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记者节 行走在脱贫攻坚路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只要俺能干,你们都能干”
大年沟的血桃越种越甜了
“王书记的到来是俺村的福气”
从精准做起 向成效看齐
小香菇托起小山村脱贫致富梦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百多天,三个项目,第一书记王凯受到村民信赖——
“王书记的到来是俺村的福气”

记者张鸿雨在采访土桥村村委会主任于彦。汤保国 摄
 

“我们的草莓12月份就可挂果了,亩产最低6000斤,到时候直接运到郑州卖,每斤不低于20元。”11月8日,鲁山县瓦屋镇土桥村第一书记王凯指着村头12座草莓大棚高兴地说。

2015年7月,35岁的王凯从海关总署到瓦屋镇土桥村担任第一书记。从北京机关大院来到环境相差悬殊的偏僻小山村,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乡亲,王凯没有退却,从到村民家“吃一顿饭、送一份慰问金、做一件好事、征求一条意见、提一条创业建议”做起。35天,他走遍了全村15个村民组,对626户2589口人进行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46户。

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王凯自费带领村“两委会”干部跑汝州、奔郑州,南下上海、北上大连,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最终确定了“村委会主任带组长种香菇、党支部书记带副主任种黄梨、原党支部书记带文书种草莓”这一扶贫新路子。

开弓没有回头箭,路子定了就得干。瓦屋镇土桥村以前零星种有梨树,但由于山地石块多,村民不愿开荒种树。王凯向单位申请帮助,单位答应每种植一亩梨树为村民补贴1000元,带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去年秋天,全村已种植梨树800亩,全部挂果后每年可为村民换来500多万元的收入。

虽已入冬,但180亩挂果的晚秋黄梨园仍是绿色一片,套着袋子的梨长势喜人,有些个头大的已撑破袋子露出了脑袋。“大的有2000克,小的不低于500克。我们的梨个儿大、味香、耐贮存,适合长距离运输,树上的梨我们单位已按市场最高价预订完毕。”王凯说。

单一种梨树周期长赚钱慢,王凯又带领村干部到大连观摩草莓种植。“我们从大连高薪聘请师傅,从大棚搭建、育苗、施肥、控温、管理全部由师傅24小时指导,今年种植的杏香草莓保底亩产6000斤,批发价每斤不低于20元,村民来拔草、管理都有最低60元的日工资,净收入的1/3再上交村集体用于‘兜底’脱贫。”王凯说。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座大棚中七八名村民正在栽植草莓苗。

正在忙活的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年升喜笑颜开:“以前就指望亩把儿地,老百姓咋能拔掉穷根,王书记的到来是俺村的福气啊,他还准备带领我们种大棚樱桃,发展农家乐,甚至开办草莓园婚庆呐,我们全村人都在期待。”

村委会主任于彦说,土桥村今年成立了香菇种植合作社,香菇大棚目前有84座,年收益可达300万元,带动25户贫困户种植香菇脱贫,65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实现分红,已经吸纳了近40人就业。“明年春节后准备再扩大规模,想投资的村民村里提供菌种和技术,不想投资的可以来打工,人均工资每天不低于80元,努力让大家都有钱挣,都能挣到钱。”王凯说。

“王书记与我们无亲无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家里的小女儿才两岁,他已经两个月没有回家了,天天和我们在一起。他来之后为我们村新建了文化广场和党员群众综合服务站,安装了路灯,打了一眼深水机井,现在吃水灌溉都有了保障,他每天为了我们村民的幸福来回奔波,我们怎么能好意思偷懒呢?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王书记为我们村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们必须得长期坚持下去,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老百姓早日过上好日子。”土桥村党支部书记李学念说。 (本报记者 张鸿雨)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