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片人方励为著名导演吴天明遗作《百鸟朝凤》求影院排片下跪磕头,影片票房旋即从300多万飙至4500万元。已故导演绝唱因“一跪”逆袭尽管是个例,但其背后凸显的却是文艺片艰难求生的普遍难题。
在电影产业发达的西方国家,文艺片同样处境尴尬,但它们却能凭借相对成熟的机制和措施获得反哺,在电影市场中绽放盎然生机。
收入预支——护佑探求之旅
《铁齿铜牙纪晓岚》编剧史航将“跪求”视作“苦谏”,认为中国文艺片深陷“零反哺”困境。他对新华社记者举例,曾有一部他特别想看的电影《碧罗雪山》,但全国只有一家影院放映,且场次有限,他只能就着影片上映场次去看,“总有一些电影沦落人世间,或者飘落成为海上花”。
而在艺术电影土壤成熟的法国,史航之叹或可化解。法国对文艺片主要采取艺术院线补贴和资金支持两种方式。
法国专设“艺术与实验电影”类别,由专门委员会界定。参照电影院所在区域内人口数、放映总场次等标准,当影院总排片中此类影片达到一定比例时,就可向国家电影中心申请列入“艺术与实验电影”影院,一旦通过审核便可获得优惠税收政策和补贴。此类影院补贴为期1年,每年都需重新申请并接受资格审查,有效避免了艺术院线商业化。2015年,法国有1100多家电影院被归为此类,覆盖全法各个地区。
法国国家电影中心还设有支持艺术电影的“收入预支”机制,每年有50多部影片拍摄计划能得到总额约3000万欧元的资金支持。影片上映后,如票房达到规定值,后续票房收入将用来归还此前所获资助。
“收入预支”机制建立于1959年,为推动具有世界影响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几代艺术电影大师,如新浪潮双杰戈达尔和特吕弗。
法国国家电影中心的重要资金来源是高达10.72%的电影院入场税。目前法国电影市场上美国片比例近五成,换言之,好莱坞商业片在法票房收入也是支持法国艺术电影的重要资金来源,法国人用好莱坞影片票房为法国艺术电影发展注资。
专属院线——营造守望之地
著名影评人李星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百鸟朝凤》票房反转说明艺术片不是没有观众,“成色好的艺术片与散落民间、埋得深的观影需求对接”需要通过艺术院线来实现。他认为,艺术院线本应是文艺片观众的固定“守望之地”,可惜目前国内寥寥无几。
在美国,艺术电影有专门的院线。其中“地标影院”是美国最大的艺术院线。截至今年2月,美国共有40174块银幕,5724家影院。“地标影院”旗下268块银幕,56家电影院,可见艺术院线在美国也属小众。尽管如此,目前分布在全美27个城市的“地标影院”却仰仗电影票房、影院内饮食销售等生存了下来。
美国还有推动艺术电影的各类电影机构,其中最有名的是圣丹斯研究所。这家非营利性机构致力于发现和培养独立艺术家及艺术电影的受众。除艺术院线和独立电影机构,美国主流的商业院线也没有将艺术电影拒之门外。如美国著名院线AMC就定期举行艺术电影特别观赏会,重映老片,为有兴趣的观众提供特别点映服务。
与美国艺术院线的大格局不同,日本的很多小影院成为艺术片的重要投放地和播放终端。像东宝那样的大院线一般放映大片热片,档期长度和中国差不多。而东京的早稻田松竹影院这类文艺影院则不跟档期走,只放文艺片,不在意影片的出品年代、热片与否。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应该是多元丰富的,“丰富电影院线类型,需要细化影院定位,满足不同观影群体需求,给观众更多选择”。
多方建言——求索发展前路
澳大利亚在反哺文艺片方面也可圈可点:很多制作方借助DVD发行收回部分成本;通过非商业院线放映;采取保底分账模式,保底费一般只有几万美元,一些文艺片甚至不要求保底;各种艺术电影节、普通电视台也都是文艺片的重要出口,澳大利亚民族台最近就播放了好几部中国文艺片。
对于目前中国艺术电影市场的症结,国内外影人给出良方。曾执导《蝴蝶》的法国导演费利普·弥勒曾在中国生活,他建议中国从国家层面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电影导演、制作公司支持艺术电影的制作与推广,例如,定期举办专门的艺术电影创作比赛、向制作和播放艺术电影的企业和影院提供补贴等。
他认为,中国艺术电影不一定限于批判性、边缘性的主题,有关中国的历史、自然环境、人类情感等方方面面的故事都值得创作成优秀的艺术电影。
中国导演贾樟柯表示,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丰富年轻导演作品的终端平台”,建议在行业内形成共识,迅速打破院线或者影院之间利益的藩篱,建立一个能够支持艺术电影播放的渠道。
“国家可以考虑从税收等方面提供政策倾斜,并给予艺术电影适当的补贴,”贾樟柯说,“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丰富终端平台,利用市场力量促进其繁荣发展。”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