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读者之声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反思虚假大学背后的多重社会弊端
下期话题预告:老师被家长打了
共同维护
语文教材修订凸显文化自信
换个角度看“肉夹馍标准化”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6年5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反思虚假大学背后的多重社会弊端

 

话题背景

5月18日,上大学网与百度安全共同发布了《上大学网第五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共揭露全国73所虚假大学,涉及16个省市,其中北京最多,有23所,其次是山东,有8所。自2013年以来,该机构已累计公布5批400余所虚假大学。

虚假大学不同于野鸡大学,野鸡大学起码有实体学校,只是学历不被承认。而虚假大学压根儿连实体学校都没有,也少有师资或教学,主要是“办假文凭”的钓鱼网站,是网络诈骗的一种。

堵住监管漏洞 铲除生存土壤

吕府刚(叶县县委办公室)

虚假大学之所以屡曝屡有、屡打屡生、泛滥成灾,根源还是不健康的求学心态以及社会畸形的学历崇拜,说到底浮躁的社会风气正是虚假大学产业链的现实土壤。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虚假大学不仅要曝光在“阳光”下,更要关进制度“笼子”里,斩杀在法制“利剑”下。笔者建议,一是聚合力堵漏洞。教育、网信、公安、工商等部门以及社会力量应打出组合拳,在监管环节拧紧一扣、深挖一尺,严格把关、集中治理、重拳出击,彻底铲除虚假大学生存的土壤,全面封堵虚假大学运行的路径。二是建机制保长效。要想釜底抽薪,就要从学位授予制度、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努力构建“不唯文凭”“重学历更重能力”的理性人才观和科学的人才评价考核体制。同时,应尽快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严格惩戒机制,让文凭造假者产生信用污点,在现实中寸步难行。三是转观念正风气。考生及家长应端正心态,不能偏信潜规则,不要认为只要掏钱分数再低也能上大学,更不可以觉得上大学无非为了一纸文凭。

全社会都应认识到虚假文凭的危害性,对虚假大学人人喊打,正本清源,还教育事业一个阳光清澈的环境。

虚假大学害死人

刘勤(平顶山市第二高级中学)

乍一看“虚假大学”这个词,恍如回到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中的一个情节:男主人公方鸿渐花钱买一个克莱登大学文凭,戴着博士帽的照片寄回国内,立刻引起极大的轰动。光宗耀祖,父母脸上有光自不必说,就连已经去世的未婚妻的家人也引以为自豪,将之奉若上宾;母校将他作为楷模,邀请他回校做演讲,结果漏洞百出,贻笑大方。

虚假大学害死人。而今,虚假大学跟野草一样,层出不穷,铲除一茬又长出一茬,症结在哪儿?关键是虚假文凭有市场,有需求。求职、就业如果有一张叫得响的文凭,犹如多了一块敲门砖;升职、考核,文凭也是一个硬条件,甚至落户都要看你什么学历。年轻人去单位应聘,对方先不看能力如何,却要问问什么学历,如果没有文凭,连应聘的资格都没有了。

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这个社会还是重文凭、轻能力的。如果我们的国家、社会能真正做到重能力、轻文凭,那么虚假大学还有存在的市场吗?因此国家应当在治本上下功夫,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政策支持。

要联合打假

张皖凌(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

虚假大学为何年年打年年有、层出不穷呢?

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被蒙骗了。现如今的虚假大学是假大学、假文凭、假认证一条龙,一般人没有练就火眼金睛很难识破。为了行骗方便,很多虚假大学都自己设有在线学历查询入口,信誓旦旦声称“证书在学校官网上可查”,既如此,谁能不信?

二是自愿上当。有人明知那些证书是假的,但因为报考、升职、考核、入户等需求,对假文凭趋之若鹜。花钱作假,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虚假大学的泛滥。

三是监管缺位。虚假大学曝光了一批又一批,相关部门却相互推诿,相互扯皮。教育部门表示假文凭的本质属于电信诈骗,教育部门难以管理;公安部门则说,如果没有报案,取证比较困难,难以查处。

虚假大学扰乱了社会秩序,对社会诚信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恳切希望公安、教育、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此类犯罪。

组合出拳方能治乱

梁宝辉(叶县县委办公室)

推进教育公平,必须规范教育秩序,决不容许虚假大学有任何生存空间。然而,虚假大学的屡禁不止却愈演愈烈,让不少家长和考生忧心忡忡。

平心而论,虚假大学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考生和家长的“唯大学论”、用人单位的“唯学历论”。因此,整治虚假大学,不妨打出组合拳,以便精准施治。

一是教育部门要权威发布。虚假大学不容易发现,但正规大学都有备案,教育部门不妨转变观念,换个角度想问题,把正规高校名单分批次公之于众,对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前置审批,不给不法分子钻空子的机会。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正规高校的知名度和辨识度,也能让家长和考生有效甄别真伪,那些虚假大学自然就无处藏身。

二是家长、考生要理性判断。考生和家长是识别虚假大学的最后把关人,选择报考学校要慎之又慎,不能“病急乱投医”或“死马当活马医”。特别是那些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一旦有高校主动伸出橄榄枝,更应理性对待,虽不能实地考察,也应该多方打听,切不可盲目报考,中了圈套。

三是改变“唯学历论”的用人标准。中国社会有着浓郁的学历情结,只要崇尚学历的社会形态不变,虚假大学、野鸡大学就难绝迹。当然,学历的高低确实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个人优秀与否,但绝不是丈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实际工作的能力、为人处世的品性这些甚至比学历更重要。

提供一面“照妖镜”

田晓泉(卫东区雷锋小学)

曝光虚假大学,相当于给高考考生及其家长提供了一面“照妖镜”。

上下班总要路过一所高中,每逢高考,这所学校院墙外面就有不少人散发招生宣传广告,那些广告页铺天盖地,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真假难辨。相信那些宣传,可能上当受骗,不信则有错过理想大学的可能,这可让孩子们如何是好?

虚假大学被曝光,害人的大学名单集中在一起,相当于给考生、家长提供了一面“照妖镜”,他们打开手机、电脑,对照名单,很快就能看清那些虚假大学的真面目,从而做出正确选择。

有“照妖镜”帮忙,不少考生将如我们希望的那样——不走弯路,顺利升学。

齐抓共管提升防范打击力度

邱利刚(湛河区马庄街道办事处)

这些虚假大学网站行骗惯用的手法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流动性强,所以每年仍有不少人上当受骗。

对此,考生和家长首先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如果自己不能确认某些大学的真假,不妨委托老师、同学帮助确认。切记,目前教育部认定的学历查询网站只有一家——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简称“学信网”)。一旦遇到上当受骗的情况,要立即报案,在挽回自身损失的同时,也给别人起到提醒的作用。

另外,建议将全国各地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的网址全部前置审批,统一改为edu.cn的域名。在查处与取缔的过程中,教育、网信、公安、工商等部门应联合执法,加大对虚假大学以及制售虚假文凭的打击力度,并给予法律的严惩。

还有,虚假大学的网站服务器很多在境外,应加强国家之间互联网域名、虚拟主机、IP地址等方面的监管合作,严厉打击各类虚假教育类网站。

要让层出不穷的虚假大学消失,光靠曝光、打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转变社会观念、净化人才市场环境,从各个环节重点防范和击破,才能挤压虚假大学的市场运作空间。

上了虚假大学,岂能全怪“有关部门”?

5月18日,上大学网公布了《第五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共揭露全国73所虚假大学。自2013年以来,该机构已累计公布5批400余所虚假大学。

此榜一出,网络上一片哗然,舆论也都一边倒地斥责“有关部门”不作为。

“有关部门”到底是哪些部门?有人说,毫无疑问,这是教育部门的事。有人说,虚假宣传、无证经营,工商部门得管。还有人说,网信部门应该严控域名注册,及时封杀网站。也有人认为,这是诈骗行为,公安机关不能不管啊。

诚然,权责不明晰导致的监管纰漏,是虚假大学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可是,问题真的就全出在这儿了吗?

掉进虚假大学陷阱的人大致有两类:第一类是事先不知情,稀里糊涂被骗;第二类是很清楚其中的套路,但仍心存侥幸。

关于第一类人我想说的是,在大家的印象中,填报志愿时难道不是该抱着那本厚厚的《招生考试之友》研究几天几夜吗?或者打电话到学校问问具体情况,上网查查往届学生对学校的评价;又或者亲自去一趟要报考的学校踩点。怎么说都不可能仅在一个生疏的网站上简单了事啊。高考本是人生大事,志愿填报本应小心谨慎,可是就凭几句虚假宣传,也不走正规的渠道和流程,被骗可不就在所难免嘛。

第二类人则心知肚明虚假大学贩卖的是假学历,为了找工作、评职称,仍怀着虚荣和侥幸心理,甘愿往陷阱里跳,这就不能全怪“有关部门”了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明晰权责,加强监管,让虚假大学无处藏身。当然,高考学子及其家长也要提高识假辨假能力,端正人生态度,勇于向虚假大学说“不”。

(榴莲)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