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读者之声
3上一版  下一版4
 
防治网约车乱象要疏堵结合
下期话题预告:死虾被称“脑死亡”
以改革之力解“临时工”之困
“趁喜打劫”劫走民心和口碑
遏制“近亲繁殖”不妨引入第三方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6年5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防治网约车乱象要疏堵结合

 

话题背景:轻点手机,一个电话,网约车停到你面前。便捷的网约车招来了不少客户,也不断“招”来管理层的关注。近期,深圳、广州、杭州、上海等地密集对网约车开展整治。比如,审查司机身份、要求“下架”优惠、按非法营运查处等等。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还没有出台的情况下,各地举措是规范还是打压、管理办法何时出台等问题,引发市场各方关注。

规范网约车健康有序发展

邱利刚 (湛河区马庄街道)

网络约车是新生业态,对待新事物应理性客观并积极地应对。首先,看这个新事物能否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提升交通便利性。其次,这样的新模式会不会导致新问题,比如网约车驾驶员资质怎么审核,能否保证出行的安全等。

笔者以为,可鼓励各地先行试点,待经验积累成熟后再行立法。建立公开透明的服务评价机制和优胜劣汰的准入退出机制。通过提供保险,增强对事故发生后的赔付保障。启动建立多部门的联合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网络约车的管理既要考虑到互联网企业的服务特点,也要考虑到出租汽车区域管理的特征,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管理部门应针对各种不同的租车服务及服务规模,动态监控利益分配过程,为各方调控合适的利益空间,避免直接的正面冲突,通过有效的动态利益调控过程,为融合共生的发展过程提供和谐有效的保障。政府应给予平台发展空间,充分放权,通过“政府管平台、平台管司机和车辆”的模式,规范网约车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监管促规范

吕府刚 (叶县县委办公室)

当下,网络约车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公共交通和出租车市场不够完善,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然而,网络约车属新生事物,在丰富人们出行方式,收获服务好、价格低等赞誉的同时,也因没有资质、权责不清、缺乏监管而备受质疑。如何规范管理,避免管理漏洞和负面影响成为当下的研究课题。

笔者建议,一是顶层设计促规范。有关部门应加强网络约车管理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从业者准入门槛、事故赔偿责任,出台可操作、可执行的具体政策,鼓励新业态规范发展,提供差异化、多样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多层次的出行需求。二是加强监管促规范。交通、公安等部门应设定过滤网、严把入口关,杜绝“问题驾驶员”渗透到网约驾驶员队伍。监管部门应将网络平台企业作为监管重点,同时利用平台实现有效监管,约束平台企业对市场地位的不当利用。三是完善制度促规范。有关部门应督促网络约车经营者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服务质量保障制度。此外,网络约车经营者还应为乘客购买保险,建立服务评价体系和乘客投诉处理制度,靠诚信赢得市场、以服务提升形象,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网约车平台 把好安全关

张皖凌 (淮北师范大学)

前不久,跟同学去濉溪一中听全国名师名家公开课。怎么去,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是一件颇费脑筋的事儿。淮北至濉溪,距离说近不近,说远不远,可以坐火车、汽车、出租车,当然也可以网络约车。坐火车便宜,但时间点不对;汽车到站后还需要步行一段距离;出租车方便但价格昂贵;网络约车方便,价格也可以接受,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导师给我们的建议是:若选择网络约车方式,一定结伴而行,并且随时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最后,我们四个女孩子采取网络约车的方式,花最少的钱,用最短的时间安全抵达。

安全是第一位的,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网约车能够节约时间和金钱自然是不错的选择。期盼国家有关部门能尽快出台相应措施,规范管理网约车平台,保障乘车者的安全。

因势利导 规避风险

刘选启 (湛河区人大常委会)

网约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简便快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受到欢迎。然而,一个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一开始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在运行、监管中不断完善。这就需要因势利导,促进网约车的发展不断适应多层次的需要,逐步走向规范、成熟。

建议主管部门尽快完善法规政策,建立联动机制,对网络约车加强管控,让执法部门有法可依,让网约车正规有序,让消费者放心约车,促进网约车行业健康发展;出租车主规范合法运营,遵守公共道德,竭诚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这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消费者也要积极适应新事物,谨慎作选择,网约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和意见,可以及时向主管部门反映,请求协调解决,从而使自己的出行安全得到保障。

促进新老业态融合发展

张军停 (郏县李口镇)

以前是传统的招手叫车,现在是新兴的网络约车。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伴随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约车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在收获服务好、叫车易、价格低等赞誉的同时,网络约车因没有资质、权责不清、缺乏监管等遭遇多方质疑。

各地相关部门需加快细化市场管理规则,进一步提高全行业的服务水准,特别是促进传统出租车行业尽快提升服务质量。网络约车经营者,应要求具备健全的经营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服务质量保障制度。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保障安全责无旁贷。网络平台必须对它的参与主体形成一套固定且比较严格的约束,从制度上保障网络约车使用者的安全。此外,为保障乘客合法权益,网络约车经营者还应为乘客购买保险,并建立服务评价体系和乘客投诉处理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完善监管制度,从严维护约车人安全。在规范方面要做得更好一些,要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出现了纠纷以后,乘客能够找到相应的责任主体。对专车的管理模式,要研究出台一套合适的平台资质认证,确保平台具备相应的运营和信息安全能力。

走出“不管则乱、一管就死”的怪圈

梁伟华 (郏县白庙乡)

网络约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很大程度上给出租车市场带来了“鲶鱼效应”。一方面,它价廉、方便、快捷、时尚,在催生新市场的过程中迅速拥有了一大批忠实拥趸;另一方面,网约车带来的恶性安全事件频发、行业监管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回避。如何走出“不管则乱、一管就死”的怪圈,着实考验政府的智慧。

显然,目前网络约车在行业准入、资质管理、乘客安全、服务质量等方面尚处于起步的摸索阶段,靠行业自律远远不能解决问题,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及早跟进加以引导并强化监管。毕竟,政府“有形之手”适当、必要的干预,有助于平衡网约车与出租车、公交、地铁等相近行业之间的利益冲突,从长远看更有利于网络约车规范、健康发展,最终使政府、车主和公众三方都能满意与放心。

助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田晓泉 (卫东区雷锋小学)

某知名网站调研显示,近半数居民对公交出行不满意,问题主要集中在公交线路少、公交班次少和“最后一公里”交通不畅。而网约车的出现部分程度上解决了“最后一公里”怎么走的问题。

“最后一公里”是指从家门口到最近的公路等车点的距离,这段距离对有些人而言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像老人、病人、小孩,或者是遭遇恶劣天气、手携重物的人,这“最后一公里”若不打通将阻碍市民方便出行。有了网约车,手机上轻轻点一点,就能把车叫到家门口,直接上车开启行程。

早在今年3月,某网约车平台曾宣布率先推出“沪郊短驳”(建议车程小于15公里),助力解决乘客的“最后一公里”问题。3月23日起试运营一周以来的数据显示,当地乘客对“沪郊短驳”的叫车需求日均增长率达到了50%。可见,网约车无疑是公共交通的有益补充,但同时更需要有关部门的规范和引导。

编辑絮语:定位网约车,小心跑偏了路

近日,深圳、广州、杭州、上海等地密集对网约车开展整治,审查司机身份、要求“下架”优惠、按非法营运查处……措施背后传递出“打压”“限权”的明显信号。

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网约车属于公共交通的一部分,但却是相对高端的公交服务,不是说应该让每个人都能打得起车。公交地铁才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服务,把网约车当成代步工具的定位有问题。

终于,核心问题浮出水面:顶层设计中网约车的定位是什么?

交通部门将其认作为高端的公交服务,以补充主流公共交通之外的一些空档。此论调一出,引发民意反弹。尤其是“网约车不应是人人都打得起的代步工具”让很多人感觉很受伤。此外,更有学者专家担忧此举是为新规做铺垫,今后网约车有可能告别价廉,成为高端人士的“专利”。

笔者以为,网约车的定位不宜过早,也不宜单一化。网约车本身就是市场化的产物,是人们对于城市公交系统不完善情况下的自主选择。在网约车渴求“出生证”的当口,把网约车定位为高端,人为设定较高的市场门槛和价格标准,弱化网约车的市场竞争力,显然是不利于促使新旧业态进行良性竞争的。此外,平台企业自有其丰富的市场划分,打车软件中普通约车很普遍,然而高端服务也不稀奇,私人订制、豪车服务早已有之。相反,单一化的定位将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划地而治”的局面,不利于激励行业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

管理部门应该将重点放在行业监管和制度建设上,对网约车经营者、驾驶员和车辆实行许可管理,规范网约车的经营行为,建立多部门的联合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同时,完善城市道路规划,建立更加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以此更好地保护公共利益。 (墨墨)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