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邢晓蕊 通讯员张童)7月15日上午,平顶山教育学院艺术楼传出悠扬的丝竹管弦之声,学生和老师正在紧张排练戏曲。虽然天气炎热,该系教师每天照常上课,学生们也都坚持练习基本功。
平顶山教育学院戏曲舞蹈系拥有戏曲表演、舞蹈表演等精品专业,专业发展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教学成绩显著。多年来,该学院为我市培养了大批专业艺术人才,很多毕业生已成为我市豫剧团、曲剧团等专业团体的业务骨干,舞蹈专业学生也经常在省内外大型文艺活动中担当主力,且获奖无数。今年3月16日,该学院戏曲表演专业李鸿民名师工作室获批,成为全省唯一的戏曲表演专业名师工作室,极大地推动了戏曲舞蹈专业的发展,为更多热爱戏曲舞蹈艺术的学子架起了成长的桥梁。
强化技能训练 备战全国大赛
7月14日,记者走进该学院戏曲舞蹈系,近30名同学正在紧张地排练。这些学生有的在参加舞蹈集训,有的在备战全国技能大赛。指导老师从每个学生的基本功抓起,对踢腿、下腰、站姿、把杆等基本功严格训练,在动作要领上强调音乐韵律、身体协调等高度统一。
暑假期间,这些学生吃在老师家、住在办公室,每天坚持做早功,跑步、跳绳和倒立;坚持做晚功,软度、开度和技巧。该系的暑假课表上,记录着从7月4日到8月31日的教学安排。在周一到周五的课程中,专业老师根据技能大赛要求,重点对剧目、基功、武功、身段、把子、唱腔、念白、表演等进行强化训练。
崔家迎是该系培养的参赛选手之一,她嗓音亮、音域宽,情感表达细腻。该系主任李鸿民指导她学习豫剧《风雨故园》选段。为练好《小蜗牛》核心唱段,崔家迎充分把握人物角色,发挥其节奏顿挫、情绪张弛等艺术潜质,开头一声唱,如泣如诉,牵动观众心绪。唱到“粉身碎骨筋被抽”一句,她放开声腔,情感喷涌,引发观众的心灵震颤和情感共鸣。
开辟校企合作通道 推动艺术与市场接轨
目前,李鸿民名师工作室共有8名成员,其中高级职称有7人。该系有专兼职教师27人、“双师型”教师17人,拥有大型排练厅两个、中型练功房7个、演出剧院一个。演出服装、伴奏乐器、灯光音响等设施齐全,实训设施总投资260多万元,充分满足了日常教学和实训需求。
作为国家二级演员,李鸿民先后发表论文《豫剧男生高音唱法之我见》等十多篇论文,撰写专业教材《豫剧唱腔音乐解析》和《豫剧唱念基础知识》,这些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为给学生搭建实习就业平台,该系与平顶山市戏剧研究中心豫剧院及曲剧院、河南青联传媒歌舞剧团、鹤壁市豫剧团、郑州市豫剧院等十几家艺术团体签署了校团、校企合作协议。
按照工作室的目标规划,2016年将完成《戏曲唱念》《戏曲身段》《戏曲基武功》等实训课程,还要指导实训教学,开展教学成果展示,改革学业考核评价机制,接受社会和市场检验。目前,李鸿民名师工作室正在组建自己的艺术团,让舞蹈与戏曲艺术和市场接轨,通过学生的舞台实践促进课堂教学。
积极开展公益活动 搭建人才成长梯队
放暑假后,李鸿民和他的同事们比平时还忙,除了要给参加集训和技能竞赛的学生辅导外,每周还要到湛河区油坊头小学义务开展戏曲教学辅导活动,定期到市老干部大学给学员们上课。
在汝州市群艺馆义务授课时,李鸿民看到群众对文化艺术的渴求,感觉肩上责任重大。“群众是艺术的源泉,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应成为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李鸿民说,当前地方戏曲院校正面临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艰难局面,愿意让孩子学戏曲的家长很少,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戏曲发展的瓶颈。
作为演员、教育工作者,李鸿民和他的团队已经在这个舞台上坚守了几十年。尽管教学辛苦而忙碌,但他们始终带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