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中国加油
菜园
“初心”镜前的拷问
咏菊诗话
又到金秋蟹肥时
夜读偶记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0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咏菊诗话

 

○段伸眉

秋季是一个谷物丰收、金风送爽的季节,也是一个万花凋谢、草木萧疏的季节。而此时在园林、在山坡乃至桥头路边,菊花却正开得鲜艳夺目。那幽幽的清香、傲然的气节令不少诗人用如椽巨笔,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菊,以它特有的气质、品格和容貌,撩拨着诗人的灵感,激发着诗人的创作欲。古人很看重重阳节,这天可饮菊花酒,可插戴菊花,并登高赏菊,所以咏菊的诗大多与重阳有关。唐代诗人郑谷的《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此诗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不禁让人们想到:九九重阳,天高气爽,红日初照,人们络绎不绝,寻菊、赏菊、采菊、戴菊。诗文还展示了菊花的风采:丛丛秋菊,花缀露珠,晶莹明丽,缕缕清香,溢满池岸。它虽不像瓦松生长在高屋之上,仰天俯地,占尽日光月辉,但是沼泽低洼之地,阴暗潮湿之气造就了它的孤傲高洁和奉献品格,也使之有不卑不亢、不攀不比的淡泊精神。由此令我们想到“人淡如菊”的名句。

文贵在新。即使对同一题材,不同的诗人所描写的意境与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菊花》一诗中写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因为古代有重阳节赏菊的风俗,所以这一天无形中成了菊花节(为了押韵,故写九月八)。尽管它不像今天开封的菊花盛会那样,敲锣打鼓、隆重热闹,但此诗开头的“待到”二字,充满了热情的盼望、急切的期待。那一天定是菊花盛开,香冲云天、浸透长安,披着金黄盔甲的菊花独领风骚,占尽秋光,大街小巷、宫苑民庭都是它们的天下、它们的阵地。这时的菊花特立独行,豪迈粗犷,充满激情。它由幽人高士之花一跃而为具有战士风貌、战斗性格的勇士之花,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用“香阵”来形容。意象的奇特,比喻的新颖,词语的壮丽,意境的宽阔,真可谓独一无二。由此也会使我们不禁高歌毛泽东主席“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诗句,想象到当年闽西一带野菊沿路皆是,香溢战场的景象,虽是硝烟弥漫,但洋溢着乐观主义的精神。一个赞美农民起义,一个赞美革命战争,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们咏菊,还因为它有不随波逐流的人格魅力和坚守节操的不屈性格。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读此诗,仿佛看到疏篱旁边,一丛瘦菊顶着呼呼的北风,摇摆着如柴的身躯,冒着严寒的袭击,宁肯抱香死于枯干的枝头,也不向淫威屈膝,即便单枪匹马似的“独立”,也要孤军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此菊如一位坚贞的女子,高标绝俗,把尊严高高举过头顶,坚守着自持、独赏的气节,柔中带刚,宁死不屈,简直有“匹夫不可夺其志”的顽强和勇气。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今天的咏菊园地万花纷呈、姹紫嫣红,在赏菊、咏菊之时,请不要忘了缅怀我们的诗词文化。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