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读者之声
3上一版  下一版4
 
别让校园欺凌成为青春的一道疤
下期话题预告:“野鸡大学”被曝光
“新功能”
根治“牛皮癣”号段让公众耳根清净
打印一张A4纸上百元是谁的“标准”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6年5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让校园欺凌成为青春的一道疤

新城派出所案件侦办大队教导员魏丽晓在卫东区举行的小学生安全教育课上向同学们发放预防拐骗、欺凌等不法侵害的宣传材料。(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王尧 摄
 

话题背景

教育部网站5月9日发布通知,各地各中小学校将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此举受到舆论的高度关注。

刹住校园欺凌的邪风

于炳绅 (天津市河东区)

本来以为,孩子们打打闹闹算不上什么大事,然而稍加关注就会发现,当下报道的校园欺凌事件俨然早已超出了孩子们淘气恶作剧的范畴,甚至已经出现涉黄、涉黑的苗头!正是因为校园欺凌屡禁不止,使得许多学生不敢上学,家长亦是忧心忡忡,致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损,也使得校园内一片乌烟瘴气。

校园欺凌,并非仅仅是孩子们简单幼稚的不安分或“人来疯式取笑”的突发奇想,当事人的家庭教养、道德素质、法律意识及三观取向等,显然已经受到不良风气的严重影响和极不健康思想的支配,施暴者从肆意凌辱他人的行为和过程中,获得精神、物质等方面的满足。长此以往,和谐校园、书香校园,还如何能不受干扰地承担起教书育人、培养栋梁之材的重任?校园风气的净化改善和安全防范,已经刻不容缓!

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作为专项治理的责任主体,要补足教育短板,尤其是加强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呵护孩子的心灵

崔炳信 (山东潍坊青州市)

正值豆蔻年华的孩子,为何变得如此暴戾?

首先是来自社会的原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万花筒般的世界早已变得赤裸裸,曾让孩子脸红、生畏的镜头已是司空见惯,在如此“熏陶”之下,“免疫力”低下的孩子变得自私、冷漠、爱慕虚荣甚至私欲膨胀,唯我独尊;其次便是家庭和学校教育之过了。家长爱孩子,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灌输的是“考高分上好的大学”的理念,当孩子走进学校,只要埋头苦读取得高分就给学校贴了金,让老师受了益,便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很少去关注团结友爱、责任意识及人格的培养。在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的情况下,有些孩子通过找身边的同学发泄、施暴,来改变自己内心的种种不平衡,从而树立起所谓的“地位”,而大多数受害者往往采取逆来顺受、得过且过的态度,从而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气焰。

前些天在集市一角,目睹这样一幕:一群初中生模样的孩子打架,并且不断有“增援力量”加入进来,由原先的八九个孩子猛增到近20人。我正焦灼不安,幸运的是陆续有家长赶来,把孩子喊走了,“战事”取消。

事后了解到,原来,阻止孩子群殴的幕后“功臣”竟是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围观的人给她打了电话,她赶到现场,却没有上前,因为如果上前制止只会让孩子一哄而散,他们还会去别处生事。所以,老师选择给孩子家长打电话,彻底解决事端。事情虽然过去了,老师却依旧忧心忡忡:“要真正杜绝校园欺凌,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携起手来,从呵护孩子的心灵开始!”

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杨远辉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

有一次,我站在店门口等孩子放学,来了几名穿着打扮不像学生的未成年女孩子,在店门口嘀嘀咕咕,“等她来了,你就把她叫住,看我怎么收拾她”。听了她们的话,我还在纳闷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过了一会儿,一个经常来我店里购物的顾客的孩子放学归来,被刚才那几位堵在了门口,带着向小区深处走去,我感觉势头不对,急忙回到店里给顾客打电话。事后那位顾客对我说,“幸亏你及时通知了我,当我赶回来找到女儿时,那几名未成年女子正要殴打她,我当即报了警,警察对那几个女孩子进行了批评教育。”

作为一名成年人,首先要勇于站出来制止此类事件的发生,也许你的一声叱喝、一通电话都极大可能制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比如,要让孩子学会拒绝。当有人相约到偏僻的地方玩耍时,要坚决拒绝。教导孩子在受到侵犯时要立即逃脱,并及时报警寻求帮助。

加大惩戒力度

梁云祥 (汝州夏店乡)

整治校园欺凌,一方面要以加强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为主,另一方面要从有效震慑校园欺凌行为、彻底消除校园欺凌现象出发,要让暴力实施者付出应有代价。根据《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的精神,对在校园欺凌中涉嫌违法犯罪的,学校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但是那些还没有够上犯罪的校园欺凌行为,恐怕不能只是教育批评就算了,也应该给予应有的惩戒。一些校园欺凌行为之所以一发再发,其侮辱、欺凌的程度一再突破底线,不能不说与惩戒力度不够有关。许多家长发问:同在一所学校,同样接受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为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遵纪守法,唯有那些欺凌的学生不懂法?如果听任一些学生借口“不懂法”以强凌弱,就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公。

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对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是必要的,但要形成长效机制,恐怕得多管齐下,包括制定必要、有效的惩戒制度。这种惩戒既有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追究,也有毫不含糊的赔偿、矫正措施,尤其是后者,针对性更强。要让所有学生明白,一次欺凌行为就要付出不小的代价,绝不再仅仅是接受批评教育就能轻松过关。

多管齐下方能标本兼治

梁宝辉 (叶县县委办公室)

近期,校园欺凌事件屡有发生,从辱骂殴打、强迫脱衣到拍照上网,变本加厉的欺凌方式,正挑战着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欲治顽疾,先探病因。导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因素很多,比如家庭的疏于沟通,学校的教育缺陷,社会的负面影响,还有学生的不良心理。因此,遏制校园欺凌,多管齐下方能标本兼治。

一是学生要讲和善。有的学生不尊重生命,不珍惜生命,法制观念淡薄,自我把控能力不强,遇事往往暴力解决。让与人为善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教育,重塑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家庭要育家风。家风不好,孩子就会出问题。特别是那些外出务工家庭、单亲家庭等,家庭教育断链,孩子成长犹如疯长之木,无人打理,势必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良好的家风能够让孩子耳濡目染,产生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远比面红耳赤的责骂,或拳脚相加的暴力实用得多。三是学校要重教育。当前,一些学校仍在强化应试教育,只重学习成绩,忽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不但要认真组织好、实施好校园欺凌专项治理行动,遏制校园欺凌蔓延势头,更要转变教育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四是社会要聚能量。社会是个大染缸,特别受影视暴力、网络暴力影响,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日渐扭曲,暴力极端事件增多。所以,社会大众应该有所担当,凝聚更多正能量,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浓厚氛围。

加强教育是第一要务

崔振祥(市国土资源局卫东分局)

校园欺凌,轻者受言语之辱、皮肉之苦,重者致死致残,让人触目惊心。整治校园欺凌,是一个系统工程,事后处理当然重要,而加强教育,防患于未然,则是第一要务。

一是加强法制教育。青少年由于受不良网络、媒体影响,出于好奇、盲目无知和游戏心理,对同学进行侮辱、欺凌,一时冲动,不计后果,下手不知轻重,以致酿成大祸。要结合真实案例,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让青少年知道,对同学进行欺凌是不道德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是要受到法律惩处的,从而有所畏惧,有所警醒。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丰富多彩的有效形式,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弘扬社会正义。三是加强家庭教育。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难免有限,加强家庭教育显得更为有效和直接。家长除了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对孩子接触的人、交往的朋友、喜欢看的东西、异常的动态予以密切关注,教育孩子如被欺凌一定要告诉老师和家长,和学校、老师做好沟通配合,防微杜渐,抓早抓小,及时纠偏,让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絮语

共同铲除校园欺凌存在的土壤

近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首次就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奏响了整治校园欺凌、避免暴力蔓延的冲锋号。

校园欺凌绝不是“孩子之间打架”那么简单,相对于暴力造成实际损伤的攻击行为,欺凌则会给受害者造成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伤害。备受关注的洛杉矶中国留学生施虐同胞一案,受害人被扒光衣服、用打火机点燃头发、强迫她趴在地上吃沙子等,其间还有人用手机拍下受虐照和裸照。而这些更加隐蔽的欺凌方式给受害者带来的心理创伤,远远超出几拳头、几巴掌。

从一段段公开的视频来看,那种与未成年极不相称的冷漠和残忍不得不让成人世界为之震撼: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客观地讲,校园欺凌是一个社会问题,成因也较为复杂。校园施暴者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贪恋暴力,他们的施暴行为与社会风气、法律建设、学校管理、家庭环境等多方面有关。正因如此,整治校园欺凌,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必须着眼长远,多方合力。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熟的经验。单就学校教育来说,以美国为例,学校在孩子5岁刚入学起就会开展反校园欺凌教育,帮助孩子认知欺凌行为,也包括语言攻击、群体孤立、羞辱戏弄等冷暴力。同时,学校还建立有行之有效的惩戒工具,分别设定各类禁止性的行为,其规定极其详尽,包括推碰他人、投掷物品、向他人吐唾沫等,违反规定学校可以处分,比如予以告诫、逐出课堂、开除等。

同时,法律和制度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在保护未成年人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之间寻求平衡点,明确法律界定和惩戒措施,建立校园欺凌的预防、处理制度及应急处置预案。家庭教育也不能缺位,长期以来“管控有余,教育不足”让孩子背负过多压力,催生心理障碍,家长的积极参与、言传身教,将有助于孩子培养底线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为了孩子,各方都必须尽快行动起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共同铲除校园欺凌存在的土壤。

(墨墨)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