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贾复与宝丰城
来自鲁山的民居和家丝绸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6年7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来自鲁山的民居和家丝绸

 

岳石头忙着织绸

李老庄祠堂

●张振营 文/图

李老庄位于鲁山县西北部瓦屋镇和观音寺乡交界处,一条宽阔的水泥路上标示有“李老庄村”,道路两旁是新建的水泥平房或楼房,这是近些年迁居于此的居民所建,而去老村则要拐个弯下个坡,走进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沟里。下得沟来,豁然开朗,古树老屋,就在眼前。

李老庄最值得看的,一个是民居,一个是手工丝绸的加工工艺。

A 古朴的民居

李老庄村目前保留有李氏祠堂和若干古民居。

祠堂就在村口,占地约200平方米,房梁上有一行毛笔书写的黑字,可以断定祠堂建于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祠堂不算高大,但很规整。院里还有一块碑,名为“家庙规矩碑叙”,据村中81岁的李正圆老人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块碑被用在村东一座小桥上,后经他手又拉了回来。碑上字迹模糊,李正圆也说不清楚碑文内容。他记得祖上传下来的规矩有勤俭、禁赌、忠孝等。过去,院子正中还有一个木制的祖楼,里边供奉着祖上的牌位,后来办学校就把祖楼拆了。李正圆介绍,村中120多户、500多口人,90%是李姓。祖上弟兄4个,李老庄是老二,明末清初从伊川县半坡村迁居而来。先祖的坟茔分散在好几处,清明祭祖时每家出一人,出门在外或已在外定居的李氏族人都会回来,先集中在祠堂举行仪式,然后到各处祭拜,最后回到祠堂吃饭。

村上300多年的老房子现在还有5处,除偶尔插补一下房坡,其余的都是老样子。还有一些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李老庄的旧民居虽然很破败,但很有特点。各宅院之间都有乱石铺就的甬道相隔,宅院正房一般三到五间。石砌的房基,干打垒的房墙,青砖镶框的门窗,青瓦覆顶,“骑马门楼”。院子的围墙也是干打垒的土墙,上面也盖着青瓦。虽没有粉刷,但外观来看,还算整齐。

李正圆的家在村后坡上,五间的地方建了三间主房两间偏房,也是上述构造。院里有几棵果树,我们就坐在果树下聊天。他介绍说,这样的房子结实耐用,房上用的梁、檩,都是栎树一类的山杂木,椽子是黄栌柴,木质坚硬。瓦下摊的泥也厚,墙也厚,里面冬暖夏凉,住着很舒服。但有个缺点就是过去的房子门窗普遍小,光线不好。

李正圆说,当初祖上在这里安家也是有讲究的。村子两边的两座小山起伏绵延,两山中间过去有一个大土包,似一明珠镶嵌在两山之间,包上有一棵4人才能抱住的黄楝树。村西头有一巨石,酷似龟头。因此,这里被称为“二龙戏珠龟把门”,是块风水宝地。于是祖先就在这里安了家。然后又在村子东西两头栽植了两个竹园。几百年来,翠竹郁郁,小溪潺潺,呵护着村里人安居乐业。

李姓人吃苦耐劳,在建好家园的同时,垦荒种地,养牛牧羊,家业越来越大。目前在李老庄村住的张家、刘家等几户外姓人家,都是过去李家长工的后代。

古老的传承

B

鲁山县是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柞蚕主产区,丝绸文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朝,鲁山绸就被列为贡品,并踏上了大唐帝国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1914年,鲁山绸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商品博览会,获“国际金奖”,被誉为“仙女织”。时至今日,鲁山县很多农民仍在养柞蚕,但大多粗加工成蚕丝,丝绸难得一见。鲁山绸分山丝绸和家丝绸两种。山丝绸是柞坡上放养的柞蚕的茧抽丝织成,家丝绸是吃桑叶、在室内养的蚕的茧抽丝加工而成,又称桑绸。山丝绸因手感粗糙,不易上色等原因,远不如桑绸受欢迎。据了解,鲁山山丝绸已断产20多年。家丝绸目前全县仅剩一家在生产,这就是居住在李老庄村的农民岳石头家。

岳石头家离老村大概有1000米的距离,越过一条河,一片竹林中隐现着两处宅院,后边的一家就是岳石头的家,家丝绸就产自他家的老屋里。

我来到这里时,正值5月中旬,绿树成荫,山花烂漫,翠竹着新妆。村里的人正忙着收菜籽,而岳石头夫妇却忙着与丝绸有关的事——岳石头去河里漂丝绸,老伴儿杜爱勤正在摆弄筐里的幼蚕。偌大的竹筐里养着一层蚕,青中泛白如豆青虫一样的幼蚕在筐中蠕动。真难想象,这丝滑的白绸竟是源自这种小虫子。为了养蚕,岳石头家的三亩地都种成了桑树。现在他们夫妇不干其他农活,专职养蚕织绸。

鲁山家丝绸,柔软、光滑、吸汗、耐碱、无皱纹、养皮肤、不沾身、透气性强、手感好。但要经过植桑养蚕、煮茧缫丝、络丝打纬、刷丝刷经、上机织绸,最后炼绸等几十道工序,烦琐又累人,市场需求量也不是太大,加上没有出去打工什么的来钱快,所以慢慢地从事这项工艺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岳石头之所以能够坚持,一是这个职业暂时还可以养家糊口,二是不想让这门手艺在自己手里失传。

岳石头的父亲岳玉松8岁时就到一家加工家丝绸的大户人家当学徒,学成了整套养蚕织绸技艺,后来还当上了师傅。老人家90岁还可以上机织绸,96岁还能络丝,98岁时无疾而终。

岳石头16岁高中毕业那年正值“文革”,学不能再上了,想着干织绸这活儿还能养家糊口,就来到父亲的作坊,成了一名学徒。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加上心灵手巧,岳石头上手很快,没过几年就掌握了养蚕织绸的全套技艺。上世纪七十年代,别人干农活一天只能挣几毛钱,可当时的绸子一匹就能卖到60元,平均下来一天能挣十几元,岳石头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岳石头家的两间南屋是展室,里边有摄影家为他拍摄的制作工序的照片,对着照片他讲述了大概的工序。

主要工序有:值桑、煮茧缫丝、络丝打纬、牵经、套头、闯轴、刷丝刷经、上机织绸、炼绸,最后晾晒。从养蚕到抽丝有13道工序,再织成绸,又是20多道工序。蚕茧收春秋两季。以春季为例,每年5月初他从蚕种基地买来大约6万只幼蚕,最终能结茧80公斤左右。从幼蚕接到家到结茧大约一个月时间,分五龄段,全以桑叶为食。收茧之后首先筛去黄斑茧、双公茧和薄皮茧等不适宜抽丝的坏茧,随后还要蒸茧,为的是防止蚕蛹生蛾,蒸过后还要晾干,这样的蚕茧能储存两年。然后是缫丝,就是把蚕茧放在约80℃的清水中浸泡,蚕茧会慢慢变软,蚕丝逐渐分离,此时需人工将丝抽出来,一般28至32根丝捻成一股,后缠绕在滚轮上自然晾干。缫丝之后是络丝,也就是把晾好的生丝一根一根缠绕在丝锭上。作坊里,杜爱勤正在从事这道工序,工具很不起眼,但稍不留神就会断丝,影响绸子质量。杜爱勤23岁嫁过来就开始干这活儿,到如今已经30多年了,还不能完全操作全套工序,现在主要负责络丝和打纬。络丝后要牵经、刷经、打纬,就是把蚕丝捋顺,为上机织绸做准备。这一切之后就要套头了,将一根根细丝接在织绸机上,一般2000根丝头套好要花费两天时间。

织绸的几个妇女都是岳石头家的亲戚,别人不愿意学,他就动员亲戚来帮忙。一台上百年的机器吱吱响个不停,织绸机上还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上下龙张口,下联是:左右凤点头,横批为:勤劳致富。

一般织好一匹绸子要4天时间。丝织成绸,这时的绸叫生绸,质感硬,不能做衣服。要经过后面极为细心地处理,将生绸变成熟绸才能销售,用行话说这叫炼绸。所谓炼绸,就是先将生绸浸泡在高温碳酸钠溶液中数小时,其间要不停地翻动,捞起的时间完全靠经验,捞早了不行,捞迟了也不行,分秒的误差就会影响到丝绸的质量。然后将丝绸放在阴凉处晾干,不能拧只能晾。晾干后的丝绸放入用猪胰子滚沸的水中反复搓洗半小时左右,再放入清水中浸泡3天3夜。浸泡的关键是丝绸不能有一点点露出水面,一旦露出水面,就会出现黑斑影响质量。浸泡完后,捞出拧至八成干,置于阴凉处,等到晾至九成干时叠齐,用棒槌捶击后摊开晾晒。经这样处理过的丝绸耐酸碱,放置几十年也不会变质。

每年春秋养两季桑蚕,一年收茧160公斤左右,抽丝30多公斤,可加工30匹丝绸,每匹售价2000多元,年收入6万多元。岳石头的手工丝绸因产量有限,并不愁销路。来买货的多是熟人,还有熟人介绍的人,也有一些这方面的专家来买。

2013年,岳石头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原养蚕织绸技艺(鲁山绸织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就是说,就目前来看,河南省能独自完成养蚕织绸全部制作技艺的唯有岳石头,从全国范围来看也是寥若晨星。目前我省相关部门正在将这一技艺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石头的3个子女都上了大学,他的技艺到了无人传承的地步。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