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银合欢
我的三尺柴床
雾凇美景
光阴的脚步
流年里的冬日时光
演好自己的角色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6年1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银合欢

已停止客运的火车站站口
 

□郭琳

秋末,赴东川参加文化记者采风活动,出发前做功课,红土地的美景其实早已听闻。身未动,情已远,难掩小小兴奋。及待坐上从昆明去往东川的大巴两个多小时后才回过神来:好难走的山路,这真的是昆明市的一个区吗?

到达后方才知晓,这里不但是昆明的一个区,也是目前唯一不通高速公路的贫困区(县),而且在1998年之前,它还是地级市,撤市建区的原因是矿竭城衰。于是,同样来自于资源型城市的我戚戚之感油然而生。

初识银合欢,是在山间盘桓之时。乌蒙磅礴,金沙拍岸,东川位于乌蒙山系一侧,又处金沙江畔,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相差三千多米,来自平原的人脑中固有的东西南北方位之感在此地毫无用处,阿里、汤丹、拖布卡,这些迥异于中原的地名对应的只有海拔数字。盘旋上下,头上是绕不到顶的山,脚下是看不见底的沟,好在路的两侧,有青色时常掠过,稍解乘车疲惫。车上的工作人员小梁说,那是银合欢,比较霸道的一种树,有它生长的地方其他植物都长不大好,因为其根系发达,抓走了营养。但也只有这霸道的树,才能牢牢抓住泥土,避免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是东川之痛。东川,有天南铜都之称。时光倒流到上古时期,钉了铁掌的马帮在东川地面跑动,土里的铜都给踏了出来,于是有“马踏露铜”之说。殷商时期,东川的先民以“火烧水泼”的原始冶炼技艺开采出古滇第一块铜矿石。及乾隆年间,东川铜的产量居全国首位,清朝钱币的70%是东川铜所铸,乾隆皇帝御赐龙神庙矿“灵裕九寰”匾,褒扬东川铜对清王朝财政的支撑之功。

两千多年,滇铜源源而出,时光悠悠而过。辉煌耀眼的开采史给东川留下的是满目疮痍。开采破坏了地质,伐薪炼铜毁掉了森林,工业污染对生态更是毁灭性打击。地震、滑坡、泥石流,大自然的报复往往更为残酷而彻底。因特殊的地质条件与野蛮开采,雨季“座座山头起蛟龙,条条沟口吹喇叭”。泥石流反复,山流裹挟泥沙巨石俱下,巨雷滚滚,奔腾呼啸,几百次掠地毁村,民房、城镇没了,公路、桥梁没了,东川人的希望也没了。人类的予取予夺使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变成奢望,东川无了退路。

自然的恩赐与惩罚相伴而生,在这个十里不同天,桃花一年五开、四时景色同现的地方,工业的侵扰让它的美丽折翼,成为生态破坏、城市破旧、企业破产、希望破灭的四破之城。回首向来萧瑟处,传说中以铜铺路的铜都必须找到重生的路,而修复生态是东川再起的第一步。于是,有了这银合欢摇曳生姿。银合欢是灌木,既不高大,也不挺拔,连遮阴都有些勉强,但它生命力强,耐得住贫瘠、干旱,根扎得深、扎得广,在看不见的地下抓住水土泥沙。银合欢年复一年地栽植,年复一年地生长。东川人开始清还历史的旧账,旷日持久植绿修复生态,广袤的荒山荒坡上,榕树、滇朴、木棉,机关林、企业林、青年林……一棵棵连成一排排,一排排连成一片片,植下的不只是修复生态的树,还有东川人重生的希望。如今,曾经暴发过震惊全国泥石流的蒋家沟一片安详,青山怀抱中,翠色嫣然,阡陌田间,人见青山妩媚,料青山亦如是。

红土地是上天遗落在人间的调色板,但也绝不愿将这美丽轻易示人。去往红土地镇的山路上,大家被海拔和落差折磨得脏腑翻转,小梁却还在侃侃而谈,他的妻子就在红土地镇教书,每周他都要花上两三个小时,从海拔千米的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上到两千多米的红土地与妻子团聚。说者轻巧,听者焦心,继而感慨:在东川,有多少像银合欢一样的小梁和他的爱人,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为了家乡默默工作,甚至把这当成习惯与常态。

东山再起,川流不息,是城市梦,更是冲锋号。东川数日,深感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痛,也看到这里的人为了转型所作的努力与担当。已停止客运的火车站站口,怒放的三角梅攀爬援附将之裹严,宛若北欧童话小镇一角,这里是微电影的拍摄基地;饱经泥石流冲刷的谷底汽车摩托车轰鸣,尘石迸飞,十二届泥石流赛道国际汽车越野赛让东川声名远扬;秋阳里,白色的油菜花海也习惯了摄影家的长枪短炮,与斑斓土地相映争芳;在地无三分平的群山怀抱中,红提、黑提、火龙果种植正酣;1/3人口还在贫困线下的小城由乱到治、由治到安,彝、回、汉、布依各族和谐相融,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标杆;金沙江上一桥飞架,正在沟通彩云之南与天府之国的天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银合欢一样的东川人从以铜铺就的金光闪闪的过往走来,以勇气和韧性重新开拓着这里清亮永续的未来。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