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始建于1956年,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国家级爱婴医院、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示范基地医院、全省群众满意医院。医院现有开放床位1500张,在职职工1946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582人,高级职称21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17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跨世纪学科带头人89人。开设门诊科室65个、临床科室42个、医技科室9个,形成了以普外科、骨科、心血管内外科、神经内外科、儿科、妇产科、内分泌代谢科、肿瘤科为中心的八大重点学科群。其中,脊柱外科和内分泌代谢科为省重点培育学科,拥有3.0T核磁、1.5T核磁、256排极速CT、64排CT、直线加速器、血管造影机、西门子乳腺全容积彩超、高端心脏彩超等国内先进大型医疗设备。新规划建设的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含市儿童医院)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500张,总投资概算11亿元,是现代化、数字化、园林化的区域医疗中心。今年11月13日,医院将迎来建院60周年,以此为契机,该院将不断创新医院管理模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科研水平,着力建设群众满意的现代化三级甲等公立医院。
在市一院2号楼16层,走进占地1700多平方米的市远程医学分中心,除了不由自主发出惊叹声外,更能真切感受到互联网助力医学带来的强大冲击。中心采用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配备有多学科综合会诊室、影像会诊室、心电会诊室、病理会诊室、专科门诊、重症会诊室、电子图书室、会议室、数据中心等,满足了入网医院间开展远程会诊、视频会议、手术直播、远程教育、信息共享等综合应用的需要,中心内部环境、软硬件配备、场地规模等方面全省领先,为我市首家。
2014年,河南省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及省卫计委牵头,致力联合打造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机构远程会诊平台。2015年,在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郑大一附院)及市卫计委的大力支持下,作为地市级远程医学分中心之一,市一院以深化医改、创新模式、惠及民生为己任,承担起市远程医学中心的建设任务。2015年底,市远程医学中心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真正开启了我市智慧医疗的新时代——优质医学资源通过远程医学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了数字医疗和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
医疗资源实现共享 破解病人就医难题
生病了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看病;还能接受郑州、北京、上海大医院专家的“面对面”诊疗;农村基层医师参加学术会不用再跑来跑去,通过视频会议就能听取知名教授讲座……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在市远程医学中心变成了现实。
远程视频会诊不仅拉近了医患距离,更能为患者节省费用,便捷及时,在一定程度上为百姓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远程医疗服务使病人必须亲自去医院看病的单一传统模式逐渐改变,偏远地区和农村等地的百姓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科技医学完美结合 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自市远程医学中心建立以来,市一院已成功完成百余例疑难病人远程会诊,涉及内科、外科、影像学科等各个专业,而这一数据也将随着市区各医院的医疗资源共享而增加。
市远程医学中心的建立与运行,使科技和医学得到了完美的结合。通过尖端远程平台,我市医院的临床医疗工作,如手术指导、远程查房、远程教学、疑难患者转诊等方面得到了来自国家级、省级医院的重要帮助。同时,也为医院医务人员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对丰富医生临床经验、提高诊断治疗水平、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等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级联动一体建设 省市县乡村齐发展
通过采用当今最先进、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但更需要学术的交流。市远程医学中心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市一院与郑大一附院、北京解放军301医院等知名医院的联系,构建远程会诊模式,还承担起我市5个县(市)级远程医学分中心的会诊任务以及3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远程心电诊断任务。五级联动的医疗体系通过远程医学视频会议,不仅节省时间,降低学术研讨成本,而且增加了与上级医院专家的交流时间,有力地促进了医学知识的推陈出新。
按照计划,市一院远程医学中心下一步将逐步完成县二级医院的远程对接,真正实现分级诊疗,也更加方便双向转诊。除了远程会诊、医疗教育培训外,还实现接诊、医疗培训、影像、心电会诊等,真正做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建设,将深化医改、创新模式落到实处,使我市百姓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李莹 牛瑛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