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华合论坛
3上一版  下一版4
 
海纳百川会聚英才 助推经济转型发展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6年8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市人才工作回眸
海纳百川会聚英才 助推经济转型发展

在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平顶山分中心,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在远程会诊
平顶山学院重点实验室组织博士团队开展科学研究
河南红英生态农业院士工作站挂牌成立
平煤神马集团与辽宁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聘请专家为我市拔尖人才授课
农业技术专家送科技下乡,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
平高集团张全民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张全民在检查仪器
平顶山技师学院时小广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时小广(左一)和学生一起检测精密零件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强市之本,是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力量。

聚英才而事业兴,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

对待人才的态度,就是对待发展的态度。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强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着力破解人才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瓶颈”,不断健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创新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方式,盘活人才存量,扩大人才增量,优化人才质量,为推动城市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平顶山作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转、重中之重在转,而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做好人才工作意义重大而任务艰巨。”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段君海说,“各级组织部门和相关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督导考核、扎实推进工作,注重统筹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狠抓落实,真正把人才工作各项举措抓实抓好,不断开创我市人才事业发展新局面,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能出彩。”

加强顶层设计

完善战略发展布局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科学发展,让鹰城百姓生活得更加美好,必须坚持人才优先,必须有一支能够引领和支撑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保证。破除人才发展的各种障碍,要加强顶层设计,努力在制度上创新,从制度根源破解人才瓶颈问题。

着眼大局大势,加强统筹谋划。市委研究制定了《平顶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战略目标为:到2020年,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我市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努力建成人才大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实现崛起”目标奠定人才保障基础。同时印发《关于构建人才工作责任体系,加强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强化各相关部门抓好人才工作的责任,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工作推动方式,促使全市各单位开展人才工作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谋划,充分调动各单位抓人才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全市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新局面。

为培育本土人才、盘活现有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2013年,市委组织部对全市人才工作进行全面调研,整体布局,科学谋划,决定用3年时间在全市实施“鹰城人才计划”,立足于各类人才的引、育、用,构建人才集聚高地。为增强“鹰城人才计划”实施的系统性和操作性,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实施“鹰城人才计划”的意见》,明确了三年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按照“总体安排、单个指导”的方法,相关责任单位分别制定了文化人才、教育人才、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卫生人才等7个具体培育方案“子计划”,形成了系统完备的“1+7”人才计划体系,使“计划”得到了充实完善。

为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制定出台了《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人才工作联络员制度》《人才工作重大事项和日常工作信息报告制度》等一系列文件,将“鹰城人才计划”实施情况作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点内容。在考核方式上,创新推行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评审制度,每年底组织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评审工作会,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各县(市、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分别就年度人才工作进行专项述职,现场评议打分,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部分。

借助“华合论坛”这一重大活动积极招才引智,延揽英才。为提高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实效性,我市对“十三五”期间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进行预判,从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重大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两大战略支撑性服务业,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健康养老三大高成长性服务业等方面,逐一列出需求的人才专业、重点行业及领域,通过“华合论坛”官网等媒介向社会公开。

一系列制度的实行,整合了全市力量,形成了上下贯通、左

右衔接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日趋完善。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广纳贤才、“以才促转”的胸怀和决心,为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强化政策引领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只有积极为人才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制定更加开放优惠的引进政策,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开辟绿色通道,才能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今年,我市在引进人才政策上实现了一个新突破,扶持力度之大、涉及领域之宽,前所未有。市委谋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助推经济转型的实施意见》,对创业、创新进行大力扶持,堪称是我市历史上含金量最高、分量最重、最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

按照我市制定的人才认定标准,对在平主持实施市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或科技重大专项的人才(团队),根据科研项目实施情况,最高可给予20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引进人才(团队)来平创办企业,或与引进单位签订有效的项目合作合同,地方财政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创业资金扶持。如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国际领先或填补国内空白,有较好的产业化开发潜力,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贡献,地方财政可给予最高3000万元创业资助。同时,在办公和研发场所、住房保障支持、生活津贴、落户服务保障等方面,我市也对引进人才明确了具体的扶持政策。

“作为事业单位,过去,由于受到编制总量、引才成本等限制,在引才中不能突破,也无法灵活。”市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市在全省率先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200个,实行“人进编增、编随人走、人走编销”的实名制管理,促进了事业单位对于各类高层次人才或急需特殊人才的引进,从根本上解决了引进人才受编制限制的问题,“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开辟了绿色通道,引才渠道更加畅通。”

为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市委重奖科技功臣。目前,已评选并表彰奖励5届45名科技工作人员,每人奖励10万元。

一系列的创新举措,为我市人才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潜力、新动力,充分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政策体系,营造了爱才、尊才、重才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引才、留才、用才的良好发展环境。

创新载体平台

构筑人才集聚高地

不但要有好体制、好政策,还要有一流的平台,才能引来一流的人才。近年来,我市积极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拓展引才渠道,统筹推进人才服务、引才模式、平台建设的提档升级,吸引更多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来平创新创业。

按照“缺什么引什么、需什么要什么”的原则,2010年至2015年,平煤神马集团累计引进各类主体专业大学毕业生6411人,引进急需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270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8名,全部充实到科研、技术及生产一线,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2013年以来,平顶山学院累计引进博士29人,硕士104人(不含2016年);聘请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谢伦灿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树锋等19人为特聘教授;与平高集团、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河南亚坤实业集团等著名企业行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了李国桢陶瓷学院等行业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为解决基层干部队伍年龄老化、人才缺乏的问题,2013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11名30岁以下的全日制研究生到乡(镇、街道)任职,优化了我市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储备了优秀后备人才。仅在2014年第五届“华合论坛”期间,我市就签约各类人才智力与技术合作项目49项,特聘客座教授12人,引进博士研究生12人,聘请高级专家学者80人。统筹抓好事业单位各类人才引进,并且公开招录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教育、医学、文艺类专业技术人才400余名。

近年来,我市成功创建了平顶山国家高新区、宝丰省级高新区,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通过这些载体平台,我市企业与国内外102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聚集了包括6名院士在内的一大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产品更新换代为主导目标的科技创新团队,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强柔性引智

打造发展“智力引擎”

柔性引智是我市立足市情、开创性做好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促进我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1月5日,市一院骨外二科门诊接诊的一位骨创伤重症患者可能不会想到,隔着电脑屏幕,就能接受郑大一附院骨科专家谭洪宇的远程诊断。4月6日,舞钢市人民医院的一位髋关节创伤患者在远程门诊中得到了市一院骨外三科主任陈炳灿的指导,顺利完成了病情的初步诊断……

远程门诊、远程教育、远程网络数字资源共享……市一院坚持深化医疗改革、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远程医疗线上服务,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远程医疗引智模式。建在该院的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平顶山分中心自2015年底投入运行以来,与郑大一附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远程门诊联动接诊疑难病人200余例,来自基层医院远程门诊接诊病例100多例,涵盖了骨科、肾内、儿科、心内科等多个专科。

实施柔性引智模式,平高集团积累了宝贵经验。依托河南省高压开关重点实验室,该集团与清华大学机电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韩书谟、钟建英等成功晋级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建立了自能式断路器电弧开断性能仿真分析的理论体系,在国内率先取得了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的特高压开关设备绝缘性能、开断性能等关键技术的突破,研制的1100KV电压等级的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以及800KV智能断路器等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为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团队,增加国际竞争力,该集团还与美国肯塔基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等国际高校研究机构开展项目合作,依托海外分公司及博士后工作站海外研究室平台,广泛开展国际学术科研交流及合作活动。

近年来,我市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的科技项目134个,通过合作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6.3亿元,新增经济效益26亿元。

激发创新活力

发挥人才最大效能

引好才更要留住才、用好才。以用为本,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把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目标,积极开展一系列载体活动,组织引导各类人才立足本职、面向基层,服务社会、报效家乡,为全市发展建言献策、帮带青年人才、帮扶基层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组织各类优秀人才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各类联系基层帮扶实践活动。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开展城乡学校对口支教等方式,实现优秀教育人才的交流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先后组织1300名农业技术人员开展了科技人员包千村行动、农业科技服务进党群服务中心(站)等活动,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及群众25万余人次;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组织科技、卫生、文化专业人才深入企业、农村基层一线,及时提供科技咨询、医疗义诊、文艺展演等服务。

开展创先争优,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科技进步奖49项,评选出市科技进步奖495项,培育、锻炼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涌现出市科技功臣35名、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两名、省科技创新团队7个、市科技创新团队17个。科技创新水平的全面提高,为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成立专家库,精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今年2月14日,市科协在全省率先启动推荐平顶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专家库专家人选工作。目前,各县(市、区)科协、所属全市学会(协会、研究会)已先期上报推荐专家人选400余名,并择优推荐6名专家人选为河南科技智库专家库专家,向“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专家”推荐18名上线专家,精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开展“人才工作服务企业发展年”活动。组建了由6个领域50名专家组成的市经济社会发展“智囊团”,实行市级领导联系“智囊团”成员制度,开展了“我为‘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等主题活动,积极组织“智囊团”成员深入企业、农村开展调研、研讨活动,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企业转型发展“把脉问诊”。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谁拥有人才,谁就能赢得未来。下一步,市人才办将继续围绕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完善机制,落实政策,创新载体,努力建设一支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更加优良的人才队伍,构筑人才高地,为我市爬坡过坎、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转型发展新征程中,开放的平顶山人才事业正勇往直前。

(本报记者 王民峰)

本版图片由市人才办提供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