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献 歌 黄 河
无敌最是抱成团
童年趣事
秋日芦苇
芦 苇
亲吻一朵野菊花
刘 先 儿
西风吹渭水 落叶满长安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童年趣事

 

○高德领

我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上世纪50年代初翻身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如火如荼,给我们这代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少年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

有一年村头立了一根电线杆,上面安了个小匣子,每到晚上,小匣子里都播放戏曲,有豫剧、曲剧,还有越调,人们不出村就能听到众多名家唱段,一个个乐开了怀。一到广播时间,大家就端着饭碗带上小凳子齐集村头,边听戏边吃饭。广播信号从县里到乡里再到村里已经很弱,声音不大,这时候大人就不让小孩儿在广播下喝面条,怕发出的声音影响别人听戏,有时候声音实在太小了,大人们就用水浇浇地线使声音变大些,或者干脆让小孩尿到地线上。夏天里广播放到什么时间,人们就听到什么时间,从不早退。大人们听得津津有味,孩子们早已睡倒一地,那场面很是和谐。

因离县城较远,村里人买东西大多靠货郎送货上门。只要一听到手摇鼓声,大姑娘、小媳妇和看热闹的孩子便蜂拥而至,有的用头发换针线,有的买个别针、梳子、镜子,孩子们则闹着让大人给买个糖块。那时候吃盐很紧张,要靠卖盐郎挑到村头,并且多是大颗粒青盐,没有粉碎也没加碘。一般是用鸡蛋换盐,叫“鸡蛋换盐两不找钱”,换回的盐用一个罐子装起来像宝贝一样存放。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或是逢年过节、红白大事才舍得吃,平时则是用筷子在盐罐里蘸一蘸,象征性地吃一点。到村里卖油的卖油郎是敲梆子叫卖的。因为吃油对一般人家来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所以买家不多,因此就有了“光敲梆子不卖油”的说法。

那时候做饭都烧柴火,秋收过后把秸秆垛起来供全年做饭用,如不够还要拾柴烧。烧柴火离不了风箱,拉起风箱火呼呼地烧起来,火苗旺,烧得又透。风箱一般都是用桐木做的,中间有一块木板和拉手相连,木板周围勒上一圈鸡毛,拉起来风又大又轻。后来随着平顶山煤矿的开发,柴火改成了烧煤,每家每户盘一个烧煤灶,做饭时打开,不用时封住,虽然粉尘很大,但做饭方便,风箱也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至于修风箱的匠人,也早已没了踪迹。

童年时期的娱乐活动也丰富多彩。夏天烈日炎炎、骄阳似火,坑塘戏水就成了一项重要活动。自由泳叫狗刨,潜水叫扎猛子,仰泳叫鸭鸭浮,还有一种叫踩水,一只手举出水面,用双脚在水下来回活动掌握平衡,水性好的可以一只手举着衣服游到对岸而衣服不湿,也有的一个猛子下去十几米才出水面,不少农村出来的孩子多是在家乡的坑塘里学会游泳的。夏天的另一项活动是捉知了。一根长长的竹竿,在顶端用马尾拴一个活圈,看到知了后慢慢地靠上去套住,一中午能捉上十好几只。

冬天白雪皑皑、天寒地冻,老人们会在草屋里点上一堆火,一群人边烤火边听故事。云天雾地,天南海北,有讲杨家将的、有讲隋唐演义的、有讲岳飞精忠报国的,不多的历史知识多是看古装戏学到的。讲的人慷慨激昂,听的人津津有味。淳朴的中国农民就是用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传承着祖宗的文化。

夜色降临,晴空万里,一群人会齐集村头,向北遥望,只见平顶山下繁星点点,一盏、两盏,一片、两片,然后是万盏灯火照耀着十里矿区,一座新中国的煤城在快速成长,这片片灯光成了我们这群少年的希望之光,它召唤着我们、吸引着我们走向城市、走向未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