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6月29日电 (记者骆学峰)河北滦平县马营子乡近日发现了一张清朝光绪年间学习“热河官话”的文凭。
这张文凭保存在一个古旧的三折牛皮“护书”夹内。文凭是热河学堂颁发的热河官话字母拼写“卒业文凭”,颁发日期为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上有“热河官话字母学堂,为发给执照事,照得本学堂学生许清浦……本堂第四班学习卒业拼写合格等字样”。除此之外,还有一张热河警务学堂颁发的初等学生毕业“文凭”,文凭得主是河北滦平马营子籍学生许清浦。
“我小时候就有,是我爷爷留下来的,学的是官话,属于官方流通语言,我估计跟现在的普通话差不多。”许清浦的孙子许尚权说。
据记载,热河官话字母学堂是由北京官话字母学堂毕业生刘振华开办,主要推行当时产生的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的“官话合声字母”,简称“官话字母”。而官话是朝廷规范使用的正统语言,既剔除了满清人带来的东北口音中的土语,也减少了北京话的儿化音。
据当地文史专家滦平县政协副主席王国平介绍,有关文献资料证明,清朝入关以后,多尔衮开始实行圈地令,康熙八年废止圈地令,大批的满族贵族和有功之臣,从京畿等地迁到古北口外,在河北滦平建了二十四庄,包括五条御道、八大行宫等清朝的组织机构都设在这里。
“这些皇庄、王庄、旗庄,都直接隶属于内务府,往来之间使用的语言都是清朝朝廷极力推广的官话,这种官话就是现在普通话的前身,现在村落的形成和现代人所传承的语言,从清朝过来建皇庄、王庄、旗庄开始,就形成了这种语言规范。”王国平告诉记者,“这种语言规范一直传承到今天,既没有了土著民族语言的历史传承,又避开了北京地方土话,从一开始所使用的就是朝廷推广的满族人所讲的北京话,也就是官话,为后来的普通话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曾有语言专家到滦平县金沟屯镇做过普通话语音采集工作,认为滦平人音准分明,声韵调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尾音,滦平方言与普通话标准音具有较高的相似度,成为普通话标准音的采集地,被誉为“普通话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