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李艳飞是卫东区人民法院民一庭的一名普通干警。清晨6点,闹钟铃响,他立马起床,开始给孩子做早餐。等孩子起床,陪着孩子吃完早饭,7点钟送孩子去上学——这是一天中难得的能够陪伴孩子的时光。
7点半,孩子送到学校,他开始步行到单位上班。没有时间来锻炼身体,上下班的路程就被充分利用起来,这也是身边好多同事都在运用的锻炼法宝。
上午8点10分,点名完毕,李艳飞的办公室门前就聚集了好几位等候的人。20分钟时间,他接待了这些赶早的人,引导他们述说重点问题,耐心解答事实。
8点30分,庭审即将开始,解答工作也完美结束——这是练足了时间精准控制的功夫。他抓起法袍,抱着卷宗,赶去审判庭,“你们回去再看看,如果还有疑问,再来找我”,伴随着诚恳的声音,人已不见了踪影。在高效的工作中,练就的还有这了得的腿上功夫。
10点30分,两个小时的庭审工作结束。从审判庭回到办公室,刚刚开完庭的当事人和当事人亲友也“浩浩荡荡”跟了进来。趁着刚开完庭的热乎劲儿,对这种家庭矛盾纠纷,他自是要做足调解工作,尽力化解矛盾。间杂着来领传票的、上诉的,调解工作在嘈杂的人声中进行。在接近中午时,经过几番较量、沟通,案件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为巩固调解的成果,更为方便当事人,他又迅速地开始制作文书。
一切处理完毕已接近中午12点半,李艳飞谢绝了当事人一起吃饭的好意,匆匆往家赶。无论如何中午要休息一下。毕竟,下午还有满满的工作在等着。
这样的下午很难得:没有安排庭审,也没有会议通知,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把堆积起来的文书写一写。这一坐下来就是3个多小时,中间也不断有当事人来反映各种各样的情况,他专注地游走在各种事务的处理与文书制作之间。
不知不觉,下午6点下班时间已过,院里逐渐安静下来。晚上7点多钟,李艳飞轻松地夹着一本卷宗走在回家的路上,开始愉悦地着手新分案件的准备工作。
这就是李艳飞的一天。
法官的时间,不只是在堆积如山的卷宗里,也不只是在扬起落下的法槌里,它还存在于匆匆的脚步和缜密的思考中。
如果说时光是个沙漏,如果说岁月是个小偷,那么卫东区人民法院刑庭庭长周刚就是一个“沙里拣金”的时间“擒拿手”。41岁的年龄,一副干练的模样,近视镜片后面的眼眸中掩不住睿智和理性的光芒。每次见到他,他都是抱着一大摞卷宗快步走,要么在去审判庭的路上,要么就是在庭审结束后回办公室的途中,总是步履匆匆。
在卫东区人民法院,还有一种人,他们的时间从执行令下达那一刻起,便失去了自己的支配。这就是执行法官。
大学毕业后,刘渊来到卫东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深刻体会到了执行工作的艰苦。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是常态;上班要钱、下班找人更是家常便饭;为了核实被执行人财产情况,跑个三五趟很正常,而蹲点守候,有时几天几夜也不一定能行……
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一个个案件当事人的接待里,在一起起案件的审理中;在苦口婆心的劝导里,在辨法析理的教育中;在送达的道路上,在保全的路途中;在事实与法律的思虑里,在文书制作的字斟句酌中……
(本报记者 田秀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