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背孜古村行
古城瑞雪
岁月之馈
邂逅郧西
平顶山, 我的第二故乡
冬雪暖阳
继母情怀
人勤 地不懒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5年12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背孜古村行

 

○雷小军

深秋时节,沐着野菊的清香,我们有幸与荡泽河畔的背孜古村落欣然相遇。

行走在古街上,不小心惊扰了一位坐在阳光里晒暖儿的老奶奶。一行十几人手中的相机手机对着她身后的那座古宅院咔嚓咔嚓,惊得她忙搬着凳子要腾地方,我们赶紧劝住了她。有了她,这座古宅院便有了生命和灵动。我的相机轻轻往下一点,她就此落入我的镜头。面色红润,头发雪白,腕上,戴着银镯,笑容如同这个秋天阳光下的古村落一样,温暖而安静。

历史的语言从来与民间传说紧密相连。这个古村落,荡泽河的两条支流若银色飘带环村而出,古街西南为歇马岭,相传西汉末年,王莽追赶刘秀,刘秀曾路过此地歇马,因而得名。光阴追溯至明初,从山西大槐树底下迁来的居民,在古城东北洼地筑寨建街,因地处古城背面,遂取名背孜。千百年来,勤劳的人们勤恳耕作,繁衍生息。

古村落,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古树围绕的老式宅院、田边炕头诙谐的方言俗语、几代相接的老掉牙传说、奇味的风情、飘香的饮食,以及那些杂物家什,都写满了光阴的游走、历史的韵味和文化的魅力。

作为河南省传统古村落的背孜村,现存有清代及上世纪60年代建设的乡土建筑,大多为土砖木结构,小青瓦覆顶,一进三院落,拱顶圆门楣,古朴雕花窗……尽管风剥岁蚀,满目疮痍,斑驳陆离,仍然决绝伫立,孤独守望。阳光照进幽暗的弄堂里,温暖牵住了青苔的明媚,光亮擦亮了蛛网的惊喜,岁月惊醒了盘结百年的葡萄藤。门前尚有踏得明光的上马石,门边嵌着留有小孔的拴马石。遥想昔日古人在那拴马石前下马、拴马、解马、上马,春夏秋冬,日复一日,该是何等威风飒爽。

行至村西,一个古寨门楼兀自迎风而立。古寨门青砖拱顶,墙壁斑驳,高两丈,宽一丈两尺,上画八仙图案,书“迎峰潮月”,寨门一旁尚存古寨墙一扇,坚石筑就,草木丛生,野菊飘摇。古寨门建于清同治年间,一百多年来,它站在历史的目光中,防御外侵、防止水患,兢兢业业、迎峰潮月。墙壁斑驳如历史,溪水跳跃如童话。寨门外便是荡泽河,一座新修建的小桥跨河而过,河水清澈,一位村姑正在浣衣,远山如黛,麦田青青,野草枯黄,粼粼河水中漂着几片黄绿色的树叶,怎么看都是一幅写意画。

背孜村民俗文化丰富,有雕塑文化、建筑文化、高桩故事等。雕塑现存有砖雕、石雕、木雕等,技术精湛,均为上品。关于高桩故事,村里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明末清初,有三家山西人在背孜街开了三家店铺,分别取名“老号”“易和宫”和“镇昌店”。背孜街每逢农历正月廿三举办火神庙会,三家店铺为增加人气,从老家请来高手在此举办高桩故事演出,惊险绝妙的演出吸引了不少背孜人赶会。后来,背孜人学会了这门技艺,并流传至今。每一个高桩都有一个动人的历史故事,如“七仙女下凡”“吕布戏貂蝉”“黄桂香推磨”等。参加演出的,既有70多岁的老人,也有几岁的顽童。高桩故事集魔术、杂技、音乐、舞蹈和绘画于一身,构思巧妙,回味无穷。每至会期,背孜街锣鼓震天响,旗帜迎风飘,竹马旱船、秧歌盘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上万观众沿街观看,形成一方独有的风景。

文化是深沉的,不是浅显的;是厚重的,不是轻浮的;是浸淫的,不是堆砌的;是蕴藏的,不是表露的。古村落就是一种文化,那些历史、观念、道德、传统、风俗都进入日常生活,世代相传,朝夕相伴。

行走在这方热土,呼吸着光阴的味道,瞬间有苍茫的感慨和无限的珍惜。感慨古老的历史,珍惜当下的光阴。一如老奶奶的白发,村姑的悠然,古宅院的光阴和古寨门的倾诉。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