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里达州奥兰多6月12日发生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枪击案。在当下美国特有政治生态中,在距大选不到5个月的时点,枪击案在政治方面引发“喧哗与骚动”。循着2016年大选相似的轨迹,这一枪击案再度分化美国政治,撕裂着美国社会。
“分化点”之一,美国走向“更包容”还是“更设防”?半年多时间内,美国相继发生南加州和奥兰多两起重大枪击案,其制造者或多或少与移民相关,且都有“激进倾向”。
但是,假如因此而对特定族群、特定地区来源人群进行防范并推而广之,美国甚至可能在社区间建立无形的“墙”。民调显示,宣扬“建墙”、禁止穆斯林入境的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特朗普,在巴黎恐袭、南加州枪击案后支持率飙升。这凸显美国的“外来恐惧”并非空穴来风,且有一定的民意基础。奥兰多枪击案后,特朗普重申这一主张,试图借枪击案再次激活部分人心中的“恐惧”。
特殊情况下,言辞激烈会博眼球并成热门话题,但保守派的“设防”难赢得更广泛的响应。它不仅可能激化族群矛盾,甚至适得其反。“设防”必将增加社会隔阂、强化部分群体的边缘化倾向。
美国警方目前正在调查奥兰多枪击是“独狼”行动还是由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策划。有分析人士指出,对“伊斯兰国”而言,两者的效果几乎相当。它已通过社交网络等宣传手段,培养了土生土长的极端倾向“独狼”。如果“边缘化”加剧,极端组织势必扩大其发展成员的土壤,获得更大的社会心理空间,将可能防不胜防。面对这样的袭击,虽然见效慢但最终有效的“心药”仍是社会包容。
“分化点”之二,美国需要“强力反恐”还是“常规反恐”?奥兰多枪击案发生后,特朗普说奥巴马政府反恐不够强硬。保守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常驻联合国前代表博尔顿撰文说,奥巴马政府反恐是“怠惰、没准备的”,对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伊斯兰国”武装“缓慢、随便的进攻”给了他们时间和机会。
“9·11”之后,美国反恐已经16个年头了。但奥兰多枪击案再次表明,美国仍未走出“越反越恐”的怪圈。如何反恐、如何应对恐怖主义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左”“右”之间吵嚷的焦点。
但争吵却未必吵出结果。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以及现在叙、伊进行的反恐,都插入了干预主权、推翻政权的“附加使命”,结果造成一些国家社会“结构性的崩溃”,成为“伊斯兰国”崛起和繁衍的契机,导致“结构性的回击”。问题不在于如何反恐,而在于反恐中摒弃强权政治。
总之,奥兰多枪击案继续分化美国政治,撕裂着美国社会,但“左”“右”争吵中达成妥协一致,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据新华社纽约6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