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谋资源型城市转型 为可持续发展示范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6年4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谋资源型城市转型 为可持续发展示范
——2015年我市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纪实
高度自动化的浸胶帘子布项目
先进的三轮摩托机车装配线
平高集团装配车间
翔龙不锈钢公司加紧生产
时尚高档的丹尼斯购物中心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成水岸新城
←以家装建材为主导产业的新华区特色商业区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内的农民安置小区
 

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中速增长、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大局稳定的态势。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动力转换的大背景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突出转型发展主题,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统筹推进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以下简称为服务业“两区”)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科学发展载体建设,鹰城大地到处显露勃勃生机。

3月10日,市发改委主任荆建刚说,只要坚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把服务业“两区”作为转型发展的增长点、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协调发展的强引领,平顶山建设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梦想一定会早日实现。

A

产业集聚区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全市产业集聚区

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 比上年增加7.4平方公里

完成投资

587.4亿元

比上年增加78家

入驻

“四上”企业

489家

同比增长15.2%

占全市的比重达到49.4%

同比提高8.8个百分点

实现工业

增加值

276.5亿元

拉动全市经济增长6.8个百分点

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比上年净增1.9万人

从业人员

20万人

(表中为2015年数据)

“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明显……”提及去年产业集聚区的抢眼表现,3月22日,市统计局局长陈卫华喜不自胜。

按照“五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基本要求,去年我市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一项中心工作,紧紧围绕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着力壮大产业集群,强化支撑配套,突出招商引资,完善体制机制,产业集聚区在复杂经济形势下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去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587.4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7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4平方公里;入驻“四上”企业489家,比上年增加78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76.5亿元,同比增长15.2%,占全市的比重达到49.4%,同比提高8.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6.8个百分点,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比上年净增1.9万人。

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加快培育

我市工业基础雄厚,平煤神马集团是我国品种最全的炼焦煤、动力煤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的尼龙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平高集团是我国高压、超高压及特高压开关行业的研发、生产、销售基地;舞钢公司是我国特宽、特厚钢材的生产、科研基地……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但资源型城市普遍具有的能源原材料行业占比较高的结构性矛盾,使我市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表现乏力。

去年,我市利用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和条件,把产业集群培育作为全市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打造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钢铁深加工3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和尼龙化工、电气装备、不锈钢制品、摩托机车、电子信息等10个以上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3月11日,地处叶县产业集聚区的河南隆鑫机车有限公司,装配车间的工人在忙而有序地操作。

令人难以相信的是,数年前这家名叫叶县奥达三轮车厂的民营小厂,通过与重庆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实现了快速发展,现在已成为产能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一的现代化三轮摩托机车整车生产企业。去年,投资15亿元、占地400亩的隆鑫工业园一期建成投产。该工业园拥有装配线8条,引进了国内先进的机器人焊接流水线、电泳涂装生产线等,出口订单应接不暇,产品畅销亚洲、非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实现利税1.5亿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

叶县产业集聚区围绕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以河南隆鑫机车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加快3.5平方公里的隆鑫工业园、力帆树民工业园和装备制造产业零部件配套工业园建设,着力打造以摩托三轮车、电动汽车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基地。2015年,该产业集聚区完成增加值49.4亿元,同比增长9.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1.3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郏县产业集聚区与叶县产业集聚区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铁三角”。

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依托平高集团等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优势环节,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电气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31.9%;郏县产业集聚区依托平煤机高新产业园,引进浙江博昌电子制造和温州艾通机械等项目入驻,延伸产业链条,矿山机械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2亿元,同比增长33%。

龙头舞动,百企和鸣。一个以电气装备、矿山机械、摩托机车为特色的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我市依托叶县产业集聚区、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以尼龙化工、煤焦化工、盐化工为特色的千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依托舞钢市、宝丰县等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的以特种钢材和不锈钢制品为特色的千亿级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也在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

去年,我市还分别在相关产业集聚区培育了尼龙化工、电气装备、不锈钢制品、摩托机车、电子信息等10个以上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其中,宝丰县的不锈钢制品、郏县的医用制品、鲁山县的电子信息产品等特色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均同比增长20%以上。

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支撑有力

筑好巢才能引来凤。

去年,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在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上继续发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3亿元,同比增长36.9%,建成污水处理厂、神马大道(东延)、自来水厂等。

平新产业集聚区大力推动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06亿元,同比增长18.3%,集聚区内已形成了“四横六纵”的路网格局,实现通车里程12公里,开通公交线路8条,供热工程实现全覆盖,累计入驻企业达到22家。

去年,我市持续加大集聚区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增强产业集聚区仓储、物流、展示、保税等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建设了舞钢市中昌纺织、郏县蕴钰保税物流等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推动高新技术、叶县产业集聚区智慧园区试点建设,并将产业集聚区村庄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完成村庄搬迁12个,妥善安置7800余人。

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项目顺利实施

2月29日,地处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的平煤神马尼龙科技公司双30万吨己二酸己内酰胺项目一期8套化工生产装置流程全部打通,仅仅用了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国内外同类型企业至少需要半年才能完成的试车工作,进入全面试生产阶段。

该项目充分发挥平煤神马集团煤炭、苯、液氨、焦炉气等原料优势,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最安全环保的生产工艺,生产高品质己二酸和高端己内酰胺,建成后可实现与尼龙6和尼龙66产品互补,打造全球最完整、技术含量最高、循环经济特征最明显的煤基尼龙化工产业链。

去年,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共实施亿元以上项目21个,完成投资91亿元,新开工项目5个,续建项目9个,投产项目两个。

去年,我市以产业集聚区为科学发展载体,把项目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总抓手,积极谋划项目、大力争取项目、加快引进项目、强力推进项目,一批在转型升级方面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顺利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产业集群发展。

平新产业集聚区实施精准招商,着力招大引强,新签约项目7个,总投资142亿元,其中包括投资60亿元的中兴科技产业园、投资15亿元的宝钢华中装配式绿色建筑产业园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积极开展专题招商,成立7个招商团,瞄准京津冀、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点区域招商,新签约项目12个,总投资40.3亿元。其他各产业集聚区也纷纷围绕各自主导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精心谋划项目,创新招商方式,聚焦“珠三角”“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和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展专题招商、以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签约了台湾台盐日化用品、上海闵原电器移动电源等项目。

去年,一大批带动能力强的重大转型升级项目在各产业集聚区落地或建成,亮点频现。鲁山县产业集聚区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3个,建成亿元以上项目24个;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在建项目51个,总投资48.5亿元;宝丰县产业集聚区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5个,建成亿元以上项目19个……

去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共实施了196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99个,建成亿元以上项目138个,在稳增长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逐步理顺体制机制保障给力

去年,叶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副主任李青山又多了一个新职务,兼任叶县产业集聚区所在地的盐都街道党工委第一书记。同时,盐都街道党工委书记和街道办事处主任也多了一个新职务,分别兼任叶县产业集聚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委员。

去年,我市把理顺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下发了区镇管理套合实施方案,确定了舞钢市、宝丰县、郏县、鲁山县、叶县、石龙区、高新区等“一市四县两区”产业集聚区区镇管理套合模式和工作任务,不断提升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统筹协调和高效服务能力。

完成产业集聚区与行政区域管理套合的叶县产业集聚区强化管理创新,建立了县委书记牵头的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和县领导分包联系企业(项目)制度。县委书记、县长定期到产业集聚区现场办公,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题,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我市围绕构建统一领导、以区为主、两套人马、分线负责的区镇管理套合体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联动,为实现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坚强体制保障。”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说。

今年,我市将持续坚持“五规合一”“四集一转”和产城互动的基本要求,以提质转型创新发展为主线,突出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方向,以培育百千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强化承接产业转移、重大项目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等关键举措,着力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平台支撑能力、创新发展能力、要素保障能力,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区由规模扩张向量质并重转变、要素投入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粗放发展向绿色集约发展转变,力争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200亿元、新增从业人员1.5万人。

B

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风劲帆满

完成投资71.7亿元

同比增长12.2%

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0亿元

产业化项目完成投资64.35亿元

营业收入71.6亿元

同比增长29%

实现税收3.76亿元

同比增长56.7%

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

创造就业岗位30000个

同比增长71.5%

建成区面积达4.632平方公里

(表中为2015年数据)

市商务中心区位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中部,规划面积3.47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底,市商务中心区累计完成投资29.46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0.5平方公里,被省政府授予“十快商务中心区”。

我市坚持把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主要载体,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着力点,加快培育一批产业集聚、产出高效、功能复合、空间高密度、就业高容量的服务业集群。目前,我市共有平顶山市、舞钢市、郏县3个商务中心区和宝丰县、叶县、鲁山县、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7个特色商业区。

去年,全市服务业“两区”完成投资71.7亿元,同比增长12.2%;实现营业收入71.6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税收3.76亿元,同比增长56.7%;创造就业岗位30000个,同比增长71.5%;建成区面积累计达到4.632平方公里。

观摩督导 加强考核

为全面检阅服务业“两区”建设情况和发展水平,2015年4月24日,市主要领导带队观摩了多个服务业“两区”项目。

在强力推进服务业“两区”建设中,我市采取现场观摩的方式对各地服务业“两区”建设情况进行评比,考核结果全市通报,对成绩突出、效果显著的前三名给予表彰。

我市对重点项目进行分包,每个市领导均有分包项目,要不定期带领相关部门责任人开展督导,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并要求相关部门限期解决;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明确每个服务业“两区”重点项目的任务计划及责任人,加大督查协调力度,实行周督查、旬通报、月观摩、季点评、半年一奖惩,实施任务倒逼机制,严格落实相关责任人责任,抓进度、抓投产,全面加快项目建设。

去年9月,我市针对前8个月服务业“两区”建设进展缓慢的不利情况,快速反应,对后4个月月均任务进行分解,保证了各项年度目标的实现。

招商引资 狠抓项目

盛润广场项目位于市商务中心区核心区域,总投资7.4亿元,于2015年3月6日开工,建设周期约3年,建成后将成为市商务中心区的标志性建筑和我市首座5A级商务写字楼。

除却盛润广场项目,建业·十八城、鹰城中心、电商孵化中心、东方今典总部产业园、清华紫荆总部港、威佳汽车贸易博览中心等一批项目也陆续在市商务中心区开工建设或投入使用。

通过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市商务中心区着力打造三大产业集群:一是商贸服务集群。加快商业综合体建设,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打造高端商务中介服务集群,建设特色商务楼宇;二是金融服务集群。以鹰城中心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金融机构集聚,加强金融服务创新;三是信息技术服务集群。以互联网思维为引领,不断加快大宗商品交易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商孵化中心等项目建设步伐。

去年,我市以市商务中心区为代表的服务业“两区”,持续抓好城市综合体、商务楼宇经济、现代专业市场、特色商业街四大载体建设,共实施产业化重点项目31个,完成投资64.35亿元。在项目的支撑下,全市服务业“两区”的发展规模进一步壮大。

优化环境 政策扶持

经过快速发展,我市服务业“两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去年底累计完成投入30亿元,大多数服务业“两区”的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通信、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初具规模。

此外,去年我市在服务业“两区”建设软环境和政策扶持上也可圈可点,有力地帮助了服务业“两区”尽快出形象、成规模、见成效。

全市持续推进企业大服务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破坏工程项目、扰乱工程建设秩序事件,继续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市商务中心区设立专项扶持发展基金,对在中心区内自行建造楼宇的企业,或在市商务中心区内投资建设商务楼宇、自行组织招商且招商对象符合准入标准的开发企业进行补贴,去年共扶持企业资金6339万元。新华区特色商业区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特色商业区的建设、招商、运营和发展。对新建专业市场、商务楼宇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竣工投入使用的,当月一次性给予补贴。

此外,去年我市还结合发展总体规划,对市商务中心区、新华区特色商业区和鲁山县特色商业区的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市商务中心区规划面积由原来的2.2平方公里增至3.47平方公里,新华区特色商业区面积由1.35平方公里增至1.86平方公里,鲁山县特色商业区面积由0.68平方公里增至1.56平方公里,为服务业“两区”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了服务业“两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C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蹄疾步稳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 建成区面积达31平方公里

▶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5亿元

▶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0亿元

▶ 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5亿元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82元

(表中为2015年数据)

去年,我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坚持一、二、三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的发展理念,建设全面提速,建成区面积达到31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5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亿元、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5亿元,示范区内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82元。

科技带动,打造产业升级版块

平顶山业强科技有限公司地处平新产业集聚区。4月10日,正在指挥生产的公司管理部经理崔恩长说,目前在该公司工作的周边村民将近30人。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把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建立了统一的就业培训、介绍、服务、扶持政策,助有就业愿望的居民灵活创业、充分就业;为入驻企业提供保姆式、零障碍服务,不仅吸引了入驻企业的“二次投资”,而且引发了以商招商的磁场效应。

平新产业集聚区、宝丰产业集聚区和商务中心区是整个示范区产业支撑的平台。其中,平新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1300人;宝丰县产业集聚区以不锈钢产业为主导,着力发展现代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达到16850人;平顶山市商务中心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预计到2020年,从业人员可达5万人以上。

通过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高。

连片开发,公共福利扎实推进

3月10日早上7点20分,连片开发区内的应滨街道肖营村村民陈树国在家门口的站牌前等公交车,准备送孙子上学。

连片开发区位于平顶山老城区西9公里处,北依香山寺,南临白龟湖,是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核心区。截至目前,连片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辖区人口13万人,累计完成投资453亿元,规划建设道路33条,实现总通车里程145公里,各主干道均通有公交车。

东太平村村委会主任李新平说,通过连片开发,村民搬迁到了统一规划建设的小区,停车场、幼儿园等基础配套设施应有尽有。

目前,连片开发区内建设有东太平、朱砂洞、郑营、肖营等15个农民安置小区,建筑面积280万平方米,安置农民约6万人,已实现路畅灯明,管网入地,教育、医疗、银行、购物等生活设施配套完善,为企业入驻和居民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

区位优势显现,生态优先共享碧水蓝天

在新城区一家电子设备厂担任采购员的李鹏举说,因为工作需要,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重庆出差,路上需要将近17个小时。

不过这样的日子就要结束了,2015年正式开工的郑万铁路建成后,从我市到重庆的行程将缩短至3个半小时左右,到郑州的行程将缩短到半个小时左右。

目前,示范区内郑尧高速和宁洛高速“十字互通”,规划建设中的郑万铁路和洛平城际铁路两线交会,轨道交通一号线横贯东西。示范区全力打造“两高两铁一轨”,变区位优势为交通优势,构建豫中南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示范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发展规划之中,秉持“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理念和农旅交融、以旅促农的发展思路,培育和打造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建设了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实施了湛河治理工程、应河治理工程等生态水系建设,并着手建设滍阳古镇和应山主题公园。目前,示范区内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

改革成效初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

去年2月,示范区研究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新城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4个配套方案。作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先行区,新城区在教育、低保、优抚、养老、医保、就业、就医等方面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个政策、一个标准”。

“现在,我的补助金和城里人一样多。”48岁的滍阳镇叶营村村民任朝飞说。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他的低保金由每月的100元提升到了215元,农村居家托养护理补助费也由每月50元提升到了100元。

随着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推进,现在新城区年满60周岁的居民每月可以领取80元的养老保险金,增加了20元;参保人员在领取养老金期间死亡的,还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2000元。

为更大范围地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该区还出台了失地农民养老补贴办法等,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扩大城乡一体化保障覆盖面。

“十三五”期间,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将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较“十二五”末翻一番,达到3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累计完成投资突破2000亿元;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2.8万元。

本报记者 吴学清 邱爽/文

本报记者 李志勇 姜涛

牛智广 王尧/图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