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树与水的情义
我的表伯表叔
寻常焦叶别样情
报春的湛河
散文诗两首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3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常焦叶别样情

 

□梁永刚

在豫中平原,每逢过年或者娶媳妇之时,农家有炸焦叶的习俗。这个习俗始于何时我不知道,祖祖辈辈的庄稼人一代代沿袭下来,人间烟火绵延不断。焦叶是一道酥脆味香的风味小吃,属于中原地区的传统面食,过油炸制而成,口味分咸甜两种,吃起来醇香浓郁,酥脆掉渣,因其轻薄的外形似一片叶子,上面又星星点点布满芝麻,故而称作“焦叶”,又叫麻叶、果叶等。

乡间流传着“宁穷一年,不穷一节”的说法,春节是庄稼人名副其实的嘉年华,也是一年到头最为隆重的节日。老辈人常说,“有钱没钱,过油锅过年”。每逢年关,村子里各家各户都忙着准备过年的食品,而“过油锅”则是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临近过年的日子里,袅袅的炊烟几乎全天缭绕在乡村的上空,丝丝缕缕地营造着过年的氛围。过油锅时,丸子豆腐等是主角,焦叶作为闲磕牙的零食,只能放到最后才“登场”。等母亲把丸子豆腐炸好晾在了筐中,便开始和面擀焦叶了,这也是我和哥哥姐姐期盼已久的幸福时刻。灶房太小,我们只好立在灶房门口,在时光的流逝中,眼巴巴地看着母亲如何把一团面变成喷香的焦叶。母亲站在案板前,把面粉舀到面盆里,倒进半瓢温水,磕入两个鸡蛋,从盐罐里抓出一把盐,又掂过油瓶倒一点儿菜籽油,两手有节奏地在盆里揉搓,揉匀揉透后和成面团。和好的面块需要饧发一段时间,饧发好的面团被母亲从盆里转移到案板上,撒上两把芝麻,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圆面片,再切成一个个长方形小块,用刀划上三道口子,便做成了焦叶生坯。灶膛里的火烧得正旺,母亲用手掌托着软乎乎薄溜溜的焦叶生坯,一条条丢入油锅,炸至金黄,用笊篱捞出后放入筐中控油。多少年过去了,我依然能够清晰地忆起母亲炸焦叶时的温馨场景,以及我们姊妹围在锅台旁争吃刚出锅的焦叶的狼狈相。在那些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咬一口焦香流油的焦叶,感受着其乐融融的亲情,似乎年的味道更加浓郁了。

无上美味在民间。一筐金黄酥脆的焦叶既是乡村孩童的珍馐美味,也是农家过年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经典吃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糖块水果对于庄户人家是奢侈品,没钱买也买不来。正月里走亲访友,落座后好客的主人便会端过来一筐焦叶或者一瓢花生,抓上一大把往客人的手里塞。老亲旧眷,东邻西舍,围坐在炉火旁,聊聊旧事,叙叙家常,吃两片焦叶,剥几颗花生,既可缓解一路劳顿的疲惫,又可为辘辘的饥肠垫垫底。那时候,乡村孩童没有零食,焦叶以其酥脆的口感、独特的口味成为孩子们舌尖上的美味。但油很金贵,每年炸的焦叶都极其有限,更多的用途是待客“撑门面”,不可能让孩子们由着性子敞开肚皮吃。焦叶好吃但容易返潮,在那个没有塑料袋和干燥剂的年代,如何长久保持焦叶的酥脆,大字不识的村妇们自有妙法。农家过年的其他吃食多放在“气死猫篮”里,挂在堂屋的大梁上,此举既可保持通风避免食品变质,又可防止鸡狗猫鼠的糟蹋。而焦叶不同,必须放置在里外带釉的面缸里,且要盖上厚厚的缸盖,只有在密不透风的空间里才能让焦叶长时间保持酥脆可口。这是农人们积累的生活经验,闪烁着朴素的民间智慧。

在豫中平原的乡间,沾了喜气的焦叶除了作为招待亲朋好友的食品,还肩负着馈赠女方家人的特殊使命。走进婚庆喜事,焦叶有了一个温情暖心的新名字——“馃子”。不仅是名称上发生了简单细微的变化,随之改变的还有焦叶的造型。平常食用的焦叶都是树叶般平展展的,而馈赠给娘家人的焦叶则要像麻花一样拧个劲儿,看上去别致一些。乡间有句俗话,“养闺女就是吃馃子的”。结婚当天男方去女方家中娶亲时所带的礼品中,馃子是必不可少的主打食品,寓意着小两口未来的日子过得香甜幸福。新媳妇的婆家人忙活着炸了一簸箩的馃子,装进袋子分成许多份,在成亲那天不仅送给女方家人和亲朋,就连东邻西舍也是见者有份。在婆家人看来,新媳妇在娘家生活多年长大成人,父母的生养之恩呵护之情自不必说,亲朋好友的关心和街坊邻居的关照也是情深意浓,送上一袋自家炸制的馃子聊表心意,也算是礼轻情意重。一份份脆香的馃子像一位位幸福的使者,穿梭在喜气洋洋的农家,见证着乡村婚俗的独特风情和淳朴民风,表达了对父母双亲对亲朋好友对街坊邻居浓浓的感恩之情。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