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专版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生态文明:建设碧水蓝天新鹰城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6年8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态文明:建设碧水蓝天新鹰城

白龟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绿意浓
植树节市民在山顶公园斜坡开展植树护林活动
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响后,我市空气质量明显提升,蓝天白云美景常现
鲁山县尧山镇东竹园村新农村风貌 本版资料图片由李志勇、姜涛、牛智广摄
目前,我市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60余万亩,林地发展到31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2.4%;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达80个,合作社经营林地面积5万多亩。
2015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26.5亿元,林农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
截至目前,我市成功创建4个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国家级生态村、26个省级生态乡镇和351个省、市级生态村。2013年9月,我市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2015年3月被全国爱卫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为加快美丽鹰城建设,市八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打出系列“组合拳”,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突出,鹰城百姓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生态红利。

林业生态建设高潮迭起

8月18日,蓝天白云下的郏县白庙乡眼明寺森林公园树木葱茏,溪流潺潺,鸟鸣声阵阵。

五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积极实施“生态建市”战略,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鹰城。

按照“三区三点一网络”的林业发展格局,我市着力实施了山区生态体系建设、环城防护林及城郊森林建设、白龟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等八大重点工程,努力打造“城镇村庄绿岛镶嵌、山地丘陵绿衣相披、矿区塌陷区绿色覆盖、道路水系绿网相织”的山水森林城市景观。目前,我市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60余万亩,林地发展到310万亩,林木蓄积量达8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2.4%。2013年,我市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9个县(市、区)均创建成为省级林业生态县(市、区)。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逐步建立起林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林地流转面积逐年增加,纳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林地面积为269.65万亩,涉及138万人。在全部完成集体林地确权工作的同时,我市还不断强化集体林权管理,建立完善了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林地使用权流转、集体林地抵押贷款业务,“盘活”了林业资源,使分散经营的山林逐步向经营大户、经营企业集中,推动了林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为林业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全市各级金融机构累计办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1.85亿元,抵押林地面积3.43万亩,贷款农户达1200多户;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达80个,合作社经营林地面积5万多亩。

此外,截至2015年,我市新发展速生丰产林、高效经济林、木本油料林、生物质能源林等30多万亩。有林地面积的逐渐增大,为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林产品加工等涉林经济及农家乐旅游等林业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林业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形成了森林旅游业、林下经济、苗木花卉、食用菌、干鲜果、木材加工等六大林业优势产业,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效益整体得到提升。

目前,全市发展林地面积1000亩以上的非公有制林业大户达240多户,一大批涉林项目正在建设。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2015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26.5亿元,林农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五年来,我市持续实施蓝天、碧水、乡村清洁三大工程,坚持治、管、防、建一体抓, 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新鹰城。

——以“蓝天工程”为抓手,不断出重拳治理环境,向污染宣战,减煤、控车、抑尘、治源、增绿,一系列举措频频出台,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狠抓主要污染物减排和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推进工业、机动车、扬尘、农业面源等多种污染源综合防控,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我市强力推进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产能,大刀阔斧地做好“减法”,列入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的5家电力企业和4家企业大型供热锅炉(在用)全部完成脱硫、脱硝、除尘治理;列入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的36台燃煤小锅炉全部拆改到位。积极推进机动车尾气控制和油气回收综合治理。截至去年底,我市已淘汰黄标车3.068万辆,完成138座加油站、233

台油罐车的治理任务,并在全省首创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制度,调动了企业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主动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持续推进“碧水工程”。我市进一步加强白龟湖流域污染源治理、生态修复与保育、湿地修复、消除湖泊现有及潜在污染源,积极推进白龟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和城镇新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力争地表水出境断面达标;全面改善河流湖库等水体环境。

8月14日下午,在湛河综合治理平郏路桥段,依河而居的村民带着孩子、扶着老人沿河漫步,有说有笑,微风中清澈透底的河水微微荡漾,湛河俨然已成为一条绿色长廊、生态长廊、景观长廊。

201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向湛河污染宣战”,全力实现湛河全流域“河畅、水清、岸美、生态”的目标。经过三年努力,湛河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已成为持续推进“碧水工程”、打造城市生态形象的新名片。

——扎实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我市坚持以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为重点,以“美丽乡村”为抓手,按照“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与要求,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全面支持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培育建设美丽宜居小镇、中心村和特色村,努力创建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乡村人居环境。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发放“以奖代补”资金1419万元,成功创建4个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国家级生态村、26个省级生态乡镇和351个省、市级生态村,整治对象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2013年9月,我市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2015年3月,我市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品质和居民健康水平得到提升。

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夏日的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蓝天白云,花红树绿,水波荡漾,游人如织……如今,市民已充分感受到大气污染环境综合治理后鹰城的新气象。

今年7月8日,我市打响了全面治理大气污染攻坚战。各级各有关部门以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污等为突破口,迅速发起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一轮冲锋,并取得一定成效。

——扬尘污染治理取得明显进展。我市严格按照“六个到位”“六个百分之百”标准,对357个在建、新建施工工地督导检查,目前已有144个施工工地基本整改到位,清理露天堆土(“三堆”)8.3万立方米,覆盖防尘网36.4万平方米。城区北部区域扬尘整治强力推进,目前已清理路肩、边沟内垃圾杂物1.4万立方米,空白路段栽植绿篱4200平方米,绿化修剪路树18000棵;各县(市、区)针对道路交通扬尘,对全市76个重点扬尘路段进行监控治理,平均每天巡查道路里程2220公里,保洁里程达1664.5公里。

——机动车污染治理成效突出。市公安机关将应淘汰的黄标车、老旧车纳入机动车查缉布控系统,通过全市视频卡口进行拦截查处,并对查扣收缴的3460辆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进行集中销毁;排查整治渣土车1998辆,查处违法行为1717起。

——工业大气污染治理进展良好。全市10台统调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已完成6台,完成率60%;65台燃煤锅炉拆改任务已完成44台,完成率67.7%。其中,省定18台拆改任务已完成13台。7座水泥粉磨站无组织废气治理任务已完成4台,40台工业炉窑提标治理任务已完成34台。

7月份,全市PM10和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71微克/立方米和42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64微克/立方米和52微克/立方米,下降比例分别为47.4%和55.3%,同比提高8个和5个位次;优良天数28天,同比增加22天,优良天数所占比例90%,居全省第6位,同比提高12个位次,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一位。

平顶山,一座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之城正雏形渐露。

(本报记者 毛玺玺 张亚丹)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