认的老伴儿在烟田打农药时不小心洒到身上,到了晚上,口吐白沫,神志不清。韩认哭喊着叫开了刘超云的门。当时正值农忙,刘超云在地里忙到很晚刚躺下,一听情况,慌忙从床上爬起来,背上药箱就跑。

“慌得很,鞋跑丢的事我自己都忘了。”刘超云说,他第一时间给患者注射了针对性的药品。然后,患者家属拉着架子车,他举着输液瓶往镇卫生院跑。

中途,他几度喘不过气来。到了镇卫生院,他又帮着参与抢救,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早上病人脱离危险后,他才回家。

刘超云没有时间打牌喝酒,没有轻轻松松过过一个重要节日,更没有出过远门。去年,在赴河南电视台录制《脱贫大决战》的节目时,他第一次来到郑州,外甥专门开车带他去看了看黄河。

“我不是不想出去走走看看,是不能也不敢,我怕乡亲们有病找不到我。”刘超云说。

看到病人离世,他忍不住泪流满面

作为村医,往往要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这对于刘超云来说,意味着要付出更多。

2003年“非典”期间,刘超云每天背着沉重的喷雾器到村里公共场所、各家各户消毒,一忙就是一天。到了晚上,他全身疼得不能躺下。后来,有村民就替他背着喷雾器,他坚持着完成了“非典”期间的消毒任务。

当时,村里有30多个外出打工的人被隔离,刘超云每天给他们量体温。一些村民问他:“你不怕被传染?”他说:“怕也得去,我是医生啊……”

村里有一位老人肝癌晚期,疼痛难忍。刘超云上门为他输液。老人说:“超云坐这儿,和我说说话,我就不疼了。”

就这样,一连几个晚上,刘超云都没有回家。患者家属过意不去,刘超云却说:“老人没剩多少日子了,就满足他的心愿吧。”就这样,在老人弥留之际,刘超云仍守在老人的病榻前。

刘超云最难忘的是一个晚期食道癌患者。弥留之际,患者连一口水都无法咽下。看着病人艰难地说完最后一句话后慢慢闭上眼,他忍不住泪流满面:“心里特别难受,真想为他做点啥,可恨自己无能为力。”

“当村医,我最怕的是病人的病情不见轻,更怕遇上意外状况。”刘超云说,有一次,他给一个患者打青霉素,虽然皮试不过敏,但是药输到一半患者就出现了过敏症状。他连忙采取急救措施,可血压迟迟上不去,眼看病人就要休克,他一边继续施救一边打电话找车,直到病人在叶县人民医院出现好转。从此,他更加谨慎,对于输液的患者,他就在一旁守着,直到输完。

每天靠安定片入眠,睡前唱歌减压

采访刘超云的时候,他14岁的女儿抱个布娃娃在眼前走来走去,嘴里还不停念叨着。来诊所就医的村民无奈地摇摇头:“哎,别提了,那是超云的伤疤啊,揭一次疼一次。”

刘超云的家庭很特殊,父母下世,哥哥年近七旬,有智力障碍,不久前又得了脑梗死;妻子也是智障,不能干家务;女儿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14岁了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只能待在家里,整天跟布娃娃说话。只有他的大儿子是健全的,现在外地上大学。

因此,刘超云只能自己抽空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做随访……遇上出诊,他只能撇下家里的3个病人。回来后,这3个人总是把家里弄得杂乱一片。尤其是他的哥哥,劝着吃饭的时候,还会遭到无理谩骂。“多少次,我也号啕大哭过,总觉得很无助。”刘超云说。

不知道有多少次,又累又饿的刘超云只能哭完后默默地收拾。安顿好3个家人后,方便面是他的家常饭,煮冻饺就是改善生活的佳肴。然而,有时候冻饺还没煮熟病人就来了,他就赶快关火,病人走了,他再煮……最后吃到嘴里的,早已泡得不像饺子了。

由于吃饭不及时,热冷不均,刘超云患上了胃病,胃疼起来头上直冒汗,这时他就赶紧啃几口馍、喝几口水。他的大姐、二姐知道后,总给他买些牛奶,并一再叮嘱他热着喝。

“女儿是我最大的心病,我只盼着她能自己照顾自己,有个好归宿。”提起女儿,刘超云的眼圈红了。

他说,女儿现在已经来例假了总是会弄脏裤子,可是妻子不会照料,他也不方便,只能央求乡亲们帮忙。他只希望女儿能照料自己,将来嫁个普通人家。

儿子也是刘超云的心病,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有次他问孩子有对象没有,孩子回答:“爸爸,我咋敢找呀,如果对象来家里一看全是不健全的人,咋办……”说到这里,他哽咽了。

为此,刘超云每天靠两片安定片才能入睡。临睡前,他喜欢唱会儿歌,用手机录下自己唱的歌发到朋友圈,以此来转移痛苦。

刘超云感恩的是多年给予自己诸多帮助的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诊所是借亲戚们的钱盖起来的;家人平时穿的衣服是村里好心人送来的;屋里的家具也是别人换下后送来的;儿子考上大学,学费是亲戚朋友们凑的;连女儿的个人卫生都是邻居们帮着打理的……

虽然刘超云不宽裕,但他记得时时回报社会。当村医以来,赊欠医药费的情况很常见。有一年,他整理了一下欠账,一共有1万多元,其中有的人已经去世多年。他说,欠就欠了,要是有钱,谁会欠账呢?如今,他还免去了乡亲们的一般诊疗费,村民在他的诊所输液几天,往往只收一二十元。

“我家在仙台镇,距甘刘村十来里地,有个头痛脑热都会跑到这里来看,主要是超云服务态度好,收费低还治病。”正在输液的王志良说,龙泉乡的人也经常来找刘超云看病。

新年许下心愿:希望身边没有病人

“超云,给我量个血压吧。”

“您先坐着歇一会儿。”刘超云边说话边准备血压仪。

“您要按时吃药,可不能再舍不得吃了。”量过血压后,他一边叮嘱老人,一边把测量数据记在本子上。

老人叫张桂枝,是甘刘村的贫困户,今年75岁,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唯一的儿子已经去世,老伴儿身体也不好。7年前,她突发胃出血,强撑着找到了刘超云。“当时可把我吓坏了,赶紧打120,陪她一起去县医院,她住了好几天重症监护室。”刘超云说。

“要不是超云,我早就没命了。”老人抹着眼泪说。她每隔一年就会出现一次危急情况,每次都是刘超云送她去医院,忙前忙后。

去年,叶县率先实施了健康扶贫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刘超云成为签约村医,身上的担子更重了。除了平时的一般诊疗,他要走村串户,对每个家庭排查摸底,根据每个家庭情况、患者情况、治疗情况,制定精准扶贫方案,建立一户一卡、一人一证、一人一档,并对每户家庭做好一年四次的随访体检,还要完善相关记录。像张桂芝这样的老人,刘超云几天不见,就要亲自去家里看看情况。

“行动方便的村民会主动到卫生室来,一些常年卧床或腿脚不便的,我得上家去。”刘超云说,到各家后,不但要量血压,还要为他们做健康指导,宣讲相关的健康扶贫政策。现在,村里谁有什么病,谁对什么药过敏,谁经常吃什么药,谁该去接种疫苗了,该给谁随访体检了,他心里都有一本账。

“你的心愿是什么?”记者问。

“希望我的身边没有病人,这也是我今年春节时许下的一个愿望。”他回答道。

“没有病人,那你不就下岗了?”

“那我就可以干别的了,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盯着眼前抱着玩具娃娃走来走去的女儿,又看了看待在一旁的妻子,停顿了一会儿,刘超云一字一句地回答道。

(本报记者 杨沛洁 通讯员 赵贝贝)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