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邢晓蕊 通讯员张童)6月1日下午,平顶山教育学院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在该院3D教室举行。25名选手你方诵罢我登场,学生们借助乐器演奏、背景音乐、舞台情景、PPT展示等形式,开启了一场聆听先贤智慧的视听盛宴。
《我爱这土地》《念奴娇·赤壁怀古》《相信未来》……选手们押着诗词的韵脚,踏着婉约的节拍,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和风细雨,时而如小桥流水动人心弦,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深情诠释着不同风格的作品。
据该学院中文系主任穆卫平介绍,学院把这次经典诵读活动定位于教学成果展示。2015年把经典诵读作为“项目工程”引入课堂教学,确定诵读教材,精选必背篇目,并在幼儿师范部搞试点。之后,各系部各班级全面展开,学生早自习集体诵读,课外活动集中辅导,中文系老师加大课堂教学的诵读比重,学生积极参与。这次诵读比赛班级报名踊跃,各系部对报名学生进行遴选,并限定名额,在确定入围学生后,老师进行一对一强化训练。
刘梦里是该学院中文系2015级语文教育1班学生,她朗诵的是《沁园春·长沙》。两个月前,她就着手准备,搜资料、看图片、通读毛泽东的长征组诗。在反复的诵读中,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掌握表达的娴熟技巧。“学院开展诵读活动,对我演讲很有帮助。上学期我参加了演讲比赛,去年参加社团举行的《超级演说家》和辩论赛,每次都获奖。”刘梦里说。
在马小溪老师的课堂上,2015级学生已把诗经、楚辞、战国策、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百家列入必背篇目,学生的作业主要是大量诵读经典作品,好多政论文和策论文已成为学生的首选。“这些优秀作品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经验总结,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构成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人文素养。在经典文化熏陶下,学生们规范自己的言行,坚定文化的自信,坚守精神的家园,传承优秀的民族气质。”马小溪说。
一等奖获得者李可心,是个喜欢唱歌、跳舞、弹琴的音乐系学生,对诵读有浓厚的兴趣。为把握好朗诵的节奏和情感基调,给她古筝伴奏的白天孜和她一起背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不背诵的话,古筝的节奏与诵读不好合拍。”白天孜说。
该学院教授现代汉语的刘天堂老师认为,诵读是学习诗词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诵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过度整齐划一的齐读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读,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觉,从而达到顺畅流利。刘天堂说,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诵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思想、读出层次、读出情感、读出感悟。在经典诵读的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才能入境悟情。
“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比赛已成为我院教育教学的新常态,对培养优秀的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是个很好的促进,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不仅植入学生的心灵,而且会继续传承下去。虽然社会在不断进步,但经典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担任此次诵读大赛评委的宋新宇老师说。
“学院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坚持‘四三两突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要教会学生技术技能,更要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经典诵读是很好的方式。这次活动是我院‘中国梦’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熟读成诵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厚的氛围,从而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院长李明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